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 商和西周 > 西周的政治制度 > 分封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7 题号:2034990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王朝有一套行政结构,有各种职官,这些职官往往由权贵之家世袭把持,形成世官制度。贵族的势力相当大,对王权有一定限制。另外周代还保留国人议事的制度,如遇国家大事,国君要征询国人的意见。但周王朝实行宗法制度,即按血缘来决定宗族内部的亲疏等级和世袭权力,形成一种等级隶属关系,井然有序。另外,周朝把商人的至上神上帝转化为“天”,周王自称“天子”。周天子可以直接向天祈祷,可以祭矢,而不必通过自己的祖先,这就摆脱了鬼对人的控制,抬高了人的地位。周人还从殷商失败中吸取教训,提出了“天命靡常”的思想,即若统治者的行为不合天道,则会失去天命。这既论证了周人统治的合法性,也警示后人治国不得妄为。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周朝在全国建立了绵密的封建网络,每一个封国不是亲戚就是子弟,而且鼓励周人子弟和外姓通婚,使得所有封君都成为周人的亲属。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封君前往封地时,必定率领周人的部队和投降的商人部队,加上周人的一些专业工匠和技术人员,共同建国。当地原住民居住在城外,那些由封君带来的族群则居住在城里,虽然人群分成两种类型,两者却设立了共存的机制。随后,周人又从中原向东扩展,推进到山东半岛,由姜姓首领姜太公(姜尚)的长子建立齐国,负责东进事业。姬姓重臣召公一族,则自此北上,追赶退回渤海故地的商人余部,在今日北京附近建立燕国,负责绥靖北路。在如此布局中,每一个地处边缘或前哨的封国,无不负有融合异族的任务。晋国奉命安抚夏人和戎族。考古发现的燕国遗址,处处显示周文化与当地原住民及北方山戎族群的混合。他们分别与当地原住民混合,体现了不同文化共存的多元性。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政治统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的历史作用。
【知识点】 分封制 宗法制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三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四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1)据材料一概括材料的基本观点。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

(3)据材料四,指出分封制转为郡县制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2017-11-21更新 | 3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人小国寡民,僻居西部,面对东部的广土众民,不得不设计一套统治机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制度,这一封建制度包括两个要素:一是分封子弟与亲戚,在紧要的地点戍守,彼此援助,构成一个庞大的控制网络;二是笼络不同文化的族群,寻求合作。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缚礼仪,以朝贡、觐见、通婚、封赏等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周人分封的子弟,通常率领姬姓的军人若干,加上一些殷人遗民,一同住在封国城市内,谓之为“国人",封地所在的一些土著族群,住在城外或自己的城市内,其首领 与上层人士则与封君及国人互通婚姻。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中国历史文化的转型与开展》

材料二   汉代自刘邦建国至献帝禅让,登上后位并荣幸成为皇太后的共有17位,其中先后有9位皇太后临朝称制。汉代统治者十分注重“以孝治天下”,厉行嫡长子继嗣的宗法制度。在两汉帝系的传嗣过程中,“主幼时艰”或“皇统屡绝”的情况时常出现。为保证皇权嫡传,母后们便临危受命,援立幼主,临朝听政,主持国家大局。如东汉孝和帝驾崩后,邓后临朝听政,号令自出,不论外戚还是宦官,在她的严格约束下都心怀畏惧,不敢擅权为政。她还先后创办两所宫邸学,整理经学,教授宫人,教育王家子弟,亲自监督考试,以示督促。吕后听政时,实行宽徭薄赋政策,“减田租,复十五税一”,严苛法令予以省减,先后废除《挟书律》和《妖言令》,允许民间收藏书籍,恢复言论的相对自由。

——摘编自贾丽英《论汉代母后政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分封制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母后政治兴盛的原因和影响。
2022-11-28更新 | 5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左传》

材料二   梁襄王问孟子:“天下恶乎定?”孟子对曰:“定于一”。

《墨子》中说:“一同天下。”

《荀子》中说:“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

《韩非子》中说:“一匡天下。”

材料三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报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政治制度及其实施的目的。
(2)概括材料二中思想家共同的政治主张;并指出秦统一之后采取了哪些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朝“裂都会而为之郡邑”与汉朝“有叛国而无叛郡”分别指的哪种制度;并分析秦推行该制度的历史意义
2022-10-13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