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 中枢政务机构(汉-唐)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2 题号:211338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同样设有左右丞相。汉初以功臣为丞相,丞相成望甚高。汉武帝为了巩固和加强皇权,即位后不久,就举用贤良文学之士,于本官外,另加侍中、给事中等职,让他们出入禁庭,与闻大政。武帝还参用宦官为中书谒者,掌尚书之职。尚书本是“少府”的属官,武帝让其掌文书章奏,其地位日渐重要。到了成帝时,官制有更大的改革,以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合称“三公”,俱为宰相之职。

——摘编自杨友庭《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及其在唐代的变化》

材料二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下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

——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材料三下图为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时期行政中枢机构的变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官僚机制运行方式的利弊。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中央权力制衡的表现及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是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至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中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材料二:明太祖说: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请回答:

(1)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制度设置上看法有何不同?

(2)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

(3)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

(4)据材料,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从制度的角度说明你的认识。

2017-10-12更新 | 3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体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每个国家基于自己的历史和现实,其政治制度必然会有自己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首先是《权利法案》(1689),规定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停止实施任何法律金额征收任何新税……第三是“三年法案”(1694),规定每三年召开一次议会,每届议会的任期不得超过三年……英国的王权还从来没有被套上这么多的“紧箍咒”。这个以往一直自以为只受制于上帝的权威,如今已完全受制于议会了,其神圣的光环已荡然无存。至此,国王的专权在英国已无可能。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性要素应运而生。……以防止任何一个政治势力单独控制全国的政治生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也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我现在就站在笼子里与你们说话!

——美国前总统布什

(1)材料一的“这两种制度”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说它们“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和议会的地位各发生了什么变化?18世纪,英国王权是如何被进一步架空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1787年宪法的内容,说明美国总统是如何被“驯服”的?

2017-12-26更新 | 4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省六部制把朝廷的决策和行政职能分离,决策的权力在宰相和皇帝,执行机构为尚书省及其所属六部。决策的权力本身也被分割,中书和门下之间互相制约,与秦汉时丞相集决策与行政的权力于一身的旧制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样的变化意味着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中,相权被分割,皇权得到加强;而中央机构和行政权力的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则使国家的行政效率得到空前的提高。因此,尽管唐以后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在局部上还不断地变化,但从总体上看,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奠定了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大的格局,为以后历代所沿用。

——摘编自阎守城、宁欣主编《中国大通史·隋唐五代》

材料二:清代的军机处和内阁并不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权力系统,二者在权力分配上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对应关系,而是在维护皇帝独裁权威,完善独载体制原则指导下进行的政务分工……而清政治源于关外政治传统的事实则告诉人们:清代专制皇权的强化并非仅仅是汉族儒家文化作用的结果,尤其不是军机处这样一个简单的办事班子所能办到的。应该看到,清政府是以满洲贵族为主体的政治,如果这一政权本身不存在有利于皇权进一步加强的因素,单纯儒家学说也不可能造就出“乾纲独断”的独裁局面…….而对皇帝独截至关重要的奏折制不过是基于关外政治传统的一种能动工具罢了。

——摘编自高翔《也论军机处、内阁和专制皇权》

材料三:20世纪初,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后,政治体制改革被纳入到宪政的轨道……慈禧一方面宣布“内阁军机处一切规制,著照旧行”,另一方面改组了中央各部……还设立了“资政院”以博采群言,设“审计院”以复查经费。在厘定中央官制之后,清政府致力于改革地方官制……1907年设立资政院,接着命令各省尽快设立咨议局和预筹各州县的“议事会”。1908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以法律形式规定了臣民权力。1909年,各省咨议局相继成立,其领导权多为立宪派把持,他们发起三次国会请愿运动,迫使清政府将立宪预备期由9年改为5年。1911年,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首届内阁成立,在13位阁员中,7人为皇族,所以人们把历史上的这届内阁称作“皇族内阁”。没多久,清政府被推翻,宪政尝试也告终结。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三省六部制运行的特点以及产生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清朝政治体制的变化及其历史背景。
2023-03-24更新 | 8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