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2 题号:212155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进而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商鞅把“田里不鬻”的旧制改为“为田开阡陌封疆”的新制,目的是打开地界,重新丈量土地,按亩征税,均平赋税负担,进而达到“赋税平”。

——摘编自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

材料二   公元5世纪之末北魏孝文帝元宏的汉化运动,举措奇特,为中外历史所罕见。他于公元493年决意迁都洛阳,翌年颁诏施行。……若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者”,免官。……(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

——摘编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汉化运动的举措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商鞅变法立足国情,顺应时势,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分封贵族之采地渐次取消,则直属国家之耕地渐次扩大,於是以前贵族圈地分区小规模的井地,不得不解放为整块的农田。……视其田亩之实收而抽收额定之比率。……於是民田得自由买卖,而土地所有权,无形中转移,成为耕者所自有,而兼并亦随之而起。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然列国环伺,时相侵凌,非有富强之国力,则亦无以自存。商子曰:“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务力之方在使民致身于农战之二事,而此外与二者无益或有害者皆在抑止之列。……几乎欲举一国之学术文化而摧毁扫荡之,使政治社会成为一斯巴达之战斗团体,此则其独到之见解,亘千古而鲜匹者也。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的富国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对农业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
2016-12-13更新 | 12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


阅读下列材料

公元前361年,商鞅带着实践法家思想的梦想投奔秦国。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商鞅变法拉开了序幕。农耕是强国之道,战争是称霸之路。秦国决心以发展农业为手段来实现称霸天下的梦想。而在秦孝公和商鞅这两位变法主角的背后,却是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深刻矛盾。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始于公元前342年的商鞅变法,就成为秦国能否由弱小走向强盛的重要标志。从“秦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东雄诸侯”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商鞅变法最基本的内容,是强化军事力量,发展农业生产。短短20年,秦国便从一个为六国所不齿的西戎小国一跃而激变为战国七雄之首。

——摘编自纪录片《大秦岭·第一集宏基伟业》解说词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措施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化解“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深刻矛盾”而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实质。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018-01-03更新 | 12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与戊戌变法相比,长达十年以上清末新政,无论就这一改革所导致的社会动员的广度和深度而言,还是新政各项政策在社会和地方各层面产生的消极和积极的后果而言,它都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新政运动在教育、军事、财政、法制、路矿、实业、地方自治和立宪政治各方面的广泛展开,引起了各阶层相当激烈的反应和政策思想冲突。

——摘编自萧功秦《清末新政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材料四:如图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三,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新政的历史功过。
(3)据材料四,谈谈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启示。
2022-10-12更新 | 10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