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辛亥革命 >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68 题号:661308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比较两幅形势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一项有关革命发展变化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

材料一情景再现

情景一:“现在说到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自我军两位勇猛王爵英王、翼王死后,我军确受重大损失,但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引自《洪仁玕自述》

情景二: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情景三:……提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

材料二1949年10月1日,周恩来向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布送达了新中国成立的建国公告,表示新中国愿意与世界各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10月3日,美国务院发言人宣称:中共政府在公告中没有作出承担国际义务的保证,美国在目前情况下不会予以承认。……1950年4月30日以前,美国官方人员全部离开中国大陆,并从此失去了直接对话的所有渠道。

——刘成《新中国成立前后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原因》

材料三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请回答:
(1)材料一情景各出现于近代中国的哪些时期?
(2)材料二与材料三相比,美国的对华态度有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二,概括导致美国对华态度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019-01-16更新 | 7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知识分子的作用

“20世纪上半叶,东方社会普遍存在着合法的统治权力真空。原有的封建统治阶级由于蜕变为西方帝国主义利益的代理人,他们在本国民众中的权威已经大大丧失;农民起义和造反在20世纪也已走过其巅峰期;……资产阶级虽有反帝反封建的要求,但因种种原因,无力带领群众完成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在群龙无首的状态中,知识分子便被推上了政治舞台,充当起了领导者的角色。”                      

——《世界文明史》马克垚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当时中国“帝国主义利益的代理人”是谁?
(2)举例说明中国的“资产阶级无力带领群众完成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3)结合中国重大历史事件说明“知识分子被推上了政治舞台,充当起了领导者角色”的观点。
2019-11-06更新 | 9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读史本为求识,对过程的关注,有助于辨识社会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在1905年《民报发刊词》中认为,“罗马灭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民族主义就是“种族革命”,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在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则认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则中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

——摘自魏新柏《孙中山著作选编》

材料二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它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在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继续得到发展。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摘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三   20世纪中国革命具有“高山滚石”效应,革命一旦启动,越滚越猛,前一次的成功,会激励后一次的继续;前一次未能实现的目标,后一次会采取更激烈的手段去实现,革命的诉求指数不断提升。辛亥革命、国民革命、共产革命就是中国革命过程中相互衔接、演进的三个阶段,共同构建了“中国革命”这一历史事件。其间代表性的国共两党的关系,也经历了20年代“党中有党”、30年代“国中有国”、40年代前期“一国两制”的阶段。

——摘编自王奇生《高山滚石:20世纪中国革命的连续与递进》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归纳1924年“国民党之民族主义”相对于1905年而言所具有的新内容,并简析其积极意义。用一句话指出孙中山一以贯之的民族主义思想内涵。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扼要指出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道路、革命步骤、革命动力及发展前景的基本主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近代中国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试从20世纪20年代“党中有党”、30年代“国中有国”、40年代前期“一国两制”的相关史实进行阐释。②“20世纪中国的三次革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试以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阐释。
2020-04-17更新 | 39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