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其他改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7 题号:778445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895年7月光绪帝令部院大臣督抚等,发现精于天文、地舆、算法、格致、制造诸学者,各举所长。大量被保举的官员由光绪帝交军机处存记。1898年,光绪帝再次要求督抚保举“才识宏通”、“通达时务”者,戊戌变法启动后,康党成员徐致靖上奏保举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人,康有为、谭嗣同则先后被特旨任命为总理衙门和军机处章京。同时,张之洞等各地督抚仍沿袭长期以来做法,大量保举自己的亲信、下属、幕僚等。

——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

材料二   清代保举从不同渠道以不同方式补充科举选才的不足,科举废除后必然引起相应的改革和调整。1906年,御史刘汝骥上《请严限制保举折》,召见时得到慈禧称赞。1908年,两江总督端方等上奏请求将所保举各员,一律入法政学堂分班限年学习。至清末,对保举官员的重新甄别和限期学习已逐渐纳入制度规范。

——摘编自关晓彤《清季停罢科举的链式效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清廷改革保举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前后保举的特点。
【知识点】 其他改革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下设13道监察御史,纠察内外百官。专设六科给事中,稽察六部百司;六科设掌印长官“都给事中”1人(正七品),“左右给事中”各1人(从七品),“给事中”若干(从七品),是六部独立监察机构,不隶属其他部门。凡六部上奏均须交给事中审查,若有不妥即行驳回;皇帝交给六部任务也由给事中监督按期完成。明朝出现了地方分区监察和中央按系统监察的科道并立现象,同时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各省提刑按察司、督抚,形成地方三重临察网络。明朝对科道官选用十分严格,同时还规定,“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对监官犯罪的处分比一般官吏要重。—

——摘编自《明史·职官志》


(1)根据材料,概括明朝监察改革的特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明朝鉴察改革的影响。
2020-10-14更新 | 7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材料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为诸侯。同年赵烈侯任命相国公仲连进行了赵国历史上首次改革。改革是从抑制赵烈侯的不当赏赐开始的。当时赵烈侯喜欢郑地的流行音乐,欲赐给郑地歌手每人万亩土地,公仲连借故不执行,直至托病不上朝。后来公仲连向赵烈侯引荐了牛畜、荀欣、徐越三位名士。“牛畜侍烈侯以仁义,约以王道,烈侯迪(通悠)然。明日,苟欣侍以选练举贤,任官使能。明日,徐越侍以节财俭用,察度功德。所与无不允,君说”。于是派人对公仲连说:“歌者之田且止”。并任命牛畜为师,苟欣为中尉,徐越为内史。

赵烈侯去世后,赵敬侯继承功业,统治赵国十二年(前286年一前375年),使赵国“城不顿于敌国,地不亏于四邻,内无君臣百官之乱,外无诸侯临国之患”。

——摘编自林献忠《试论赵国两次改革指导思想的变化》


(1)根据材料,概括公仲连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公仲连改革的意义。
2020-01-29更新 | 8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辽朝幅员辽阔,民族成分复杂,既有“转徙随时,车马为家”的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渔猎部族,又有“宫室以居,城郭以治”的汉人和渤海人。为了有效地治理被征服地区和被统治民族,契丹统治者在建立政权和开拓疆域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各族上层人士参与治理,吸取他们的治国经验,学习各族的文化和制度,使他们的统治方式与各地区人民的社会文化背景相适应。

辽朝从朝廷到地方都有两套平行的政权机构——北面官和南面官。“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处理契丹各部和其他游牧、渔猎部族事宜,长官由契丹贵族担任,办事机构在皇帝御帐的北面;“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管理汉人、渤海人事务,长官由契丹贵族、汉人和渤海人中的上层担任,办事机构在皇帝御帐的南面。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辽朝官制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辽朝官制改革的意义。
2019-01-10更新 | 9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