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河南 九年级 阶段练习 2018-01-10 23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选择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桑(zǐ)   当(gòu)       宿(xiù)        呱坠地(guā)
B.带(qiè)     上(dī)         (biě)       下贱子(pī)
C.望(kàn)     黑(yǒu)     绳(qiàn)     唐不安(tuí)
D.臜(ā)       (nuè)     (yīng)       吹毛求(cī)
2018-01-10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2.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罗唣       作揖       喏喏连声       面面厮觑
B.锦幛       晨曦       芒刺再背       起成转合
C.深邃       歇晌       无与伦比       不屑置辩
D.腻歪       醋栗       恃才放旷       海市蜃楼
2018-01-10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选择题 | 适中(0.65)
真题
3. 依次填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不仅为青年学子成长提供了价值准绳,也为高校教书育人提供了工作方法。百年清华__________并参与了中国高等教育探索发展的历史,这里蓬勃昂扬的青春理想、严谨勤奋的治学氛围,__________了许许多多全面发展、个性鲜明的栋梁之才。__________高等教育始终让青年学子全面发展并保持个性,我国的人才培养水平__________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A.见证       铸就       只有       
B.印证       造就       只要       
C.印证       铸就       只有       
D.见证       造就       只要       
2016-11-18更新 | 1635次组卷 | 19卷引用:2011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河南卷)语文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不闯红灯,是衡量一个公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B.为了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合作,祖国大陆将进一步采取惠及15项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
C.新来的王洋同学给我们留下了深厚的印象。
D.在节约型社会里,人们有效利用资源的意识进一步增强。
2018-01-10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名句名篇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情景默写 | 适中(0.65)
5.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风多杂鼓声。(《从军行》)
(2)锦江春色来天地,_______________。(《登楼》)          
(3)___________________,出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直接抒发“我”对这土地热爱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5)《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一文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018-01-1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三、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6. 《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极具讽刺色彩的小说,请概括写出其中两个讽刺性的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 添加题型下试题

综合性学习 | 较难(0.4)
7. 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   据央广网报道,近日,媒体不断接到江苏苏州、无锡、南京、常州等多地学生家长反映,孩子上学后集体出现了流鼻血、头晕、起红疹等症状,他们怀疑与学校的塑胶跑道气味呛人有关。
材料二   塑胶跑道的主要成分是聚氨酯,南京林业大学理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系、聚氨酯专家罗教授表示,我国塑胶跑道技术成熟,使用安全。但有无良厂家使用有毒材料——甲苯、二甲苯,铅盐及邻苯类塑化剂等,追求利益。
材料三

(1)研读上面的三则材料,写出你探究发现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材料三中漫画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写出两条切实可行的解决“毒跑道”问题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01-10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五、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真题

雪白 王开岭

(一)

①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比如雪。 在我印象里,雪是世界上最辽阔、最庄严、最有诗意和神性的覆盖。她使我隐约想到了“圣诞、人类、福祉、博爱、命运”这些宗教意味很浓的词。 那神秘无限的洁白,庞大的包容一切的寂静,纯银般安谧、祥和的光芒,浑然天地、梦色绝尘的巍峨与澄明…… 拿什么更美的形容她呢?她已被拿去形容世间最美的意境了。童年时,我心里涨满了雪,比大地上的棉花还要多。那时候,大地依然贫穷,贫穷的孩子常常想:要是地里的雪全变成棉花该多好啊!如今,我们身上有的是厚厚的棉了;而大地,却失去了那相濡以沫的洁白。

②那时候,一个冬天常常有好几场惊心动魄的雪。有时不舍昼夜地下,天凛地冽,银装素裹。夜晚白得耀眼,像火把节,像过年,令人亢奋。记得小学语文里有篇《夜走灵官峡》,开头即“纷纷扬扬的大雪又下了一整夜……”

③那种盛大的雪况,现在忆起来很有些隐隐动容和“俱往矣”的悲壮。不知今天的孩子会不会问:真有那么多雪么?

④是真的,雪不仅多,而且美得痛心。记得小学班里有个家境很穷的女生,又瘦又黑,像棵细细的老也长不大的豆芽儿。一次作文课上她灵机一动把雪比喻成了“雪花膏”,她说:“那天夜里,我看见天上飘起了雪花膏……”她念的时候同学全笑了,连老师也哧哧笑了,说她是异想天开。于是老师给我们讲“异想天开”是什么意思。老师讲“异想天开”时女生趴在水泥桌上(当时课桌是用水泥 板搭的)呜呜哭出了声……不久,她因贫穷辍了学。

⑤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记起了这件事。我猛然发现那个“雪花膏”的比喻其实多么生动而富有诗意啊!

⑥雪,雪花膏的雪,女孩子的雪。在我所见过的比喻中,这是最珍贵的一个。要知道当时穷人家是买不起雪花膏的。美丽的如泣如诉的雪花膏。

(二)

①不知从何时起,有个声音问:我们的雪呢?从前的梦想,有的很快就兑现了。比如棉花,比如雪花膏和课桌……一些虽遥遥无期,但我们并不苛求,慢慢来,一切都会有的,没有的都会有的……是的,我们相信。但另一个事实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现在却没有了。比如雪。我们有了无数的雪花膏,比雪花膏还雪花膏的雪花膏,可我们的雪呢?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呢?

②偶尔碰上一回,可那是怎样的情景啊——

③稀稀落落粉针或沫状的碎屑,仿佛老人凋谢的胡须,给风一击,给地面轻轻一震,即消殒了。

④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死去的雪。衰败的迹象即是这时显露的。我留意到了冬日的憔悴、大地的烦躁、空气的郁闷、没有冰的河床、树的稀少和鸟的惊恐……眯起眼睛,我认出菜叶上的药斑,阳光中的尘埃和可疑的飞来飞去的阴影……

⑤从前不是这样子的。纯洁简美的东西愈来愈少。人类创造着一切也破坏着一切,许多优雅的本色和古典的秩序被打碎了、颠覆了,包括季节、生态、秩序、规矩、操守……我们狂妄地征伐却失去了判断,拼命地拥有又背叛着初衷;我们消灭了贫穷还消灭了什么?

⑥这是个欲望大得惊人的掘金年代。抒情的方式正在消失。只有物的欲望。欲望。我感到了不安,感到了冬天背后那双忧郁的眼睛。那些威胁她的莫名危险……我开始了怀念,怀念那些流逝和将要流逝的东西,比如童年、雪、本色,比如村庄、野地、棉布的经 纬、流动的水……

(选自《精神明亮的人》,有删改)

8.作者以雪为线索,表达自己的感念和思痛,请结合文章概括感念和思痛的内容。
9.作者为什么在第(一)部分写画横线处“小学课本里的雪”?请分析其作用。
10.请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第(二)部分画波浪线句子的含意。
11.文章最后说“具有物的欲望,欲望。”请结合全文说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和第(一)部分中被笑的小女孩事件有何关系?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怎样读书

①一个普通人走进了图书馆,看见满屋满架的书,觉得眼睛都花了。这是由于他对世界上的知识没有一方面的特殊兴趣。研究学问的事固然不必每人都参加,但是一方面的特殊兴趣确为任何人所不可少。我们读书的第一件事,是要养成特殊方面的兴趣。

②有人读书,只随便翻翻就抛开;有人读书,却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末一个字才罢。其实两种方法都有道理,但永远只用一种方法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可看的书籍太多了,倘使无论哪一部书都要从第一个字看到末一个字,那么,人的生命有限,一生能够读多少部书呢?但有几部书是研究某种学问的时候必须细读的,若只是随便翻翻,便不能了解那种学问的意义。读书的第二件事,是要区分书籍的轻重缓急,知道哪几部书是必须细读的,哪几部书是只要翻翻的,哪几部书只要放在架上不必动,等到我们用得着它的时候才去查考的。

③我们读书,是要借书上的记载寻一条求知的路,并不是要请书来管束我们的思想。读书的时候要随时存疑。换句话说,要随时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它。我们只要敢于批评,就可分析出它哪一句话是对的,哪一句话是错的,哪一句话是可以留待商量的。这些意思可以写在书端上,或者写在笔记簿上。遇到有疑惑的地方,就查一查相关资料。心中有什么问题,就自己研究一下。勤于动手,常写常翻,便可以养成自己的创作力。几年之后,对于这一门学问自然有驾驭运用的能力了。我们读书的第三件事,是要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只要有了判断力,书本就成了我们研究学问的一个载体了。

④再有两件事情,也是应当注意的。其一,不可以有成见。以前的人因为成见太深了,只把经史看作是最大的学问,经史以外的东西都看作旁门小道。结果,不但各种学问都被抑遏而不得发达,并且由于各种学问不发达,就连经史也不能研究得好。近来大家感到国弱民贫,又以为唯有政治经济之学和机械制造之学足以直接救国,才是有用之学,其余都是无关紧要的装饰品。这个见解也是错误的。学问的范围何其之大,凡是世界上的事物都值得研究,就是我们人类,再研究一万年也还是研究不尽。

⑤其二,应该多赏识。无论哪种学问,都不是独立的,与它关联的其他学问非常之多。我们要研究一种学问,一定要对别种学问有些赏识,使得逢到关联的地方可以提出问题,请求这方面的专家解决,或者把这些材料送给这方面的专家。以前有人说过,我们研究学问,应当备两个镜子:一个是显微镜,一个是望远镜。显微镜是对自己专门研究的一科用的,望远镜是对其他各科用的。我们既要对自己研究的一科极尽精微,又要对别人研究的各科略知一二。这并不是贪多务博,只因为一种学问都不是独立的缘故。        

(选文有改动)

12.阅读全文,作者认为应该怎样读书?
13.文章第①——③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14.分析第 ④段的论证思路。
15.下面材料放在哪一段最恰当?为什么?
譬如看报,有人喜欢看专题新闻,有人喜欢看小说文艺,也有人看商市行情。只要他能够有一件喜欢的,自然拿到了一份报纸就有乐趣。

六、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难(0.4)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一)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二)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君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故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则凡可以患者何不为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尔而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18.语段(一)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好处?
19.语段(二)的故事印证了语段(一)的什么观点?曾子和孟子都坚持怎样的做法?
2018-01-10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七、诗歌鉴赏 添加题型下试题

阅读《蒹葭》完成后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20.发挥想象,用亮丽的语言描绘"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展现的画面。
21.重章叠唱是诗经的经典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2018-01-10更新 | 20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八、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22. 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慢下来,会精彩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③书写工整规范。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初春,街心公园的树争先恐后地长满了绿芽,有一棵树却迟迟没有动静。一段时间后,别的树的叶子都已张开,这棵树才刚刚冒出嫩芽。一开始就比别人晚了一大步,不免让人担忧。不过这棵树并不着急,还是按着自己的节奏不紧不慢地生长着,不经意间夏天来临,举头望去,这棵树与别的树已无区别,浓浓的绿色在夏日的酷暑里同样可以遮荫纳凉。此时,谁又在意它当初的滞后?

人的成长何尝不是这样?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①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题目。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③文中如果涉及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用化名代替。
2018-01-10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一中汝州实验中学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试卷题型(共 12题)

题型
数量
选择题
4
名句名篇默写
1
名著阅读
1
综合性学习
1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诗歌鉴赏
1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2,3,4,5,6,7
2
阅读与鉴赏
3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选择题
10.85字音
20.85字形
30.65一般词语  词义辨析
40.65病句辨析与修改
二、名句名篇默写
50.65名句名篇默写情景默写
三、名著阅读
60.65乔纳森·斯威夫特  《格列佛游记》
四、综合性学习
70.4图文转换  简明、连贯、得体  压缩语段
五、现代文阅读
8-110.65散文
12-150.4议论文
六、文言文阅读
16-190.4人物传记类  议论说理类对比阅读
七、诗歌鉴赏
20-210.4
八、作文
220.4哲理与生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