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 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42 题号:2290539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治腐败泛滥,具体表现为选举舞弊、荣誉贩卖、地方市政丑闻等,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英国制定了一系列反腐措施,如出台了《秘密投票法》《取缔选举舞弊和非法行为令》《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等法律;进行文官制度改革,改变了有权者利用职权、滥用官员牟取私利的局面,建立财产申报制度和政务公开制度等;加强监督机制,建立充斥于议会、行政、司法及政府内部的反腐机构,主要有审计机构、行政裁判所、反贪污贿赂局与资产追缴局、媒体投诉委员会等。不过,英国在反腐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缺陷,如与议会职责相关时议员往往能豁免于责任;监督机构及工作人员的工作在具体实践中也会由于种种因素无法完全落实;英国的不成文法、普通法以及实用主义传统决定了其反腐调查和机构设立多为“事后型”等。尽管如此,英国在反腐问题上仍取得了一定成效。

——摘编自杨晓燕《19世纪中后期英国的政治腐败问题及治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治腐败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19世纪中后期英国的政治腐败治理。
2024·河北·模拟预测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政治变革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历史的演进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

材料一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了中书省和丞相,设置了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内阁”真正出现;明宣宗时内阁拥有了票拟权。明朝的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阁臣权力的大小、升降和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由于内阁大学士大都出身翰林,是皇帝的近臣,也是官僚集团中最接近皇帝的人,到了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权臣严嵩任武英殿大学士后,出现了专控朝政二十余年的状况,内阁的权力开始与设想有了差别。

——江泰《明代内阁对皇权制约》

材料二   雅典国家权力的运行中存在着民主权力的制约,梭伦开始赋予公民大会以立法权,陪审法庭以司法权,五百人会议以行政权,使之互相制约。……雅典国家机构权力虽有分工,但权限的划分比较笼统且权力互相交错。立法、司法、行政不是平行关系,而是行政、司法在立法杌关监督下的分权。行政、司法都要对立法机关负责,它又不是一元政治,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力机构,即使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也要受到一定的权力制约。

——蒋云芳、胡长林《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及对西方民主的影响》

材料三   虽然英、法、美议会制的阶级本质一致,三国形成了各具特点的不同形式。这些区别中最重要的是英国议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法美议会则只是最高立法机关。而且在资本主义议会的运行过程中,各国统治阶级都随着历史条件当时变化而相应地予以发展、完善,使资本主义议会制从不发达状态走向发达状态。此外,英、法、美三国的议会制度,还为不同的资产阶级国家提供了不同的模式。随着资产阶级在许多国家相继取得政权,议会制度在资产阶级各国普遍建立起来了,资本主义议会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周叶中《代议制度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内阁运作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政治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英、法、美三国形成不同代议制度的原因和影响。
2020-10-10更新 | 10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83年至1786年,被称为美国历史上的“危机时期”。 旧时代已经结束,新秩序却尚未形成。英国在美国西北边界仍保留着不少军事据点,西班牙还控制着密西西比河下游和出海口。 美国的一些州大量印制纸币、发行债券,引发通货膨胀,导致债权人吃亏,债务人得利,社会矛盾激化。1786 年冬,退伍军人谢斯领导两千余名西部农民进行武装叛乱,给社会敲响了警钟。

——摘编自钱满素《美国文明》

材料二   合众国宪法既立,而联邦制形式,亦益巩固,各州之间,非若当时之为共同行动而已,直结合为一,如婚约之不可破。各州本有之权利,亦因此而减损。 其联合之宗旨则曰维持公道,谓通国之民,皆当受正直平等之待遇也。平治内政,谓四境之内,当雍和静谧也。以相当之武力,立国于世界。 永保共和,谓合国民之意志,拥护法律,确保自由为世世子孙之福利也。 泱泱大国,以是而生存,亦以是而结合焉。

——摘编自胡晓进《商务印书馆与美国宪法在中国大陆之翻译及传播》

材料三   美国宪法“诚斟酌调停之妙用,法至良,意至美也。 中国政体虽与美国殊,幅员则与美国等,以大国而行立宪政治,欲求餍举国之望,舍此末由”。

——摘编自梁启超《代五大臣考察宪政报告》(1905年)

“大抵美以工商立国,纯任民权,与中国政体本属不能同……盖美为新造之国,魄力正雄,故其一切措施难以骤相仿效。”

——摘编自戴鸿慈《出使各国考察政治大臣戴鸿慈等奏在美国考察大概情形并赴欧日期摺》(1905 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83年至1786年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危机时期”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的宗旨。
(3)根据材料三,指出梁启超与戴鸿慈关于美国宪政态度的区别,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3-11-21更新 | 7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到达北美的移民不仅把英国传统发扬光大,而且最终促使北美殖民地走上自治之路。相对于旧世界的种种阻碍,自由精神在北美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励,并成为反对权威和专制、争取自治和创造的基础。如果说英格兰村镇地方自治的习惯,为北美移民立足新大陆奠定了基础,议会制度则赋予了殖民地维护政治权力的主体意识和制度保障。独具北美特色的议会制度在行政和管理上趋向专业化、职业化,为造就本地政治精英,强化自制能力和自信提供了舞台。而作为清教徒政治道德思想核心的圣约思想,其包含的独立自主、个人主义和限权要求,将宗教精神和自由精神结合起来,为乡镇和殖民地自治注入了宗教基因。

——摘编自张骏《美国社会自治传统探源》

材料二   清末地方自治是由资产阶级立宪派发起,被清政府肯定和推行的一次近代化运动。一方面,在民族危机深化和传统专制政体的弊端之下,资产阶级立宪派希望争得一定的政治地位,以维护本阶级利益。另一方面,《辛丑条约》签订后,困窘的财政状况令清政府在筹备立宪时捉襟见肘,而地方自治是用“地方之款办地方之事”。与此同时,清政府在社会变革潮流的冲击之下,被迫接过地方自治旗号,也并非为赋予人民参政议政权利,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是为协调政府与社会关系,以官办自治形式,巩固其专制政权。由于它具有浓厚的官办色彩,加之倡办者的失策,这次运动未能完全达到立宪派的预期目的。辛亥革命后,各地的地方自治大都名存实亡。

——摘编自卞修全《清末地方自治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美与清末地方自治的主要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地方自治。
2022-09-05更新 | 1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