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 儒学的复兴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6 题号:2289974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力图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特别是希望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口号。其中,被称为理学的学派影响逐渐增大,其代表人物是北宋的程、程颐兄弟和南宋的朱熹,因此这一学派也被称为“程朱理学”。

——《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四   明末清初社会的剧烈动荡,促进了思想界的活跃。思想家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他还反对重农抑商观念,提出“工商皆本”。顾炎武、王夫之也对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批判。他们还有一些重要的见解,如顾炎武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人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的思想领域产生了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归纳北宋中期推动程朱理学产生的主要因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思想发展反映了哪些社会现象?由此,你得出什么启示?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引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1)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
(2)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影响。
2023-11-28更新 | 1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来,节选自《孟子》的语文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是人也”还是“斯人也”,引起社会各界争议。为探究真相,某校同学依据以下材料寻找不同版本的《孟子》进行比对,开展探究活动。

材料   《孟子》原文本现存较早的有:宋刻本《孟子》一卷,藏于国家图书馆;宋刻石经《孟子》,存于浙江杭州;元刻本《孟子》二卷,藏于上海图书馆;清人补刻唐石经《孟子》七卷,藏于南京图书馆。

《孟子》注释本现存的有汉末赵岐与南宋朱熹分别著述的《孟子章句》。《孟子章句》是今人能看到的最早完整注本,但历经千年的传抄、刊刻,版本错综复杂,目前可追溯到多种宋元刻本……随着朱熹学说地位不断提升,《四书集注》影响巨大,版本众多,现常见的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四书章句集注》。

——摘自方勇《孟子》概说

(1)根据材料,指出学生研究使用的史料类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的成书时间及其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孟子》的版本在宋元时期繁多的原因。
2023-11-18更新 | 1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人们对当时社会大变革中的许多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主张、愿望和要求。这一时期,“诸侯并争,厚招游学”……在学术思想领域内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参加争鸣的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还有阴阳家、名家等。这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诸家之学,并起争鸣,经过相当时期之后,总是要归于统一的,统一的路线有两条:(一)淘汰其无用,而留存其有用的。(二)将诸家之说,融合为一。

——吕思勉《中国文化史》

材料三: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宋代一大批知识分子毅然肩负起重振儒家文化的重任,积极参与现实,参与政治,恪守道德规范,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的人格意识,范仲淹、欧阳修号召士人重视名节,振作士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请分别列举一例战国时期儒家、阴阳家的代表人物并指出其主要思想主张。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统一思想的主要举措,并说明这些举措所产生的影响。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为重振儒家文化,北宋中期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指出南宋时期理学的著名代表人物,并说明实现“理”的方法。根据材料分析理学的影响。
2022-11-13更新 | 1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