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 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9 题号:20864146
历代王朝把注重基层治理作为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在早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崇武尚战,重功利而轻伦理,宗法观念相对淡薄,注重实际,讲求实效的文化传统。商鞅变法充分顺应了这种传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把秦国引向了日益发展壮大,最后统一全国的道路。商鞅还注重对秦国文化传统的改造与整合,把其中的积极因素上升为国家的统一政策,制订出具体而详尽的措施保证其贯彻执行;利用政权的力量抑制其消极、落后的内容,发扬其能够服务于新制度的内容,使新制度与新文化结合起来共同推动了秦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乘势而行,借势而进,因势利导,是商鞅变法成功不可忽视的因素。

——摘编自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材料二   宋代商品经济发达,宁静而安定的小农社会秩序已被打破,农民弃耕从商的事很常见,如南宋初,岳州农民“自来兼作商旅,大半在外”。客户没有田产,更不会被束缚在土地上,“一失抚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而按宋朝立法,客户要退佃离开,地主是不可以阻挠的。一些地方,由于“主户少而客户多,口尤难记”,连户口登记都出现困难。城市中的流动人口更多,任何人都可以流入,商人、佣工、流民,如建康府曾为“留都之地,四方失所流徙之民,往往多聚于此,皆无作业”。宋代社会因其显著的开放属性与商业属性,而呈现出远远强于前代的流动性与活力。

——摘编自吴钩《户口册上的中国》

材料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蓬勃推进。这一伟大变革,一方面使农民群众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项求,以改变一些地方出现的基层管理缺位和村庄无序状况。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一些乡村,村民群众自发选举建立了村民委员会。这一新生事物立即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和人大的高度重视与充分肯定,我国基层民主重新获得发展,增强了广大群众对民主政治的认同,充分调动人们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性。

——俞慈珍《民主视域中的基层群众自治研究》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商鞅变法中“重功利而轻伦理”的政治措施,并分析“商鞅变法成功不可忽视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别从社会关系和基层治理角度,分析宋代呈现出“远远强于前代的流动性与活力”的原因。
(3)指出材料三中“伟大变革”是哪一个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三和所学,概述村民为“改变基层管理缺位”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时期,士大夫以经术起家,凭借特有的文化权力日益“士族化”,依靠“累世经学”以达到“累世公卿”的目的。士人在政治上得势后,便转而扩张家族的土地与财富,使得家族与政治结合,逐步构成了门阀的基础。曹魏时期的世家大族式家族组织具有血缘家族的一般性质和功能,又有明显的政治、军事色彩, 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其政治色彩日渐突出。以士大夫官僚为核心,形成家族式政治集团,随之发展成门阀士族。在两晋的门阀专政下,士庶之分如天地之隔, 连士族中的卑门和高门在权力上也有着天差地别,朝廷的要职多由高门门阀出身的人担任,并由以王、桓、谢等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垄断政权,封锢山泽,依官品占田。

—摘编自徐国富《浅述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

材料二   唐晚期及以后的家族组织逐渐褪却政治色彩.恢复了本来面貌。除供子弟读书科考外,不再追求整个家族的政治利益,基本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单位。通过严密的家族组织系统和家族法规,履行着对外保护、赈济互助、开办书院等职能;通过宗谱义庄等凝聚宗族,化解社会矛盾;通过族学强化家族能力,促进家族长久繁荣。宋以后同居共财的大家庭其成员必是同一个祖宗的子孙, 为笼络族人不离散,聚族而居,并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增强血缘向心力。在聚居下的兄弟分家现象尤为普遍,别立户籍,平均每户 5 口左右,由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核心小家庭。

—摘编自邢铁《唐宋时期家族组织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在政治、经济上的特点,并结合所学, 从政治角度简要说明南北朝到宋朝是如何打破这个局面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宋时期作者认为家族组织的变化最主要的趋势,并说明其对当时社会层面的影响。
2022-12-25更新 | 21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礼》中详尽记载了当时划分细密、职官赅备的乡里区划,国中“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爱”。当时,乡、党、邻、里是四种基本的组织形式。春秋战国时期,什伍组织也被广泛采用,各诸侯国对乡村的控制逐渐趋于严密。秦统一六国后,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郡下设县,县下置乡、亭、里为基层政权遍推行郡县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体上不离“官有秩,各有掌,重教化”的窠臼。唐代实行乡、里、村三级制,以里正为主、村正为其辅,乡的功能进一步被弱化,甚至一度是有职无官。到宋代仍实行乡里制,“诸乡置里正,主赋役”。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地方治权所代表的官制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成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以体现族权的宗族组织为基础,以拥有绅权的士为纽带而建立起了乡村自治政治。

——摘编自唐鸣 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农村中因家庭间的是非和邻里间的争执·····多属“鸡虫得失””,诉讼程序的复杂导致纠纷解决的困难,因而乡镇调解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亟须。在熟悉基层行政的人士看来,乡镇政权对纠纷的调解“可以减少无数的讼累”,同时,就基层调解委员会的人员构成而言,调解委员“系由乡镇民代表会选出,多为地方公正士绅······必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摘编自谢健《乡镇政权与基层社会治理》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着国家政权和国家制度的重构,明确农村地区的土地产权关系成为逐步理顺农村工作的前提。同时,党和人民政府通过废除保甲制度、颁布《婚姻法》等治理举措,崩解了农村社会原有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旧政治权威。1950年,政务院颁布了《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和《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村政府与乡政府并立为基层政权。

——摘编自丁云《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的发展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乡镇调解的主要职能。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重构乡村秩序的积极意义。
2024-03-14更新 | 6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关键在基层治理。传统中国的正式官僚体制只能到地方州县一级,州县以下的基层社会则是以士绅、宗族等地方精英为主导的地方自治。中国自秦以后形成以地缘为特征的乡里组织,其职能主要是负责征派赋税徭役、掌管教化治安等。汉文帝曾有三老“各率其意以道民”的诏令,乡官甚至可以通过察举制度进入中央官僚系统。待到隋唐时期,优秀士人不再愿意委身乡村的琐屑工作。至两宋改制,背靠政权的保甲长在乡村的影响力不及拥有功名的士绰与基于血亲伦理的族长。保甲建制近似县级政权的派出机构,其管理者近乎沦为县级官员驱使的差役,同时还要侍奉地方士绅,“士民”常不愿充任。

——摘编自潘建雷等《权威的构成:乡村治理秩序的古与今》

材料二 习近平乡村治理重要论述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与理论指导,二是扎实推进精准扶贫,三是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四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摘编自邱春林《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历程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到两宋乡村治理的发展趋势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治理思想的密码是什么?
2023-12-19更新 | 8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