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主要思想流派 > 儒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61 题号:482879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繁花似锦,宋代中国科技星光灿烂。
材料一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也。名家使人俭而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事,无所不宜,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
材料二
从这种经济结构中(地主土地所有制主导兼有自耕农所有制)涌现出来的大批中小地主以及自耕农,对于土地经营与农业生产具有极大热忱,社会生产在大力推动下快速发展,农田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大大增加,商品经济也有长足发展,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多达50多个。理学家们直追‘理’本体的思辨方式,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了对于规律的认识,‘格物致知’——‘物物有理’论则号召人们从身边的一草一木研究中了悟物理。政府对冯继升、唐福、项绾、郭洛、高超等难以计数的能工巧匠向国家进献的军械、武器、工艺等给予鼓励和奖赏。同时也继承了唐代的科技成果。
——冯天玲、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摘要
(1)从司马谈对儒、法的两家的评论中任选—家予以评论。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科技繁荣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

——摘编自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状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内部压力”与“外部条件”。
(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种思想流派的治国主张。
2021-02-06更新 | 25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认为,人人都应该接受教育,而不应该加以分类区别。《论语》开篇就提出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教育准则,这对于今天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有重要启示的。

孔子在教授学生时,从来不知劳苦,不厌其烦,一丝不苟,想方设法使学生弄清楚他所讲的内容。孔子认为对待不同智力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为不同学生的性格、志趣和能力也有很大的不同。

——摘编自陈顺珍《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材料二   汉代在郡国设“学”,县道邑设“校”,乡设“庠”,聚设“序”。蜀郡太守文翁选派小吏到长安学习儒家经典和汉朝律令,学成归蜀在成都创设的官立学府传播中原文化,并免除学生的徭役,蜀郡的文化面貌因此大变。汉武帝通令嘉奖,并下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地方官学因此逐步推广开来。汉平帝元始三年,由王莽倡导主持,朝廷颁布了地方官学制度,规定“学”与“校”设经师一人,“庠”与“序”设考经师一人。至此,地方官学得以全面普及,从中央到地方至乡村的各级学校教育体系全面建成。

——摘编自曹新洲《汉代社会教育》

材料三   宋代理学士人着意对书院进行改造,将已被州县官学取代而走向衰亡的书院重新利用,并在教育中逐渐确立中国古代书院讲学、藏书、祭祀等三个最主要的职能。宋代理学家制定了书院学规,如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强调求学的目的在于正己、修身,而非追求功名利禄。他们确定了以理学经典解释为标准的书院教学内容,制定书院祭祀礼仪,创立书院会讲制度等。多层面对书院进行制度化、正规化建设,从而使其从传统私学的窠臼中脱离出来,达到了中国古代私立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

——摘编自王晓龙司学红《宋代书院教育》


(1)根据材料一,列举孔子的教育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汉代地方官学体系全面建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理学家改造中国古代书院并使其重新勃发生机的具体措施。
2021-03-08更新 | 10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儒家学说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统治阶级生活奢侈无度,官员以“受贿为生,往往致富”,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以为“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他认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的正常的“欲”,他要灭的是“物欲”或“嗜欲”。朱熹还根据当时国家和朝野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之说。

——摘编自洪映萓《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核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种主张在当时的遭遇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分析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2019-10-08更新 | 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