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69 题号:6003927

教育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862年6月11日英文馆正式开课。不久学馆定名为“同文馆”,亦称“京师同文馆”。1876年正式规定除了英、法、俄、德等外语,学生还要兼习数学、物理、化学、天文、航海测算、万国公法、政治学、世界历史、世界地理以及译书等课程。后又添设格致馆、翻译处、东文馆。这样,同文馆变成了一所以外语为主,兼习多门西学的综合性学校。同时一批军事学堂也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回答洋务时期的教育从哪些方面突破了封建教育桎梏?

材料二袁世凯出于复辟帝制的需要,极力推崇孔孟之道,恢复封建教育的核心—尊孔读经。1919年4月,教育部教育调查会议决了“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国民教育宗旨,毫无保留地提出了资产阶级共和政治下的教育思想,此教育思想完全符合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这种社会思想促使中国现代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民主科学的社会思想进入中国后,与传统专制主义形成截然对立,提倡“个性解放”,人人平等,直接促使教育个性化、平民化的发展

——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舒新城编

(2)根据材料二分析,新文化运动提倡“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教育宗旨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1952年6月至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中华民国时期效仿英、美式构建的高校体系改造成效仿苏联式的高校体系。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综合性院校则明显减少。这场教育体制改革,史称“院系调整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书》

(3)根据材料归纳50年代初新中国“院系调整”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此特点的主要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和成熟期,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理念和教育风格都日益完善与规范。书院注重明辨义利价值观,强调以义为本。教育以社会群众为价值主体,以社会整体利益制约个人利益。课程设置以“四书五经”作为德育课程的主体,重视学术争辩与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进行讲学,体现学术自由。宋元统治者极为重视通过书院对民众进行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教化,并尽量将二者结合起来,把统治者的统治意愿转化为被统治者的自觉要求。

——摘编自李强《简论宋元时期的书院教育及启示》

材料二:近代以来,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各阶层民众的教育观念发生了相应的转变。甲午战争失败后,教育救国的思想屡屡见诸报章,维新派积极推进新式学堂的开办。维新派认为,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良好的教育,为了变法,必先改革教育。从京师大学堂到各省的实业学堂、南洋公学等各类教学机构纷纷成立。长沙创办的时务学堂和京师大学堂设立后,把经学、理学、掌故学等列为普通学,把高等算学、格致学、农学、矿学、商学、卫生学等实学列为专门学。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书院教育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维新派教育实践的变化。

2018-06-13更新 | 5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西学中源”,亦称“中源西流”。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已有之”。这是中国人早期认知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依据,所以,“西学中源”说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

——摘自中华书局《清史资料》


材料二   “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是对“西学’中源”的继承与超越……“中体西用”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百年变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的问题上。……“中体西用”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千年变局”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也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冲击,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内部涣散的问题。

——摘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学说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
2017-03-10更新 | 12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仁人志士开始向西方学习,中国人的思想也不断走向解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中国官绅承受西方所加的冲击,并被迫采取应变的对策。19世纪后半期,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认识到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将产生一个从所未见的创新机运。

——摘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19世纪后期,严复被派遣到英国留学……他认为:中国应当向欧洲学习的东西,比“坚船利炮”和工业科技以及自然科学更重要也更为根本的是欧洲的“人文典章”。严复把《进化论与伦理学》译为《天演论》之后,“进化论”适合于“生物界”的思想与内容被完全略去。这样,“进化论”就成为专门适合于“人类社会”的理论了。

——据纪坡民《“误译”和“误读”,把“伦理学”丢了——从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到严复<天演论>》整理

材料三   (1896年)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

——《孙文学说·第八章“有志竟成”》

材料四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伴随着传统下层文化的大力提倡和对封建正统文化的严厉批判。新文化人之所以把矛头对准孔教,主要在于它作为上层文化的主体,二千年来“吃人的礼教”和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也因为“孔子云者,遂非个人之名称而为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也。”改变儒家独尊一统的旧格局,在于恢复先秦“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新文化人对儒家以外的诸子学说,予以阐释,并充分肯定。

——欧阳哲生《试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传统起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期,中国官绅为应对“变局”提出了怎样的策略?为此他们采取了怎样的实践活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严复“误读”、“误译”进化论的目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主张社会革命的原因。为此,他先后提出过哪些具体举措?
(4)据材料四指出新文化运动严厉批判儒家思想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推动“下层文化”发展的主要举措。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2020-01-07更新 | 6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