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 > 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及发展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5 题号:2076785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以来,虽然颁布了一些民事法律、法令,且1791年宪法也明文规定“应制定一部为全国所共同遵循的民法典”,但由于政局动荡,法典编纂不可能系统地进行,加之有关法典编纂的意见纷纭,难以统一,故由著名法学家康巴塞雷斯领导起草的1793年、1794年和1795年三个民法典草案都未能获得议会通过。直到1799年拿破仑上台建立执政府,有了稳定的政治秩序,制定民法典的时机才最终成熟。1804321日拿破仑签署法令,将若干个单行法合并一起,定名为《法国民法典》公布施行。

——摘编自何勤华主编《外国法律史研究》

材料二   具体就当时国家尚未统一的德意志人而言,拿破仑战争使他们认识到共同地位,激发了他们的民族主义情绪。1814年,法学家蒂堡提出了应仿照《法国民法典》尽快编纂德意志人的统一民法典。他认为:“每一位爱国者便不由自主地发出这样一个愿望,即通过德意志人自己的力量完成一部简单明了的法典,它最终可以根据民众的需要而恰当地建立和巩固我们的民事状况;还有,要有一个由所有德意志政府共同组成的爱国组织,使得整个帝国永恒地得到相同的民法制度所带来的幸福。”他还认为:“这部法典有望在两三年或最多四年之内完成,因为在普鲁士、奥地利和法国的法典中,在萨克森和拜恩不久前制定的法律中,已经有了那么多极为有益的准备工作,以至于现在就可以说很多问题已经被解决了。”然而,该提法的落实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几番论战,伴随着欧洲形势变化、德国统一进程的加速以及几代法律人的不懈努力,1900年《德意志民法典》正式施行。

——摘编自哈斯巴根《中国民法典民族性的型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德两国民法典出台背景的共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蒂堡主张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36年,郑国名臣子产主持铸刑书,将本来由贵族掌握的法律公之于众,让平民在行事上拥有了主动权。子产因此接到了晋国贤臣叔向一封措辞严厉的来信,信中写道:“平民知道了有法可依,就不会畏惧身价比他们高的人,就会弃礼,从法而争。……郑国大概要败亡在你的手里了。”随着平民力量的上升,国家政权对平民的依仗,使法律制度变革势在必行。二十年后,叔向的祖国晋国也铸了刑鼎,公布了成文法。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

材料二   《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法国1804年颁布了《民法典》,又叫《拿破仑法典》。这部法典肯定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否定封建特权,规定每个公民具有同等的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它确认了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和农民占有贵族和教会土地财产的合法性,保证不受封建势力的侵犯;依法成立的契约,在缔结契约的当事人间有相当于法律的效力,规定商品的流通,工人的雇佣等,都必须通过契约,买卖、交换,一切均可以自由经营……这部法典确立了现代民法体系,破除了封建的立法原则,成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的立法规范。

——摘编处百度词条和维基百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子产铸刑书的政治背景。子产和叔向之争反映了哪两种思想的斗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要指出《拿破仑法典》的基本原则。并简要比较中国《唐律》与《拿破仑法典》的本质上的差异。
2022-10-20更新 | 27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法律一开始便成了家族本位和专制主义的附属品。这种单极的政治统治观,从商朝的天道观使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开始,至周礼损益形成政治与伦理相一统的宗法等级观,秦以后皇权制度化和法律化,使得中华法系未有限制皇权的法律的可能。以至于清末立宪仍以“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告终。“法自君出,权尊于法”是中国古代法律的传统,法律实用主义工具化,使之用来维护君权,君权又凌驾于法律之上。在这样的法律传统下,是无法产生核心价值为社会力量对国家公权力进行制约以保障个人权利的宪政性质法律的,更谈不上宪法部门了。

——摘编自朱政《论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与部门法》

材料二   中国社会更加注重自上而下“大一统”的集中式管理,追求上下一致,内外和谐的社会效果,国家治理方面则是德法并举、刚柔相济,最终形成一个高效、有序、成体系的法律文化闭环,这样的历史文化传统可以被概括为“统而有序”。与之相应,西方的欧美国家特别看重个体权利和程序正义,主张在每个人、每个社区、每个民族(种族)的自由权利基础上不断取得各自的民主进步,这样的历史文化传统可以被概括为:“散而民主。”

——摘编自冯玉军《中西法律文化传统的形成与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法律和中国古代法律呈现不同特征的原因
2022-10-31更新 | 21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导致希腊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手工业和农业与市场的联系十分紧密。这样,平民中出现了小部分靠经商致富的新兴工商业者阶层。他们经济实力雄厚,但政治地位低下。在旧氏族贵族的专断统治下,他们的经济利益严重受损,迫切希望进行政治改革,争取参政的权利。在旧氏族贵族与平民的斗争中,新兴工商业者阶层出于自己的利益,往往联合下层平民同旧氏族贵族进行斗争。

材料二: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时期颁布的《民法典》,就是以罗马法为蓝本的。英语国家的法律也吸取了罗马法中的不少因素,如契约、债务和继承制度等。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等,都以罗马法学说为理论基础。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写出新兴工业阶层等为争取自身权利,进行的三次改革。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总结罗马法发展的规律。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罗马法进行一个简要评价。
2019-12-28更新 | 6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