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历史综合库 > 中国古代史 > 早期国家与社会的变革 >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 改革变法 > 商鞅变法
题型:综合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5 题号:2030087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为显著。……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二:


        
                      战国形势图                                                                                                                                                                  秦朝形势图

材料三:如图所示,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行政机构,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各级官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历史七年级》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写出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哪一种方式推动了社会转型?并依据材料一写出商鞅变法的特点。(写出一点即可)。
(2)一场变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措施是否行之有效。请你依据这个标准判断商鞅变法是否成功?并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4)材料三反映秦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什么?秦朝在地方上采取了怎样的制度?
(5)根据材料四回答,材料反映了秦在哪些方面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

相似题推荐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1】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国家的发展需要改革,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作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正式设立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史上哪次改革?改革有何历史影响?
(2)材料二中反映出董仲舒的主要主张是什么?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实行的选官制度。与前代相比,这种制度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4)结合上述史实,请谈谈你对改革的看法。
2020-02-20更新 | 28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2】经济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量土地被开垦并成为‘私田’,‘私田’的主人不向国家交税,甚至有人化‘公田’为‘私田’,国家的财税收入不足。

——《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国际贸易,出口以丝帛瓷器为主……当时中国的作坊工业相当发达,铁器、铜器、漆器、甚至印刷品,交易广泛。……金属货币不够用,必须从日本进口铜斤,从大理进口白银。最后,竟发展了“交子”。

——许倬云《我者与他者——中国历史上的内外分际》

材料三:清初,小农思想指导下的对外政策,进取不足而保守有余。统治者对当时世界大势缺乏足够认识,以天朝大国乃世界只中心自居,视外国为蛮夷居高临下地处处加以提防。清朝最初实行比明朝更严厉的海禁政策,到乾隆22年(1757年)下令;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广州一地通商,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根制;对中国商船的出洋贸易也规定了许多禁令,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闭关政策。马克思说:“闭关自守的中国,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封闭在棺材中,不与外界接触,一旦与新鲜空气接触,就立即腐烂”。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初)

材料五:在国际产业链中,中国制造知识处于低端地位,在核心技术、品牌控制、产品设计、软件支持……等高端环节仍然受制于发达国家……我国虽然已被公认为“世界工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却是“品牌小国”和“技术弱国”。在产品结构方面,中国制造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和产品非常少,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弱,创新能力低。我国已经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

——孙杭生《中国“世界工厂”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1)面对材料一所述土地出现的变化,商鞅在变法时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措施?
(2)材料二记载的经济现象发生在中国哪一历史时期?根据材料回答,“交子”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清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闭关自守的中国”最终是在怎样的世界发展形势下被迫与“与新鲜空气接触”?
(5)就材料四中邓小平所说的“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各举一例史实进行佐证。
(6)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我国怎样才能成为制造业强国?
2019-05-10更新 | 30次组卷
综合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工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家直接派官吏治理。”


(1)材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哪次著名的变法?
(2)请概括材料中的变法内容(至少三项)。
(3)这次变法的历史作用如何?
2019-10-05更新 | 3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