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89 题号:17950378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入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秦观《龙井题名记》


[注]①霁:雨过天晴。②辨才,法号元静。他和文中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中的“欣然”是高兴的意思,写出了作者看到月光后兴奋喜悦之情。
B.“怀民亦未寝”中的“亦”是也的意思,写出了两人相同的遭际,相似的心境。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指清闲的人,既有自嘲自慰之意,又有自许之味。
D.“得支径上风篁岭”中“径”是径直的意思,表现了诗人急切的心情。
2.把甲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请自选角度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两文都写到了月夜美景,但要表达的情感不一致,请简要分析。
甲文中作者的心境是微妙而又复杂的,人生的感慨,漫步的悠闲,________________,都包含其中。乙文中表达了对此地月夜美景的_____________,抒写了内心的_____________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短文两篇》,回答后面小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多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正确的一项是(       
A.五色交   辉映;          晓雾将 消散
B.夕日欲   萎靡、衰败;未复有能其奇者   参与
C.无与为乐者   思念;   至承天寺   于是,就
D.怀民亦未   睡觉;       月色入   窗户
2.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土共同赞叹的啊)
B.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晨昏冬夏四个时间段都是存在的啊。)
C.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竹子和松柏的影子,覆盖着水中交错的藻、荇。)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不再有与它一样奇妙的景色了。)
3.以下对文章的理解有误的是(       
A.《答谢中书书》虽然仅有六十余字,却括古今、含四时,兼顾晨昏,给人以不同的审美享受,如山水相映之美、缤纷的色彩美、声响的动静结合之美。
B.《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写到承天寺见到张怀民,只用“亦未寝”三个字,略去相见时的对话,省了不少笔墨,使文章显得紧凑、简洁。
C.作者遵循“欲睡一一起行一一寻张怀民一一相与步于中庭一一绘景一一抒怀”的思路,行文一气呵成,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D.《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承天寺”点明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作者游览在空明澄澈、亦幻亦真、藻荇交横的水边庭院,书写自己复杂微妙的心境。
2018-11-13更新 | 134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小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苏轼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域。”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注)①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丙)吉祥寺赏牡丹

苏轼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注)宋神宗熙宁初年,苏轼因批评新法而受到诬陷,自请外放,任职杭州通判。此诗于赴任途中,在吉祥寺游赏牡丹、摘花取乐时所作。
1.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
(1)月色入        (2)无与为乐者
(3)轼武卫营       (4)全其城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3.苏轼作诗注重“炼字”,说说“花因羞上老人头”中“羞”字的妙处。
4.细读以上三则材料,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2021-01-04更新 | 11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一)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二)龙井题名记

【宋】秦观

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注释:①元丰二年(1079)之秋,秦观正在绍兴省亲,忽闻苏轼因“乌诗台案”下狱。急往吴兴探询,不料苏轼已押赴京师。此情行下,秦观只得惘然而归。在返越途中,路过杭州,应龙井寿圣院法师的邀请,赴月夜之行。此文便是记龙井之游。②吴兴:今浙江吴兴县。③会稽:今浙江绍兴。④辨才:法号元静,曾在灵隐山天竺寺讲经,元丰二年(1079)住寿圣院。辨才和下文提到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⑤据石:靠着石头。⑥行二鼓:快二更天了。
1.小语整理了一个文言字词表格,请帮他补充完整。
方法示 例文言词句释义
参考成语年年如(1)_____
课内迁移与外人间隔弃舟(2)_____
通假用法便还家南屏(3)_____
查阅字典谒:①说明;②拜见;③请求;④名帖。(《汉典》)辨才于朝音堂(填序号)
(4)_____
2.小文发现第一段有句话没有断句,请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才能正确断句(此处限断三处)。
日 已 夕 航 湖 至 普 宁 遇 道 人 参 寥 问 龙 井 所 遣 篮 舆
3.《龙井题名记》一文中提到了苏轼,我们文中刚好学了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前人在评价这首词时曾说,“恨”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请结合苏轼的词简要赏析!
4.《龙井题名记》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都是记游散文,都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请你结合两篇作品加以具体分析。
2023-06-22更新 | 10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