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其他改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7 题号:571910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明代早期已有对官吏政绩进行考核的制度。但明代吏治腐败,法令不行,这些制度流于形式化。……张居正于万历元年(1573)推行“考成法”,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订立期限,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作底册,另一本送六科,最后一本呈内阁。二是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每完成一件,注销一件,反之必须如实申报,否则处罚;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簿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张居正立限考成的三本帐,严格控制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每逢考核地方官的“大计”之年便强调要将秉公办事、实心为民的官员列为上考;专靠花言巧语、牟取信行的官员列为下考,对于那些缺乏办事效率的冗官,尽行裁撤。张居正当政期间,裁革的冗员约占官吏总数的十分之三。同时,张居正又广泛增添人才,提拔拥护改革、政绩卓越的官员,委以重任,因为有考成法在,“立限考成,一目了然”。彻底打破了论资排辈的传统偏见,不拘出身和资历,大胆任用人才。

——摘自百度百科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考成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考成法实施的历史作用。
【知识点】 其他改革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的史籍证明:屯田制度肇始于西汉初年的文帝之时。自秦以来,北方的匈奴屡次企图侵入黄河中游广大地区。迄于西汉,这种情况更为严重。然而,西北边塞之地,一片荒原,人迹罕至,以往不曾种植五谷。庞大驻守官兵所需要的大宗粮晌,必须由遥远的中原内地运去。但是,由于交通不便,运输极其困难。西汉自高祖以后,土地兼并日趋剧烈,农民变成“游食之民”四处游荡,危及汉朝统治。对此,晁错上书“徙民实边”,主张招募流民,“赐高爵,复其家”,遣往边地屯垦。西汉的屯田,包括民屯与军屯两种形式。民屯在中央由大司农管辖。在边郡屯区则由农都尉直接主管。军屯按军事编制进行管理。管理军屯事务之官,也统称为“田官”。包括“使者校尉”、“屯田校尉”、“戊巳校尉”、“校尉将军”、“校尉”等。民屯征收屯租。屯田民按分成制,将其收获物的一半缴纳给官府。军屯不征收屯租。屯田卒从事垦殖纯粹是一种摇役劳动,他们及其家属生产的收获物全部归所属军队所有。西汉一代,屯田制度效果十分显著,自文帝“募民徙塞下”首置民屯,武帝“置田官吏卒”始设军屯以后,历朝一直沿袭屯田之制。

——杨寿川《西汉屯田制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实行屯田制度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实行屯田制度的影响。
2020-07-03更新 | 6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材料:随着1953年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台,各省区可根据各自情况自行安排粮食计划供应的实施,标志着城镇居民迈进了凭票购粮的历史时代。1955年10月13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专栏位置公布了“全国十一月起使用通用粮票和地方粮票”的消息。粮票作为粮食供应制度的证券,充当一定的货币职能。从此,开启了计划经济时代粮票规模化、制度化的发行流通历史。在《全国通用粮票暂行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了粮票的统计管理,即建立完善的粮票统计制度。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逐步迈进,计划经济体制寿终正寝。1993年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文件要求争取在二三年内全部放开粮食价格,这就标志着国家正式取消全国范围的粮食统销。随着全国范围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依次逐步取消,与此相随而生的粮票制度也走向解体并消亡。从此,粮票就在新中国经济领域谢幕了,粮票制度也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张艳国、彭白云著《简论新中国粮票制度的兴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粮票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粮票制度实行的原因和影响。
2019-03-29更新 | 15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揖也。今夫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故明主察法,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游处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

——摘自《商君书》


(1)据材料一提炼其主要观点。结合商鞅变法的措施加以简要评价。

材料二   1896年,我国向日本派遣了首批13名留日学生。之后,在很短的时间内,留日教育达到了高潮。不仅各地官府竞相派送,且民间自费者也接踵前往,既有豪富贵胄,更多的是一般平民子弟。据统计,到1902年,留日学生增至500余人,1903年为1300余人,到1906年则达到8000多人。……1919年至1920年间,先后有20批约1600名勤工俭学生到达法国,他们来自全国18个省;从学历上看,大多是中学生,一部分还是大、小学生;从出国前所从事的职业看,工农商学界都有,且年龄间的跨度很大。1922年,赴欧洲勤工俭学的18名代表在巴黎郊区举行会议,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选举周恩来等为领导人。邓小平也加入了这个组织。

——摘自黄新宪《中国留学教育的历史反思》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留学教育的特点。简要分析近代留学教育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   在清末新政全面开展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19023月,清廷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况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3)怎样理解材料中“今昔情势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021-03-04更新 | 1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