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古代文学 > 南北朝 > 郦道元(470-527)
题型: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59 题号:8758090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孟门,即龙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阸,兼孟门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迭,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


【注释】①巨阸(è):巨险。阸,险阻重地。②禹:大禹,传说中夏朝的第一代君主。③赑(bì)怒:形容气势壮大。④慎子:先秦法家代表人物慎到,著有《慎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1)略无处:
(2)王命急宣:
(3)气云浮:
(4)非驷马追也: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2)水非石凿,而能入石。
3.用“/”为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两处)
往 来 遥 观 者 常 若 雾 露 沾 人 窥 深 悸 魄。
4.请概括甲文描写的长江的夏水与乙文中黄河的孟门之水的异同,并找出两者在描写方法的运用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19-20八年级上·福建泉州·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文言文阅读。
比较阅读甲文《三峡》和乙文《观潮》。

【甲文】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文】

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②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③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④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每句划一处)
(1)常有高猿长啸。     (2)珠翠罗绮溢目。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属凄异( ) (2)飞漱其间( )
(3)饮食百物皆倍常时( ) (4)倏尔黄烟四起( )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4.(1)【甲文】《三峡》的作者郦道元在描绘三峡山的特点时和【乙文】《观潮》的作者周密描绘钱塘江潮的景象时都用了                    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试分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句话在《三峡》一文中的作用。
(3)《观潮》最后一段写观潮人数之多,有什么作用?
2016-11-18更新 | 44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湍绿潭     可以调琴,阅金经B.虽乘御风   猛浪若
C.回倒影     荣峻茂D.沿溯阻       猿则百叫无
2.下列各句中的“自”与例句中的“自”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有朋自远方来
A.自三峡七百里中B.自非亭午夜分
C.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D.不能妄自非薄,引喻失义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4.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019-02-28更新 | 8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文言文组合阅读

【甲】峡中猿鸣至清,山容传其响,冷冷不绝。行者歌之曰:“巴东三峡猿鸣悲,猿为三声泪沾衣。”

自西陵溯江西北行三十里入峡,山行周围,隐映如绝,复通。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也。

(东晋袁山松《宜都记》)

【乙】峡长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绝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常有高猿长啸,属引清远。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南朝宋]弘之《判州记》)

【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河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北魏郦道元《三峡》)

1.【积累】遇到课外的文言词语时,同学们会联通课内积累,其中推断有误的是( )
A.小文根据《与朱元思书》中的冷冷作响”的词意,推断【甲】文“冷冷不绝”的“冷泠”是形容“声音的清越”。
B.小武看神话时,看到“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一句,马上联系到《三峡)中“略无阙处”,两个“阙”都同“缺”,意思是缺口。
C.小双根据《三峡》中“沿溯阻绝”,推断【甲)文中加点的“溯”的意思是“顺流而下”。
D.小全认为(甲】文“隐映如绝"(乙文“略无绝处”【丙】文“沿溯阻绝”,三个句子中的“绝”都是“断绝”的意思。
2.道元生活在南北分裂、时局动荡的时代,他无法涉足南方的大江大河,只能根据他人记述,博采加工,融汇成文。例如他把袁山松口语化的“日中夜半”“日月”改成了“亭午夜分”和曦月”,这个改动起到了怎样的效果?
3.【比读】结合下面材料分析,为什么同样的猿鸣却给人不同的感受?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注释】公元759年3月,李白获罪流放途经巫山时接到大赦诏书,当即掉转船头,写下此诗。
4.【品美】下面是同学们进行的“《三峡》之美”讨论,请根据你的理解,填写恰当的内容。
小冰:我喜欢充满想象力的句子,这就是“虚写之美”。读“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就让人想到:①________
小清:我想说说《三峡》的“结构清晰之美”,《三峡》先写三峡总貌,再进行季节分说,分说部分没有按照季节的顺序写,这正是最妙的安排。
小玉:我赞同,你看我这样理解:《水经注》是一部以大小河流为主要写作对象的作品,课文中作者以水的特点为写作重点,之所以从夏天写起,是因为②________
2020-02-22更新 | 19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