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古代文学 > 东晋 > 陶渊明(365-427)
题型: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86 题号:1886868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柳宗元《小石潭记》)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魏学洢《核舟记》)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                             俨然: 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                        阡陌: 指田地
C.水清冽                                尤:格外
D.而计其长曾不                       盈:满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知有汉                              记之而去
B.处处志                         箬篷覆
C.武陵人捕鱼                           全石以
D.计其长曾不盈寸                       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
3.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译文:桃花源中的人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熟悉的样子就像外面的人一样。
B.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译文:(渔人)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C.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译文: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选段甲写桃花源的生活,其实与《大道之行也》描述的“大同社会”的理想一致。
B.从桃花源中老人和小孩生活得很愉快可以推知,所有人安居乐业,生活幸福。
C.选段乙从声音、形状、周围的景物等方面描写了小石潭。
D.选段丙总结了核舟雕刻的内容,雕刻事物“多”,从反面衬托工匠技艺的神奇。
22-23八年级下·四川成都·期中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贡问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①一:确实。②舅:丈夫的父亲。③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还家____________________
(3)之哭也____________________       (4)来此绝境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苛政猛于虎也。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____________;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手法来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的手法来突出主题。(每空限填2字)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分别因为什么而选择到现在的地方居住?
2023-03-21更新 | 11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氏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渔人甚          (2)阡陌交通
(3)老人杨氏入山   (3)衣服、饮食、牛畜、丝纱、麻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珠异等物。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别人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5.甲乙文段所写的农民生活是有共同之处的,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023-03-04更新 | 12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文言文,完成习题。

[甲文]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文]南阳刘驎之,善史传,隐于阳岐。于时苻坚临江,荆州刺史桓冲将尽于许谟之益,征为长史,遣人船往迎,赠贶甚厚。驎之闻命,便升舟,悉不受所饷,缘道以乞穷乏,比至上明亦尽。一见冲,因陈无用,翛然而退。居阳岐积年,衣食有无,常与村人共。值己匮乏,村人亦如之,甚厚,为乡间所安。


[注]①刘驎之:字子骥,南阳(今属河南)人。②阳岐:村名。③临江;指兵临长江。④许谟(xū mó):宏图大计。⑤赠贶(kuàng):赠送礼物。⑥上明:东晋时曾是荆州治所,在今湖北松滋南。⑦翛(xiāo)然:超脱自在的样子。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处处          志:______________                 
②后遂无何        津:______________
道以乞穷乏   缘:______________                 
厚,为乡闾所安   甚: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2)南阳刘骅之,善史传,隐于阳岐。
3.[乙]文中刘驎之被征为长史,期间他做了哪些事?(用原文回答)
4.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B.甲文中“欣然规往”,可见刘子骥热衷游历山水,向往归隐山林。
C.乙文中刘驎之超然返隐,是因为桓冲说他没有用处才愤然离开的。
D.乙文中的刘驎之隐于阳歧,性格高洁率真,不慕名利,超凡脱俗。
2021-08-24更新 | 8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