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魏孝文帝改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77 题号:60931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君)开塞耕战……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魏亡之祸,成于六镇;轻薄六镇,实自太和。夫变夷从夏,人孰不以为美?……迁洛之举,群臣不顺,孝文设术以诈之,示威以胁之。不知厌忽累世安乐之余,经始百年荒榛之地,一事不成,旧业尽弃,欲以何为?嗟夫!孝文诚非玩岁月而苟目前者;及其昧先后,失名实,不安于本而眩其末,则好治与念乱同科,可不悲哉!
——《魏书》卷三十四《习学记言序目》
请回答:
(1) 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商鞅、孝文帝改革的什么内容?指出两场改革的性质分别是什么?
(2) 材料中两场改革受到批评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作为一名改革者应坚持何种态度?
【知识点】 魏孝文帝改革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4)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书……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李安世列传》
材料二 高祖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
——《魏书·咸阳王禧传》
材料三 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
——《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这项改革的原因。 (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据材料二、三,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分析这些改革措施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3)根据以上理解,谈谈你对社会风俗变革重要性的认识。
2016-11-27更新 | 8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孝文帝改革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

材料二   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诸宰民之官(各地的地方长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更代(离职与上任)相付。卖者坐如律。

——《魏书•食货志》

材料三   汉人胡食图

材料四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隋唐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前怎样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孝文帝采取了哪一改革措施?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依据材料四,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
2018-04-24更新 | 9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也最有争议的举措就是迁都和汉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与宗室重臣的交流中,孝文帝将他迁都的本意说的十分明白,平城“虽富有四海”,但只是“用武之地”,很难“移风易俗”。迁都后又说:“若永居恒北,值不好文之主,卿等子孙不免面墙也。”同时孝文帝明确地认识到只有迁都於“王里”洛阳,才能“光宅中原”。迁都后,他接二连三地南征萧齐,虽然连遭失败,然而他的“期於混一”的壮志,直到临终前仍念念于怀。

——摘编自尚志迈《也谈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

材料二   孝文帝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改革完全是自觉、积极、主动的。这充分表现在他对陆叡的谈话中:“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美俗,闻见广博。”孝文帝迁都、汉化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文化中心,也为以后形成和发展的盛唐文明奠定了基础。在融入汉文化的同时,鲜卑文化的精华成了汉文化的一部分。鲜卑族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而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摘编自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


(1)据材料一,概括孝文帝迁都的意图。
(2)据材料二,阐释孝文帝改革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影响。
2023-07-05更新 | 10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