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聚落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4 道试题
1 . 中外对比 家国情怀

民居是地理环境的映射,一个地方的房屋样式往往反映了当地地貌和气候特征。图1为世界局部气候类型分布、甘多村和北京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图2为甘多村和北京市景观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两地的地理环境差异。
地点聚落类型气温特点降水特点气候类型
甘多_______全年高温有明显的
_________
______气候
北京城市_______夏季多雨,冬季干燥______气候

(2)甘多民居常常没有窗户或者窗户很小,可以隔绝室外_______(冷/热)空气,房顶坡度较_______,有利于_______
2023-12-25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4.3 人类聚居地——聚落(分层作业)-【上好课】2023-2024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2 . 读世界气候分布图及不同气候类型的自然景观图回答下面问题。

【发现气候分布规律】

(1)同学们发现,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大陆西岸有规律的分布着B气候、F___________气候和I___________气候,其中B气候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特殊纬线)穿过的大陆西岸。

【探究气候影响因素】

(2)亚欧大陆东岸为季风气候,大陆内部为G___________气候。该地带由大陆东岸到大陆中部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由此可知影响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气候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

【对比气候特征差异】

(3)下图中能反映H气候特征的是_________(填字母),其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_________

【解析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4)不同的气候条件影响下会呈现不同的景观特点。甲图对应世界气候分布图中_______气候(填字母和名称),该气候主要分布在_______。乙图对应世界气候分布图中_________气候(填字母和名称)。
(5)上面丙、丁两图所示民居分布在A地的为_________,试阐述该地民居与当地气候的关系_______
2023-12-23更新 | 70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强化卷(一)新材料新题型专练-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学期期末必刷题型优选卷(中图版)
3 . 读“世界人口相关资料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从地形类型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_____地区,从南、北半球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_____半球;按纬度来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_________纬度地区。
(2)图中ABCD四个地区中没有定居人口的是_________,E地区人口稀少,其原因是_________
(3)甲、乙两种景观位于③地区的是_________。图中①大洲居民主要为_________人种,主要信仰的宗教是_________
4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重庆是一个多山的城市,被称为“山城”,又因多雾被称为“雾都”。吊脚楼是当地特色民居。



(1)朝天门位于_________江与_________江交汇处。
(2)据图3可知,重庆冬季气温较低,降水_________,夏季气温_________,降水多,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3)吊脚楼依山而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地形/气候)。
(4)请将下列选项的序号填至合适的框内,以说明重庆多雾的原因。
①水汽不易扩散       ②蒸发量大,水汽丰富       ③空气湿度较高

A______B______C______
5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村落是指民国以前建村,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传统村落不仅有美学价值,而且对完善新农村规划、提高城市建设水平都具有借鉴价值。

材料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皖南古村落,以西递、宏村为代表,保持了中国传统的古村落面貌,村庄背依青山,清流穿村而过,白墙黑瓦的古民居与秀美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被誉为“桃花源里人家”。



(1)聚落是人们的聚居地,主要形式有乡村和城市,从景观特色看,皖南古村落属于____。居住在乡村的人们一般从事的生产活动是____
(2)乡村和城市聚落有较大的差异,下列属于城市景观的是____。
①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医院②道路纵横、车辆很多
③有农田、果树、池塘④人们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聚落分布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皖南古村落以________为代表。
6 . 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的形态也各不相同,一些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某学校地理社团开展了“自然环境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关系”为主题的探究学习。请你跟着他们的探究过程,完成题目要求。
探究过程

探究一 水源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1)从水源角度分析,图1中A、B、C三个聚落分布的共同特点是____,三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发展成为较大聚落的是____,说明其原因____
(2)据图分析,图2聚落成条带状分布的原因____

探究二 地形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3)从地形角度分析,图1中A、B、C三个聚落分布的共同特点是____
(4)图3、图4分别为我国华北平原、云贵高原部分地区聚落分布景观图。属于山地地区聚落分布的是图____,请从地形角度分析该地区很难形成大面积团块状聚落的原因____

探究三 气候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5)气候对聚落的建筑影响明显。图5、图6分别是东南亚地区的高脚屋和因纽特人居住的冰屋。高脚屋是适应当地气候____的特点,冰屋主要适应当地气候____的特点。

成果展示

(6)探究可知,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自然环境主要通过____________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7 . 同学们在地理课上探究人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图1为世界人口分布图、图2为西亚传统民居、图3为西亚某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问题一:人口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读图1可知,世界人口分布具有____(均匀/不均匀)的特点。甲、乙、丙三地人口稠密;从纬度位置看,都分布在____(中低纬度/高纬度)地区;从海陆位置看,多分布在____(沿海/内陆)地区;从____(自然因素)看,多分布在平原。丁地人口稀疏,主要原因是该地____(选择填空)。
A.极端干旱B.气候湿热C.终年严寒D.地势高峻
探究问题二: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分析西亚传统民居与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当地自然环境西亚传统民居特点
全年①____(炎热/寒冷)为减少热量的传递,墙体较厚
降水②____(多/少)屋顶形状为③____(斜顶/平顶)
风沙较大为防止风沙侵入,窗子较④____(大/小)
树木、野草等地表植被⑤____(多/少)材料就地取材、形成土砖、泥房

探究问题三: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资料:萨那古城地处于西亚地区,历史悠久,处在从印度洋经苏伊士运河到达地中海的咽喉地带,隔红海和曼德海峡与非洲相望。其老城区1986年就被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古城的楼堂屋宇用石头垒砌而成,石墙上雕刻着精美图案和花纹,窗户上半部为圆拱形,镶嵌彩色玻璃。清晰可辨的住宅塔楼、挺拔的宣礼尖塔,掩映在周围的群山中,组合成完美的整体,宛若仙境。


(3)面对别具特色的传统民居,正确的做法是____(双项选择)。
A.全部拆除后建设现代化高楼大厦
B.在原有基础上合理维护开发
C.加强保护,有效推动其传承发展
D.大力商业化,提高经济收入
2023-11-30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第三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8 .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湿地有“天然水库”、“鸟类乐园”、“地球之肾”等美称。一般来说,湿地是因蒸发量小于降水量,且地势较低平,排水不畅而形成。

材料二:图为我国主要湿地分布示意图。


(1)我国湿地大部分分布在________(季风区/非季风区),这是因为该区域降水量较______(大/小),其中甲线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大致与_________年等降水量线重合。
(2)湿地的成因多样,西溪湿地位于____________气候区,降水丰富,且因位于__________(地形区),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从而形成湿地;七星河湿地则是因为地处__________(温度带),气温较低,蒸发弱,且位于________(地形类型),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形成湿地。
(3)图中箭头代表我国的________(夏季风/冬季风),其活动不稳定,导致我国________灾害频发。
(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国庆期间小溪同学打卡了西溪湿地,下列①和②两张剪纸上的传统民居与该地区自然环境相匹配的是________,试从我国气候角度解释该传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之间是如何相适应的。________

2023-11-29更新 | 54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3 南方地区(高频非选择题30题)(5大考点)-备战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下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人教版)
9 . 世界气候复杂多样,为了更好的学习气候相关知识,某校学生开展“揭秘气候的差异”的探究活动。图1、2、3为该活动所需参考资料。阅读图文资料,完成探究活动。



(1)图1中①②③三城市,冬季气温从低到高排序依次是____。一般来说,纬度越低,气温越____,气温年较差越 ____
(2)图2中,欧洲传统民居的墙壁厚度自伦敦向东至基辅逐渐变 ____(薄/厚),主要原因是 ____
(3)图3中,岛屿两侧的甲乙两地在 ____(气候要素)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其原因主要是 ____
(4)通过观察探究的三个活动,可以归纳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 ____________
10 . 探究性学习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式。结合图文材料尝试完成下面的地理探究活动。

探究主题:环境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一)探究过程

探究一:水源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关系



(1)从水源角度分析,图1中A、B、C三个聚落分布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三个聚落中最有可能发展为较大聚落的是______,说明其原因______
(2)据图分析,图2聚落分布呈条带状分布的原因。

探究二:地形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关系



(3)从地形角度分析,图1中A、B、C三个聚落分布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图3和图4分别为我国华北平原、云贵高原部分地区聚落分布景观图,属于山地地区聚落分布图的是图________

探究三:气候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关系



(4)气候对聚落的建筑影响明显,图5和图6分别为东南亚地区的高脚屋和北冰洋沿岸因纽特人居住的冰屋,高脚屋墙体相对单薄,门窗开得较大,并建有较完备的排水系统是为了适应当地气候________的特点,冰屋是为了适应当地气候________的特点。

探究四:其他环境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关系


(5)其他环境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例如,从图7的“聚落的发展演变过程图”可以看出:影响该地聚落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条件。

(二)探究结论: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