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聚落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8 道试题
1 . 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的形态也各不相同,一些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某学校地理社团开展了“自然环境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关系”为主题的探究学习。请你跟着他们的探究过程,完成题目要求。
探究过程

探究一 水源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1)从水源角度分析,图1中A、B、C三个聚落分布的共同特点是____,三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发展成为较大聚落的是____,说明其原因____
(2)据图分析,图2聚落成条带状分布的原因____

探究二 地形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3)从地形角度分析,图1中A、B、C三个聚落分布的共同特点是____
(4)图3、图4分别为我国华北平原、云贵高原部分地区聚落分布景观图。属于山地地区聚落分布的是图____,请从地形角度分析该地区很难形成大面积团块状聚落的原因____

探究三 气候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5)气候对聚落的建筑影响明显。图5、图6分别是东南亚地区的高脚屋和因纽特人居住的冰屋。高脚屋是适应当地气候____的特点,冰屋主要适应当地气候____的特点。

成果展示

(6)探究可知,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自然环境主要通过____________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 . 文化的形成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各自的特点,如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下图是一位设计师为浙江、安徽、贵州和内蒙古四省区简称设计的艺术字,这些字中蕴含着各自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以上艺术字所代表的省级行政区域全称及行政中心配对正确的是(     
A.浙江省—南京B.安徽省—南昌C.贵州省—贵阳D.内蒙古自治区—哈尔滨
2.甲、丙艺术字中蕴含了“倾斜屋顶设计”的建筑特点,形成这种建筑特点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候因素B.地形因素C.河流因素D.市场需求

3 . 为振兴东北经济,东北各地依托冰雪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读东北雪期始期、终期和积雪厚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雪期:降雪最初日期到次年最终日期的天数)

1.下列四个城市中,雪期最长的是(     
A.哈尔滨B.齐齐哈尔C.沈阳D.大连
2.与延吉相比,长春的最大积雪厚度较小,其原因主要是长春(     
A.纬度较高B.地势较高C.植被较少D.距海较远
3.游客参观当地传统民居,这些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关系密切。据图中信息推测,东北三省的传统民居特点是(     
A.房顶坡度小、墙体厚、窗户大B.房顶坡度小、墙体薄、窗户小
C.房顶坡度大、墙体厚、窗户小D.房顶坡度大、墙体薄、窗户大

4 . 上海某中学利用暑假组织学生沿图示路线去新疆旅行,并沿途开展研学活动。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同学们透过车窗看到沿途天然植被景观变化顺序是(     
A.森林—荒漠—森林草原—草原B.草原—森林草原—森林—荒漠
C.森林草原—荒漠—森林—草原D.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2.沿途经过了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关于该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1月0℃等温线     ②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     ③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④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⑤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⑥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分界线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②⑤⑥D.①③④⑤
3.到达新疆后同学们发现那里的屋顶坡度与上海不同。据图分析造成此种差异主要原因是(     
A.降水不同B.气温不同C.民俗不同D.宗教信仰不同

5 . 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图为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特征组合正确的是(     
A.碉堡房——炎热干旱B.冰屋——温和湿润
C.茅草屋——终年寒冷D.蒙古包——高温多雨
2.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条件包括①气候温暖湿润②高山、峡谷地区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④高纬度地带⑤靠近河流,水源充足(     
A.①③④B.②③⑤C.①③⑤D.③④⑤
6 . 世界气候复杂多样,为了更好的学习气候相关知识,某校学生开展“揭秘气候的差异”的探究活动。图1、2、3为该活动所需参考资料。阅读图文资料,完成探究活动。



(1)图1中①②③三城市,冬季气温从低到高排序依次是____。一般来说,纬度越低,气温越____,气温年较差越 ____
(2)图2中,欧洲传统民居的墙壁厚度自伦敦向东至基辅逐渐变 ____(薄/厚),主要原因是 ____
(3)图3中,岛屿两侧的甲乙两地在 ____(气候要素)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其原因主要是 ____
(4)通过观察探究的三个活动,可以归纳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 ____________
7 . 探究性学习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式。结合图文材料尝试完成下面的地理探究活动。

探究主题:环境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一)探究过程

探究一:水源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关系



(1)从水源角度分析,图1中A、B、C三个聚落分布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三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发展为较大聚落的是______,说明其原因______
(2)据图分析,图2聚落分布呈条带状分布的原因。

探究二:地形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关系



(3)从地形角度分析,图1中A、B、C三个聚落分布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图3和图4分别为我国华北平原、云贵高原部分地区聚落分布景观图,属于山地地区聚落分布图的是图________

探究三:气候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关系



(4)气候对聚落的建筑影响明显,图5和图6分别为东南亚地区的高脚屋和北冰洋沿岸因纽特人居住的冰屋,高脚屋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是为了适应当地气候________的特点,冰屋是为了适应当地气候________的特点。

探究四:其他环境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关系


(5)其他环境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例如,从图7的“聚落的发展演变过程图”可以看出:影响该地聚落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条件。

(二)探究结论: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

2023-11-18更新 | 85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4 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4大考点+百题过关)-【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人教版)
8 .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差异显著。有纵横交错的山脉,气势磅礴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群山环绕的盆地,起伏连绵的丘陵,构成复杂多样的自然地理景观。阅读图文资料,完下下列各题:图1为我国地形地势图,图2为我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示意图,图3“沿32°N中国地形剖面图”。


(1)图1中甲地形区为____,乙地形区为____,甲、乙之间的分界山脉①是____
(2)图1、图3反映我国的地势特点是____,简述对气候的有利影响__________
(3)图2反映我国的地形构成特点是____,简述该特点对发展经济的不利影响__________
(4)写出我国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
(5)乙地可见独具特色的民居是(     
A.B.C.D.

(6)有人把乙地区成为“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阿拉伯半岛和该地区纬度相近,但景观差异大。试分析原因。
9 . 中学学生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名为“环游世界”的网络学习活动。通过上网收集、分析资料,逐步加深对世界各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认识。
学习主题1---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从图上可以看出亮亮到达的地区人口分布____(稠密或稀疏)。但目前该地区面临严重的人口问题,请列举其中一条。____
(2)阳阳和康康到达的地区人口密度较____(大或小)。原因各不相同,试列举说明____
(3)亮亮、阳阳、康康研学交流所见所闻,他们认为各地地理景观的形成与当地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从图一中可以看出人口稠密地区主要分布在____地区。
学习主题2---探究自然环境与聚落的关系

“高大的阔叶林,轻轻的溪流,悬崖边用树搭成的天梯,拉着老藤枯枝的艰难攀接,看不见阳光的阴湿潮热,令人目不暇接的雨林资源,还有稍纵就过的野生动物,一切的一切,给我们一份神秘、一份美丽、一份惊叹。”


(4)上述文字描述的场景是下列哪种气候类型区的典型景观____(选择填空)。
A.B.C.D.

(5)适应上述气候的民居是____(选择)。
A.B.C.D.

(6)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关系密切,下列条件有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是____
①便利的交通②平坦的地形③高山、荒漠④气候湿热⑤水源充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⑤D.③④⑤

10 . 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水槛遗心二首·其一》中有一句“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描写了城市与乡村不同的场景。读古代城市与乡村的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有关诗中“此地”的聚落类型与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A.城镇,房屋矮,数量少B.乡村,房屋矮,发展农业
C.城镇,房屋高,且密集D.乡村,房屋少,发展商业
2.若该地聚落由“此地两三家”演变为“城中十万户”,其聚落景观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可能有(     
A.鱼塘遍布B.农田增多C.人口减少D.商户林立
3.传统聚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聚落的保护,你赞成下列哪种观点(     
A.拆旧建新B.修旧如旧C.修旧如新D.建新如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