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交流与传播 >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162 题号:2218860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太学学生学习采取单科结业的方式,每家经典学完后,由博士主持答辩,严格按照各经家法要求,讲求师承。……学生的毕业分配,根据博士弟子成绩即通经多少随才而用。太学生可以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又不限于考试,还可以通过荐举、征辟或参加选举而取得官职。实际上太学生通过考试、推荐获得官职的多为公卿官宦子弟,太学中的贫寒子弟学生,学业满后很多都是回到乡里从事教学工作。

——摘编自谢留枝 李运丽《我国古代洛阳太学的考核方式及毕业生去向》

材料二   1935年,《全国职业咨询处月刊》发表《解决青年失业问题的几项研究资料》,其中展示了对当时国内外专科以上毕业生435人求业愿望的调查结果,在1125个就业选择中,希望服务于政府机关(包括行政、司法、外交、匪区行政、边境行政等)的选择即达472个,约占到42%,教育界(包括学校、学术研究、图书、出洋考察等)也高达337个,约占30%,而希望服务商界的也达122个。

——程岩《发舒内力以应群需: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1912193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近代大学相比,汉代太学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近代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的因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博物馆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一部浓缩的无声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卢浮宫始建于1204年,它是法国近千年来历史的见证。这里曾经居住过50位法国国王和王后,还有许多著名艺术家曾在这里生活。法国大革命后的1792527日,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将属于大众,成为公共博物馆。后来,拿破仑将卢浮宫改名为拿破仑博物馆,巨大的长廊布满了他掠夺来的艺术品。直到拿破仑三世时,卢浮宫整个宏伟建筑群才宣告完成,前后将近600年。过去的卢浮宫现如今早已改名为卢浮宫博物馆——法国最大的收藏博物馆。用来展示珍品的数百个宽敞的大厅富丽堂皇,有些大厅的四壁及顶部有精美的壁画及精细的浮雕,处处都是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让人叹为观止。

——摘编自姜继兴《法国近千年历史变迁的见证——卢浮宫博物馆》

材料二       故宫博物院是以明清皇宫紫禁城以及宫廷珍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博物馆。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成立“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开始查点清宫物品,为成立博物院做了充分准备。192510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宣告成立。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接管故宫博物院,直属国民政府。创办初期,故宫博物院在文物保护、陈列展览、档案整理、文物文献刊布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产生了重大影响。抗战时期,故宫约13000箱文物南迁,辗转十余省,历尽艰辛。故宫博物院有着丰富的内涵,符合国际公认的“原址保护”“原状陈列”基本原则的博物馆和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得到持续的发展。

——摘编自郑欣淼《故宫纪事》


(1)根据材料一,概述18~19世纪法国卢浮宫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故宫博物院成立的政治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故宫博物院与卢浮宫博物馆在人类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上的共同贡献。
2023-04-06更新 | 18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午战后朝野人士认为欲使国家富强、民智大开,必须重视普通教育,因而创办京师大学堂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京师大学堂的课程分为普通学(如经学、理学、诸子学、初等算学、初等格致学、初等政治学、地理学等)与专门学(如高等数学、高等格致学、高等政治学、农学、矿学、商学、兵学等),学生在学完普通学后,可任选一两门专门学深造。考试采用西方的积分法,逐日考核、按月公布。这初步体现了近代教育的特征。

——据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整理

材料二   “迨欧战既停,国内青年受新思潮之鼓荡,求知识之心大盛,复耳濡目染于‘工读’之名词,耸动于‘劳工神圣’之思,奋起作海外勤工俭学之行者因以大增。”

——周恩来《留法勤工俭学生之大波澜》(1921年3月)

“物价高贵,失业者多,劳资阶级之争无或已时,是欧洲执政者所最苦耳。”

——周恩来《致严修》(1921年1月25日)

(注:以上文章为周恩来留法期间担任天津《益世报》驻欧记者时所著)

材料三   工人学校是组织产业工会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所以在一切产业部门均应成立这种学校。工人学校应逐渐变成工人政党的中心机构。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192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普通教育”的目的及京师大学堂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国内国际视角分析当时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共产党创立“工人学校”的影响。综合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2023-11-10更新 | 36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文化传承与传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万历三十年(1602年),利玛窦与李之藻合作在中国刊印的《坤舆万国全图》,共六幅拼接而成。 由椭圆形主图、四角圆形小图与中文附注文字组成。 主图为世界全图,显示五大洲相对位置,中国居图中心。序言中有“又以地势分舆地为五大洲,曰欧罗巴,曰利未亚(阿非利加),曰亚细亚,曰南北亚墨利加(亚美利加),曰墨瓦蜡泥加(麦哲伦之洲)”等信息。 但由于当时地理学知识有限,图中误将大洋洲和南极洲两片大陆绘为一体。一些士大夫将此图斥为“邪说惑众”,并且攻击说:“直欺以其目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按听耳,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

材料二   考据学在清代发展成一门专门的学问,提倡汉儒的训诂考订,又称汉学、朴学。又因其主要兴盛于乾嘉时期,又称乾嘉学派。其主要内容是从文字音韵、名物训诂、校勘辑佚等方面入手,从事经书古义的考证,并由此推广到其他书籍。

清代考据学起源可追溯到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他们治学严谨,提倡汉学,但不泥古,强调通经致用。在清朝统治者入关之后,始终对汉族抱有严重的戒心,但与元代不同的是:一再标榜所谓的“满汉一体”,编修《明史》《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造成一种重视文化的假象。在这样的背景下,考据之学遂盛。 而乾嘉考据学派热衷于为考据而考据。段玉裁所写《说文解字注》,在文字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被称为“千七百年来无此作”。 王念孙所写《广雅疏证》和《读书杂志》,则是乾嘉时期有关训诂、校勘的代表作。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388页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评析中国当时一些士大夫对《坤舆万国全图》的评价。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考据学兴起发展的背景及其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2023-11-06更新 | 1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