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司马光(1019-1086)
题型: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难度:0.85 引用次数:356 题号:15041471
文言文阅读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若孤                         孰:谁
B.蒙乃始                  就:从事
C.卿今者才略                  才略:才干和谋略
D.即刮目相待               更:更加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蒙辞军中多务          为大有所益
B.结友                    相委
C.蒙始就学                 悟前狼假寐
D.治经博士邪             人谋而不忠乎
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A.我难道想要你治理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B.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但是我想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C.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D.我难道想要你治理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前的事情罢了。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于劝说,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和期望,而不失人主的身份。
B.从吕蒙对鲁肃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进步之快之大。
C.鲁肃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表明鲁肃敬才、爱才。
D.全文材料取舍精当,详略得当。详写事情的起因、经过,紧接着写结果,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进步之快。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蒙辞/以军中多务。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自以为/大有所益。D.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注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权吕蒙曰          初:当初                 谓:告诉,对……说
B.蒙就学                 乃:于是                 就学:从事学习。
C.涉猎                    但:只,只是          涉猎:粗略地阅读
D.即更刮目相待             更:更加                 刮:擦拭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2023-07-03更新 | 11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2】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资治通鉴·孙权劝学》


【乙】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刘向《师旷论学》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qīng)言多务B.即更(guō)目相待
C.(shú)与昧行D.肃(suì)拜蒙母
2.解释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蒙以军中多务(     )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3)恐已(     )
(4)盲臣敢戏君乎?(     )
3.翻译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4.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每处所填不超过5字)
2023-04-15更新 | 10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3】【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上:皇上,此处指唐太宗。②哂:微笑,此处含有微讽之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屋舍俨然(     )       (2)用重法邪(     )
2.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B.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C.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D.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或请重法以禁之。
4.(1)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乙】段里的话来说,起码是因为那里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什么?
2022-04-04更新 | 1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