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 牛顿的经典力学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68 题号:579788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开普勒在第谷精密详尽的观测基础上,总结出行星三大定律;哥白尼的“日心说”在用伽利略望远镜获得天文观测的基础上,逐渐冲破宗教的束缚;伽利略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现落体定律和惯性原理等。但是,这些发现彼此独立,缺乏内在联系。牛顿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于1687年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解决了这些问题,实现了物理学的第一次统一。1905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发表,摒弃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很好地解决了经典物理内部的矛盾。从伽利略发现的引力场中一切物体都具有同一加速度这一事实出发,1915年爱因斯坦完成《引力场的方程》的论文,建立了广义相对论。

——摘编自陈华《牛顿力学与现代物理》

材料二 爱因斯坦深信沿着法拉第和走克斯韦开辟的道路前进,就一定能一步一步地为全部物理学找到一个新的、可靠的基础。爱国斯坦不惜抛弃旧的传统观念,对牛顿力学进行了根本的改造。相对论突破了这种直观的、由于长期习惯而变成传统的时空概念,大丰富并深化了人类对于时空特性的认识。

——摘编自余骥《自然科学发展对哲学发展的意义——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哲学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牛顿力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历史意义,并就西方物理学的发展历程谈谈你的认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新思想能武装头脑、指导实线,推动工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时代基于中国智慧和实践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其目的根不在于弥合多样性,而在于包容差异,是在差异、分殊中去寻找一种共同性的存在,这种共同性即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上的同性,而非文化异上的难分彼此的日益趋同,实际上一方面承继了2500年前的中国经验,另一方面也应了当下世界大格局中的一种趋向于“和”而非”分"的国际秩序大趋势。

——赵旭东《基于”一带一路”人类学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的新思考》

材料二   他两次访问过雅典,他说:“关于神,我无法知识他们存在与否;即使存在,我也不知识是以什么形式存在,要具有这些知识障碍太多了,包括这个问题本身晦涩及人生的短暂。”他提出一个著名的命题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人的感觉怎么样,事物就是怎么样。

——罗素《西方哲学史》

材料三   有学者认为,牛顿继承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的研究成果,建立了完整的力学体系,这是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法拉第、麦克斯韦创立了电磁场理论,完成了物理学的第二次革命……正是一代又一代科学们的努力,推动了人类科技的进步与发展。

——人教社《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材料一中“2500年前的中国传统经验”是指哪一观点?分析该“传统经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实践中的体现。
(2)用一句话评价材料二中的“他”在人文主义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结合所学,分析启蒙运动是加何促进人文主义演进的。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选择述:①指出最能体现牛顿研究成果的科学著作以及牛顿在力学方面的重大发现,并说明“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在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和思想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②指出法拉第的重大发现,列举两例以此为依据打开新能源宝库大门的重大发明,并分析这发现及相关发明对人类社会的促进意义。
2020-11-30更新 | 8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历史一般是指构成人类往事的事件和行动,研究历史可以采取不同的历史角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七八世纪这两个世纪应该是欧洲文明进入资本主义的前期,这两个世纪是西欧发展的关键。
这个时期是一个很复杂的时期。要按我们中国人非黑即白的看法呢,那这个十七八世纪就没有光明可言。君主专制这四个字就解释了。
——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 明朝自宣宗(1398-1435)以后,很少皇帝能专注于国事,朝廷作为主要操在官僚手中,而皇帝则被赋予浓厚的神秘性格,仲裁百官间的争执,强迫性地执行开明专制。当时的士绅官僚,习惯于一切维持原状,而在这种永恒不变的环境中,形成注重内省的宇宙观,使今人看来,晚明时期显得停滞而无生气。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晚明:一个停滞但注重内省的时代》
材料三   1991年十集电视剧《外来妹》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轰动全国。《外来妹》讲述的是改革开放后六个从穷山沟来到广东打工的女性的不同命运。《外来妹》是最早反映广东地区外来打工者生活的电视剧,电视剧中的“外来妹”一词也由此走出广东,成为全国通用的词汇。
——改革开放三十年央视特别节目——《我们的三十年-我们身边的三十个细节》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试从经济、思想与科技的角度,简要分析17、18世纪西欧历史是如何体现发展的“关键”和“光明”的。这一时代的末期兴起了何种文学潮流?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注重内省”的相关史实;你是否同意黄仁宇“停滞”的判断,请说明理由。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外来妹”(农民工)在20世纪80年代大量涌入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背景。
2016-11-27更新 | 19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牛顿的科学成就是科学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它不但是牛顿出色地继承前人科学成果的结晶,而且也是他在科学方法上大胆创新的产物。牛顿出色地继承了伽里略的数学实验方法,开创了近代数学和物理学研究相统一的新方法。……牛顿自己也曾说:“自然哲学的目的在于发现自然界的结构和作用,并且尽可能把它们归结为一些普遍的法则和一般的定律,再用观察和实验来建立这些法则,进而导出事物的原因和结果”。《原理》一书的写作体例和内容结构,都充分体现出牛顿上述科学方法特征。

——摘编自何亚平《牛顿科学成就和科学方法的统一》

材料二   有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我们可以依据众多史实结合这一公式中的各个要素分别加以证明。比如①劳动工具角度:科学技术促进了劳动工具的改进,有利于生产力提高。②生产管理角度: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摘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牛顿在数学方面的成就和并指出牛顿在科学方法上的创新。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请选择①劳动工具之交通领域改进角度,或②生产管理角度加以论证。(只做选择,不进行论证不给分。)
2018-10-27更新 | 24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