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其他改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9 题号:996618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起初英国的税收是由包税人收取的。1683年,包税制被取消。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规定:“凡未经议会允许,借口国王特权,或供国王使用而任意征税,超出议会准许的时间或方式皆为非法”。1713年后大多数税都是通过政府雇员征收的。1714年,财政部又发展为财政委员会,负责监督向国库输送收入,从而实现了财政的国有化,建立起了真正的公共财政体系的雏形。

1782年形成了经济改革法案,把原先属于国王私人的财产重新界定为公共财产。1785年,税收管理重组为两个办公室,海关和税收事务委员,前者负责关税,后者管理土地税、财产税和1799年后的所得税。

——摘编自毕竟悦《政制转型与国家税收》

材料二   随着新中国税收制度与税收政策的确立,国家逐步展开了税收制度的修正与完善工作。

在1952年讨论了中国当时的税制改革问题。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合理调整,简化合并,开辟新税,试办商品流通税在1958年之后,为了适应农村人民公社的发展和农村财贸管理体制的变化,中国在农村试行了人民公社财政包干办法,进而在部分城市试行了国营企业“税利合一”上缴办法。由于违背了经济规律,这些做法很快以失败告终。在整个税制改革过程中,更多地体现了中国自身的社会主义性质。一方面改造了农业税,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状况,促进农业的发展。

——摘编自李顺求《中同税制改革的伦理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税收的变化并概括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税制改革的异同。
【知识点】 其他改革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逐步解决经济困难,百姓的生活日趋稳定。但是,到了1953年下半年,全国粮食紧缺问题极其严重。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国营商业、国家资本主义及合作化商业和私营商业并存于我国商业中的批发和零售领域,而私营商业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粮食销售市场基本是自由市场,农民除了缴纳农业税(公粮)外,粮食可以自由上市。这样,在全国粮食供求矛盾尖锐之际,国营商业企业无力调控市场,很多私商趁机大搞投机活动,抬高粮价,从而影响整个物价稳定。粮价的大幅度波动,不仅威胁着百姓的日常生活,而且“如果放任这种波动,就会引起人心不安,社会震动,大规模经济建设就很难进行。”

1953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通过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同年12月初,除西藏以外,全国城乡开始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来,又实行了对食用植物油、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1985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十项政策》,用合同定购政策代替统购政策。在30多年间,以粮食为主的统购统销政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MBA智库百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政策实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统购统销政策实行的影响。
2019-09-06更新 | 5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材料   1928年8月的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上确立了国家、省、县的三级财政制度,划分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收支系统。……为了保证盐税、关税及统税改革的顺利实施,设立了一系列税务征管机构。钢如,1927年10月设立了盐务署,将其作为盐务管理的最高行政机构:1931年7月设立税务署,主要负责统税的征收和管理工作。为了加强南京国民政府对金融市场的管理机制、建立以“四行二局”为中心的全融体系。“四行二局”成为国民政府控制和支配全国全融货币的总枢纽和国家金融体系的核心。

——摘编自赵水文、赵宗文《南京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财政体制改革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前期进行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国民政府前期进行财政体制改革的影响。
2020-01-29更新 | 7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东汉学校的教育大体与西汉相同。东汉太学,建立于建武五年,当年就“诸生横巷”,学习人数空前。就学的不仅有太子和诸侯功臣子弟,甚至匈奴也遣子弟入学。和帝、安帝时,由于政治黑暗,太学一度很不景气。永建六年,顺帝扩建太学校舍240房,1850室,同时扩大生源,除太常所择及郡国选送外,又增加公卿子弟及明经下第两种,并增加太学生的俸禄。

西晋建国之初,沿用汉魏旧制设置太学,太学生中既有高门大族子弟,也有寒门庶族子弟。晋武帝泰始八年,因高门子弟耻与寒门为伍,不入太学,下诏遣散部分太学生,令“大臣子弟堪受教者"入学。咸宁二年便建立了专门教育“国之贵游子弟”的贵族学校“国子学”。到惠帝时,仍嫌国子学招收太谧,更具体地规定只准“官品第五以上得入国(子)学”。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指出东汉至西晋教育改革的趋势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晋教育改革的影响。
2017-04-15更新 | 2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