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 洋务运动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336 题号:2600634
浏览旧报纸和网络资源是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
阅读1921年《申报》和2009年“凤凰网”资讯频道中洋务运动专刊的节选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3年3月24日 《申报》
李鸿章被称为“国家柱石”知识分子寄予厚望
1873年3月6日《申报》新造轮船往来大沽天津 不知普通民众可享现代化
1873年1月16日《申报》
招商局开局 现在招商银行属旗下
1875年2月13日《万国公报》
大沽炮台演炮伤人 军医督造强人所难
1874年12月26日《万国公报》
李鸿章开办磁州矿 破坏风水被终止
1872年11月28日《申报》
营业铁路开通   妓馆姨娘争尝鲜
1894年8月《万国公报》
西人为中国出谋划策     介绍如何发展股份制
1872年11月26日《申报》
澳洲建博物馆     国人羡慕嫉妒恨
1875年2月27日《万国公报》
同文馆学生待遇好 落魄文人骂名学西学
凤凰资讯
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
现代化既然意味着由封闭到开放的变革,它就包含着新的交易与发展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信奉“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念的。洋务运动对观念意识的冲击与变革,首先便表现在变易观念上。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外关系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中国人面临着一场亘古未有的“大变局”,这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们的共识,所谓:“方今中外之势,古今之变局也。”(薛福成《庸庵文外编》)他们认为,中国历史自开辟以来,经历了由“鸿荒之天下,一变为文明之天下”,再由“封建之天下,一变为郡县之天下”,而此时,又由“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而这最新的变化,是数千年来的大变局(薛福成《庸庵文外编》),“盖天运使然”,在这一大变局中,洋人的“船坚炮利”“争夺奇巧”,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洋务派主张因时变通,采取顺应世变的办法,他们认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不能闭门不纳,束手而不向”(《曾纪泽遗集》,日记)。
材料二 从明治四年到明治六年,岩仓使节团以考察各国文物制度为使命,巡访于欧美各国,参观调查了工厂、火车、电线、金银铸造和制铁所……大久保归国后就任了内务卿,积极推进殖产兴业政策,使节团在西欧产业各部门研究的成果开始在日本生根开花……明治七年一月开设的内务省……在各地设立官营模范工场,推行振兴国产化企业,扶植民业的政策。
——(日)安冈昭男:《日本近代史》
材料三 (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德国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校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专家在日本人监督下从1875年的五六百人,上涨到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二十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根据材料一提取《申报》、“凤凰资讯”网中有关洋务运动的信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基本情况,并指出明治时代的西化给日本带来的重要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列是不同时期历史教科书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版:“(洋务运动)继续镇压中国各族人民的武装起义,是用外国资本主义的技术巩固封建统治”。
岳麓书社2004年版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中包括:“它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却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上述材料中的两种观点各体现了哪两种史观?请运用这两种史观简要评价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2016-12-12更新 | 28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一直以“天朝”自居,从来不把世界上的其它国家当作是国家……中英鸦片战争已经打两年了,道光帝居然问大臣这样的问题:英吉利到底在何方向?女王有无婚配?和俄罗斯是否接壤?与新疆有无旱路可通。可笑不?没有国家观念,又何来国旗一说!……“亚罗号事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这个事件起因就是“华船冒挂洋旗”,和国旗有关。1862年又发生了一起中英水兵斗殴事件。在交步过程中,占尽便宜的英国人硬说船只没有挂国旗,不知道那是中国兵船,拒不负责。恭亲王奕䜣痛定思痛,考虑制定一面旗帜。在曾国藩的建议下,选定三角龙旗。但这并不是国旗,真正国旗的诞生,是在1888年。当时参与过很多外交活动的李鸿章,深感“无旗可挂”的尴尬,于是奏请慈禧太后,选定四角龙旗。《北洋海军章程》中第一次在官万文件中出现了“国旗”这一概念。

——摘自冯玄一《中英水兵斗殴事件,逼出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

材料二1843年中国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形成……到1894年通商口岸共有34个。甲午战争后,列强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增开通商口岸40余处……19世纪末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一些官僚认为自开一些口岸是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自1898年到民国年间自开通商口岸达30多处……(至此)可供外国人贸易的口岸达到110个。除极少数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发展起来,绝大多数后来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经济重点和主要城市

——摘自《近代中国专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为什么在清朝前期没有国旗?哪些因素推动了清朝后期制定国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通商口岸发展的趋势,并分析通商口岸带来的主要影响。

2018-02-05更新 | 9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海开埠前,“女子庄洁自好,无登山、入庙等事,井臼之馀,刺绣旨蓄,靡不精好。至于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日以万计,以织助耕”。
材料二 有人抱怨:“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民国《川沙县志》卷14“风俗”)。
材料三 《1892年至1902年海关报告》称,在毗邻厂区的农村,“村民衣着和一般外表有了显著改善。这些村民在走向进步的历程中,已从贫困和不足的状态逐渐改变为中等程度的舒适和富裕状态,特别是妇女和少女更是如此。”   一个女子曾说:“假如我们能够自营生计,我们为什么要结婚呢?我们不是能享受完全的自由呀。”另一女子说:“现在男子们不能骄傲了,因为我们能够谋生,不再似从前的妇女般依赖男子了。”   “因为工厂方面不需要缠足的女子,所以女子缠足的陋习也渐次革除了”。
材料四 她们对于家务好发议论,与村中的男子很自由地谈话,穿时髦衣服,发型与其他村姑不同。她们每天与其他工人及城市中工业生活接触,耳濡目染,自会发生思想的变化,结果有些女子不再完全听命于家长。农村的精神生活也较前活跃,“社会新闻与笑谈,均由工厂女工带回家中,否则各种消息实无法传至农村社会的”。

——以上材料摘自《租界与上海城郊农村》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上海开埠前女性的地位如何?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女性进厂做工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女性进厂做工的影响。
2015-03-20更新 | 28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