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 历代基层组织形态与基层社会治理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1 题号:2277807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沙走马楼汉简简文:

(长沙王)五年①九月丙辰朔壬中,都乡胜敢言之,狱移②劾③曰:复移五年计余口四千二百廿七,案阅实四千二百七十四,其卌九口④计后。

——选自【日】西林昭一《简牍名迹选》

【注】 ①(长沙王)五年:即汉武帝元朔五年。②敢言之,指古时下属对上言事时的套语。③移:移文,古时官府文书的一种。与牒相类,多用于不相统属的官署之间。④劾:审理,判决。⑤卌九口:实为四十七人。

材料二:每一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而领焉。诸造籍起正月,毕三月,所须纸笔、装潢、轴帙皆出当户内,口别一钱。

——选自《唐六典》卷 3“户部郎中、员外郎”条

材料三: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诸决罚不如法者,笞三十;以故致死者,徒一年。即杖麤①细长短不依法者,罪亦如之……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罪以下,收赎② ……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犯反、逆、杀人应死者,上请③ ……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妇人年六十及废疾,免流配。

——选自《唐律疏议译注》

【注】 ①麤:cū,同“粗”。 ②收赎:准其以银赎罪。③上请:古代法律术语,又称“先请”,奏请皇帝裁决。

(1)根据材料一,分析材料一中的简文涉及秦汉时期哪些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则材料分别体现了唐代社会治理的哪些特点?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基层治理是一个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不断在继承中创新发展的过程,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相结合的特征与乡里两极架构始终存在。周朝依托乡官采取礼治教化的治理模式,秦汉在乡以德化中心,在里采取什伍监察设计的乡教里治模式。隋朝时期乡的功能开始弱化,里正成为乡村的真正领导,形成乡辅里主的治理模式,乡官开始职役化。宋朝先是采取乡里制,经王安石变法发展出保甲制度,皇权对基层控制加强,同时带有基层自治精神的民间乡约、社学、社仓均有重要发展。明清时期,里甲、保甲管控开始主导基层治理实践,而且与自治机制相融合。我国基层治理的演变过程表明,国家政权对基层治理的干预和控制整体上是增强的。强政府、强管控的优势有利于社会统一有序,弊端是治理人力、财力与管理成本增加,基层活力不足。基层治理同时承担多种职责,因此基层治理不是一项孤立的工作。

——摘编自王伟进、李兰《我国基层治理模式的变迁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基层治理对我国当前基层治理的启示。
2024-03-22更新 | 11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基层治理

什伍组织:伍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互相监督

北宋

王安石实行保甲制度

明朝

王守仁任南赣巡抚时推行十家牌法:①十家总编为以牌,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②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清初

实行里甲制,后来改为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以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

——摘编自人教版《国家制度与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实行郡县二级制。初为36郡,后增至46郡。

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的演变;郡的行政级别降为二级,州则升至行政区。

东汉、魏晋南朝

实行州郡县三级制。经历了东汉的十三州到三国的十九州再到西晋时的二十一州。西晋后,从刘宋的二十一州到陈的六十四州,581年,北方的州的数量已达到二百一十一。

隋唐

道、州、县三级制。唐后期设置节度使。

两宋

实行路、州、县制。全国分为13个道,下有14个府,200多个州,府和州的级别相同,州下有县,县下有乡,乡下有里。””

行省、路、县三级政区。包括中书省直辖区,宣政院辖区共十一个行省。

行省取消,但习惯上仍称省。明代的省份是都指挥使司辖一省卫所年户。

实行省、府、县的三级行政区划。而边疆地区则实行不同于内地的行政区划。从康熙到光绪时期,十八省的区划一直没有改变。清末,省的总数变成了23个。

——摘编自《百度百科》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规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演变的因素。
2022-08-19更新 | 23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治国安邦,基层治理是一个重要环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五大夫以下,比地为伍,以辨口为信,居处相察,出入相司。

——摘自《二年律令·户律》

材料二   (汉武帝元光年间)山东大水,民多饥乏。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廪以振贫民。犹不足,又募豪富人相贷假。尚不能相救,乃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县官。数岁,假予产业,使者分部(分区)护之,冠盖相望。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材料三   人之所赖与邻里乡党者,犹身有手足,家有兄弟。善恶利害,皆与之同,不可一日而无之,不然则秦玥其视何异于我哉。大忠素病于此,且不能勉,愿与乡人共行斯道。惧德未信,动或取咎,敢举其目,先求同志。苟以为可,愿书其诺。成吾里仁之美,有望于众君子焉。

——摘自《吕氏乡约》


(1)归纳材料一中基层治理的内容,并结合所学,说明封建时代基层组织的任务。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政府救济的方式。结合所学,从经济层面简析中国古代政府实行(进行)社会救济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吕氏乡约》的作者,并概括基层治理中“乡约”的功能。概述从宋朝到清朝乡约制度的变化趋势。
2023-06-05更新 | 9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