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梭伦改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85 引用次数:77 题号:464515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只大盾,不让任何一方不公平的占着优势。
——梭伦
材料二
梭伦制定的四大财产等级及其权益分配
500斗级
拥有年产500斗(一斗相当于38千克)农产品的地产(这个产量足够提供15个家庭一年所需的基本口粮)的公民,享有选举、充任包括执政官在内的各级国家职官的资格
骑士级
有能力提供马匹和武器装备,并担任骑兵的公民。跻身该等级年收入必须达300~~500斗。享有除司库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双牛级
拥有两头耕牛,其财力可达到自备盔甲、担任重武器装备步兵的公民,大约需要年收入200~~300斗农产品。享有除担任执政官以外的各级职官的选举和任职资格
雇工级
泛指受雇于他人的公民。他们年收入不到200斗,不能担任任何公职,但可参加公民大会和作为陪审员参与司法活动。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梭伦调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指导思想。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的体措施。
(2)根据材料二说明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作用。
(3)综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所谓“公平”的实质。
2016高一·全国·课时练习 查看更多[2]
【知识点】 梭伦改革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梭伦颁布的第一条法令就是“解负令”。根据这个法令,平民所欠的各种债务一律废除;禁止在放债时以债户的人身作抵押,废除债务奴隶制;由国家赎回因负债而被卖到外邦为奴的人。梭伦还对公民的财产进行了一次调查分析等,并按照财产等级规定相应的政治权利。这些新的法令还包括:设立四百人会议;禁止买卖婚姻,保障妇女孤儿的利益;修改死刑法;其他鼓励手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措施。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材料2: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3: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


请回答:
(1)据材料1、2,说出梭伦和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各自要解决什么社会矛盾?
(2)归纳材料3中大久保利通的主要观点,其观点在日本明治维新改革措施中是如何体现的?
(3)概述这三次改革的结果,并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2016-12-13更新 | 11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梭伦改革的第一个重大措施是颁布“解负令”。……然而“解负令”并不是平分土地,所以贵族阶级祖传的土地亦即非因高利贷收进的抵押土地仍归贵族所有,贵族阶级的优势经济地位并没有受到摧毁性的打击。第二项重大改革措施是按土地收入的财产资格划分公民等级,取消以前的贵族、农民、手工业者三级之分。……第一等级可任执政、司库及其他一切官职;第二等级与第一等级同,惟不得任司库;第三等级可任低级官职;第四等级则依旧不得担任一切官职,但可以和其他等级一样担任陪审法庭的陪审员。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   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最为公正的政体,应该不偏于少数,不偏于多数,而以全邦公民利益为依归。”……古典时期的雅典城邦……正是依靠立法和制度来调适城乡公民的贫富差距,防止极贫极富,从而有效保障了公民集体的稳定与发展,实现政治民主,文化繁荣,形成古典盛世的历史局面。

——解光云《和谐:西方古代强国之道——古希腊罗马历史盛期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梭伦是如何“依靠立法和制度来调适城乡公民的贫富差距”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改革对当今的社会改革有何借鉴意义。
2019-07-26更新 | 28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改革,就是人类早期用政治手段对市场的矫正。当时雅典的贫富分化严重,大量自由人不得不卖身为奴,乃至这些卖身为奴的自由人和原有的奴隶加起来在数量上远远超出自由公民。如果不改变这种市场契约所形成的结果,他们很容易颠覆雅典的政治体制,富人也面临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结局。梭伦改革免除了这些卖身为奴的自由人的债务,等于剥夺了他们的拥有者的“私有财产”。这是对市场的侵犯,也是对市场的保护。
——2010年9月11日《盖茨和巴菲特不是来办“慈善晚宴”的》
材料二 在北魏政权是否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两派不同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如下争论:①朕(孝文帝)以恒,代无漕运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②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都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③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执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④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材料三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类别
目的
措施
理财
富国
青苗法,免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市易法
整军
强兵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取士
选才
改革科举制,改革官制,整顿太学

请回答:
(1)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是什么?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一个身为奴隶的人因此而获得了自由”这一判断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材料二中的哪些争论(只写序号)?除迁都外,北魏政权“行汉法”的举措还有哪些?
(3)王安石变法的许多措施既有成功之处,又埋伏着失败的隐患。从材料三中选择两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改革运动?
2016-11-27更新 | 1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