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 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 人民教育的奠基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1 题号:83874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2年中国第一所近代学校京师同文馆开设,该馆设立源于朝廷政务与西方交往需要翻译人才,体制上属官学的一种类别补充,学生来自八旗子弟,聘请外国人为教习,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管理。1870年增设“天文算学馆”,1876年规定各馆兼习西方近代文化课程。

材料二   1913年中华民国正式公布《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在精神上进一步革除了旧学制中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伦理道德观。1920年在该学制进行修改的过程中,教育部通令,凡国民学校都废止使用文言文教材,代以现代语体文,至1922年停止使用一切文言文教科书。

材料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教育部长马叙伦在教育建设上作了四个方面的努力:第一,对教育机构与学校作直接的政治清理;第二,为工农及其子女接受教育创造条件,加快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第三,改革学制,制定试行新的中小学暂行规程,形成学校教育的稳态;第四,大力推行苏联教育学理论与教育经验。

——以上材料均摘自叶澜《“新基础教育”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京师同文馆的作用。
(2)比较材料二、三,指出民国初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教育变革上的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教育的主要特点。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教育事业

材料一 书院教育是中国教育史上一种特有的教育形式,起源于唐代中期,其作为一种制度确立于后周。到了宋代,书院作为主要的教育和学木研究机构,开始进入中国书院发展史上最为兴盛的时期,对宋代深厚人文特质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产生了重要影响。宋代书院的产生和发展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与官学、私学、科举制度及文化学术思想的演变有着密切的联系。

——李艳《宋代书院研究》

材料二194912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强调,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教育应着重为工农大众服务。19515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毛泽东提出“用马列主义的思想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和全体规模上教育人民,是我们党的一项最圣本的政治任务”。19519月,周恩来向参加京津两市高校教师学习会的3000余名教师作了专题报告,要求知识分子“从民族立场进一到人民立场、更进一步到工人阶级立场”,要为人民服务。195110月,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三次全会上特别指出:“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是我国在各方面彻底实现民主改革和迳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条件。”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教育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建国初期我国培养知识分子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教育产生的重要影响。
2021-04-18更新 | 5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振兴经济,向城市输送数量多、质量好的人才,苏联党和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指示和决议,着手整顿农村普通教育。联共十七大(19341月)规定从1937/38学年起把农村地区四年制小学毕业生全部招入五年级学习。19291937年农村新建学校26351所,占新建学校的82%,接纳学生6116000名。到第三个五年计划末期,农村就学人数达到2700多万名。革命前平均每千所学校中有4所七年制学校和1所中学,而1955/56学年,差不多每3所学校就有1所七年制学校,每10所学校中就有1所中学。1955/56学年,全苏55.6%的学校设在农村,比1914/15学年增加了161.5倍,城市只增加了5.4倍。

——摘编自《苏联农村教育的演变及其历史成因》

材料二   近代,中国一直处于战乱状态,政府基本上对农村教育没有投入。1951年,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了“力争10年内基本普及小学教育”的目标,加强了对农村初级教育的普及与投入。1953年我国小学生人数已达到五千五百余万,与中国历史上小学生数最高年份1946年相比增加了135%,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特别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在冒进的路线指导下,全国开展了缩短学制的改革。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很多学生被迫辍学,使得农村教育迅速滑落,学校规模急剧减少,小学生升学率由195296%,骤减到1962年的6%。总体而言,这个时期我国处于百废待兴阶段,全国普遍教育严重缺失,但党和政府始终将扫盲和构筑小学教育多元体系作为农村教育工作的核心,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摘编自《建国后30年中我国农村教育政策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农村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教育的发展特点。
2020-12-15更新 | 2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和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高初等小学加梭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

——摘编自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

材料二   新中国教育大事年表

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1951年颁布第一个学制,并提出争取十年内基本普及小学教育
195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扫除文盲的决定》.中共八大提出:争取在12年内分期普及小学义务教育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
198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在80年代全国基本实现普及小学教育的历史任务,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进而普及初中教育
1986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
2001年中国政府宣布:我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2010年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后我国教育发展的特点,谈谈你对新中国教育的认识。
2021-02-05更新 | 3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