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主要思想流派 > 儒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0 题号:652922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材料二: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政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荀子·性恶》


材料三: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韩非子·显学》


材料四:专任狱吏得亲幸……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
⑴ 材料一阐明的主要治世之道是什么?用引文内容回答,并指出此观点的缺陷。
⑵ 材料二体现了荀子的什么思想?以材料为依据,加以证明。
⑶ 根据材料四回答,秦始皇采用了上列哪段材料中的治世主张?并引用一句相同观点的史料,以证之。
【知识点】 儒家解读 法家解读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现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材料二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儒术)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材料三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这是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基本因素。新加坡结合自己的国情,赋予“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以新的内涵,把他们理解的重整体、重义务、重责任的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转化,而提出了作为他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

——摘编自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材料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思想的基本内容。
(2)根据材料二,归纳陈独秀的反孔理由。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加坡是如何利用儒学进行道德教育的。
(4)有人说材料四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提法,但有根可循。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思想理解“有根可循”。
2019-01-04更新 | 3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道德·法律·公众空间

材料一 什么是善?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善,美德就是关于善的知识,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帮助雅典人获得关于善的知识,他确立了一种方法:诘问。苏格拉底在乐此不疲的追问中,促进了被问者自我意识的形成,增长了理性思维的水平。

——摘编自黄伊梅《希腊古典人文主义的内涵与特质》等

材料二 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他们在人的头脑中发育,就能养成仁义礼智的善性。善性表现在实践层面即“善行”。通过个人自我修养形成的“善行”相加,就能形成整个社会的“善行”。

——摘编自《孟子“善行”和“善政”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等


(1)关于“善”,苏格拉底和孟子有着不同的认识。依据以上材料,填写下面的表格。

人物


内涵
苏格拉底孟子
善的本质和表现
获得善的途径通过诘问获得
追求善的意义

材料三 罗马法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罗马帝国的法学家对法律进行了广泛的论证,包括适用于罗马公民和非公民之间关系的万民法,关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经济法,以及众多的法律概念。

12世纪,实现法律统一,取消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的束缚,实现人的权利平等、契约自由,成为新的社会经济环境的迫切要求,而当时西欧各国现有法律都不能适应这种客观需要。西欧由此兴起了一个研究和采用罗马法的热潮,史称罗马法复兴。

15世纪,有学者开始在人文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研究罗马法。他们着重研究罗马法的本意和历史沿革关系,引进了当时盛行的科学方法,在罗马法和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法之间架起桥梁。

——摘编自《外国法制史》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罗马法的价值。

材料四18世纪以前的英国,阅读基本是贵族的活动。1695-1780年间,英国报纸从不足100万份增长到1400万份。17世纪60年代伦敦有60多家咖啡馆,18世纪末增加到200多家。许多咖啡馆为顾客免费提供报纸,有些还免费为顾客朗读报纸。有人指出:“印刷品正变得越来越便宜。”学者认为:“英国人的言论自由在咖啡馆里最为典型。”工人则说:“在那里,我可以听到别人读报纸,并谈论伦敦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现代世界史》《从英国媒体看国家软实力的兴衰》


(3)18世纪英国出现了普通民众读报议政的新现象。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简述促进此现象出现的有利因素。
2019-01-19更新 | 7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回顾儒学发展史,可知儒学总是在创新中得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当时(西汉)的儒学者们,适应历史的需要,勇敢地负起复兴儒学的重任:一是要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二是要恢复与保护儒家经典;三是要深化儒经研究。

——摘自黄钊《应当高度重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材料三   北宋中期,儒家知识分子鉴前代士人之失,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他们“毅然以天下是非为己任”,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世风与时局的趋向。

——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四   至于到了封建末世,当民主主义开始萌动之际,古老的民本主义再度发挥其社会批判功能,并成为生发近代民主主义的生长点。明末清初黄宗羲的名著《明夷待访录》,便承袭了前辈的民本主义思想,提出国君是“天下之大害”的惊世骇俗命题,向流行于当世的“君为天下主”的传统论调提出挑战。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孟子和荀子对孔子核心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董仲舒在“深化儒经研究”方面有何贡献?为迎合汉武帝“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的政治需要,董仲舒提出了哪些主张?
(3)据材料三,概括北宋理学的深远影响。
(4)根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黄宗羲是如何对传统儒学进行继承与创新的?
2021-12-02更新 | 9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