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 改革变法 > 商鞅变法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 题号:116052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为制,令为诏。

材料二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毛泽东

材料三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商鞅方升……此外商鞅还规范了进位制度,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规定六尺为一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五十亩为一畦。

——维基百科


(1)材料一中的“王”指的是谁?“初并天下”是指哪一历史事件?阅读材料找出这位“王”首创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2)材料二认为“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请结合所学说说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材料三反映了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措施,请根据材料三的内容概括这项措施的名称。
(4)在这项措施的基础上,秦灭六国后又实行了哪些有利于各地交流的经济文化措施?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历朝历代都重视发展经济,积极改革创新,开拓交通,加强交往等,这些对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此后,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材料三   

材料四   那时候(西晋后期以来),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秋序比较安定。经过南北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良田。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了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一的内容反映了我国历史上的哪次改革?该次变法在经济方面有三项内容,请写出其中一项?
(2)材料二所述现象得益于哪一水利工程的修建?
(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丝绸之路的开通跟汉武帝时期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4)魏晋南北朝时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回答,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至少答出两点原因)
(5)当今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之际,如何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以提高国家实力?请结合材料及所学,谈谈你的感想。
2019-03-13更新 | 37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1)材料一中的“桓公”是哪国国君?“管仲相桓公”的结果如何?

材料二     战国七雄示意简图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图中①②所代表的诸侯国名称。由材料二图中③④两国,你能联想到哪个成语典故?

材料三:鼓励农民开垦田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作奴婢;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打仗有功的人;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材料三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发生的什么变法?这次变法有什么作用?
(4)结合上术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桓公”和秦国取得成就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感悟?
2021-11-07更新 | 21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摘编自《论语》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史料链接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工商业)及怠惰而致贫者,举以为收孥(奴隶)。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享有特权)……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他是最早进行汉化改革的皇帝。他在公元496年,领头把复姓拓跋改为元。从此他的姓名就成了元宏。其他如独孤氏改为刘,步六狐改为陆姓,当时鲜卑氏族改姓者达一百多。

(1)材料一中“管仲相桓公”成就了齐桓公怎样的“千秋伟业”?
(2)材料二所述是哪次改革的影响?请写出两项史料链接所反映的改革的内容。
(3)材料三中的“他”是哪位皇帝?他推行的汉化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写出一点你对改革的认识。
2024-01-20更新 | 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