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微观现象解释
解析
| 共计 199 道试题
1 .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胜利举办得益于人工造雪技术的使用,这次冬奥会的造雪,水的利用不会对生态有影响,并且这些雪和水的转化可以进行循环利用,等冬奥会结束,冰雪消融,这些水将会回到事先准备的蓄水系统,被重新利用到其他领域,不断的循环转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水的天然循环属于___________(填“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从微观角度解释原因是___________
(2)水通过造雪机变成雪的过程发生改变的是___________。
A.分子种类B.分子间隔C.分子数目D.分子大小

(3)冬奥会结束后雪变成水重新被利用,体现了节水意识,下列方法不属于节约用水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A.安装节水龙头B.淘米水浇花C.用洗衣水拖地D.打井取用地下水

(4)造雪用的水多为硬水,若重新被利用到饮用水,生活中可通过___________使其软化,区别硬水和软水的方法可加入___________
(5)等冬奥会结束雪融化得到的水被重新利用,需要经过一系列净水操作,下图为净水过程,请完成以下问题:

①明矾的作用是___________;操作②主要是除去一些异味和色素,应选用的物质是___________,该过程主要是___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②图2是某同学设计的过滤装置,他还应补充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补充上述仪器后,该实验还有一处明显错误___________。若经过过滤操作后,所得液体仍有浑油,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填写序号)。
a、漏斗内的滤纸有破损
b、漏斗下端未靠在烧杯内壁
c、漏斗内液面高于滤纸的边缘
2022-12-23更新 | 201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烟台莱州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2 . 学习化学要建立认识物质的宏观和微观视角之间的关联。在探究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时,同学们设计出如图1~4所示的几种装置。

(图中B、C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
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烧杯b内溶液变为红色,体现出浓氨水的性质是:①______,②______
(2)图2,图3实验中,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图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稍等片刻,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______,②______
(3)室温下,将少量干冰放入图4所示试管中,立即将一气球套在试管口,气球快速鼓起,其微观原因是______
2022-12-21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3 . 化学课上,老师表演了“魔棒生烟”的魔术(如图一)。

[查阅资料] 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和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氯化铵。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一步设计了如图二所示的实验,试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一中“魔棒生烟”魔术中两根玻璃棒无须接触,只要靠近就能产生白烟,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______
(2)“魔棒生烟”涉及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
(3)图二中同时打开弹簧夹 a 和 b,玻璃管 c 中 d 处白烟最浓厚,说明氨分子运动得比氯化氢分子运动得______(填“快”或“慢”)。
(4)将图二中烧瓶 A 和 B 放入冰水中,能更______(填“快”或“慢”)地观察到白烟的产生。
2022-12-09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第九中学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
4 . 为探究分子的运动及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小华同学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
【方案一】如图1所示。

(1)可观察到酚酞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但该方案的不足之处是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
【方案二】如图2、图3、图4所示。
     
图中无色透明塑料瓶的材质、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将滤纸折叠成大小、形状相同的纸花,在纸花上都均匀喷有酚酞溶液,用细线固定在瓶内,按照图2的操作方式分别用注射器向图3和图4的塑料瓶中同时注入5滴浓氨水,然后将针孔处密封,再将两个塑料瓶分别同时放入等体积的冷水和热水中。
(2)图3和图4的两瓶中观察到的相同现象是_______,更快观察到现象的是图_______
(3)图3、图4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变量只有一个,被控制的量有多个,请写出两个被控制的量_______
【方案三】如图5所示(已知:氨气+氯化氢→氯化铵)。

(4)用长柄V形玻璃管进行实验,向左、右两端的V形玻璃管口分别同时滴入等量的浓氨水和浓盐酸(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塞紧橡皮塞。过一会儿后观察到有白烟(白烟为氯化铵)。从图中白烟产生的位置,可以说明_______
【实验结论】
(5)上述实验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且分子的运动速率_______与和_______有关。
2022-12-06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阶段核心素养展示活动化学试题
5 . 17中学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 A 中溶液的颜色为_____色,说明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到试管中溶液颜色变为____,说明浓氨水_______
   
(3)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如上图所示)。几分钟后可以观察到烧杯A中____的现象。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____不断运动到烧杯B中,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使烧杯A中的溶液出现上述现象。
(4)经过小组同学的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上述实验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
6 . 图(1)和图(2)是六十九中学化学兴趣小组同学的设计的两个证明分子运动的实验。在图(2)的锥形瓶中的小瓶里装着浓氨水,锥形瓶口用一张滤纸盖住,滤纸刚刚用酚酞溶液浸泡过。       
   
(1)图(1)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在大烧杯外放一个盛有酚酞溶液的小烧杯,采用的是________实验法。
(2)图(2)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3)通过实验提醒我们应该________保存浓氨水。
7 . 如下图所示,同学们分别进行了甲、乙、丙三个分组实验。请回答:

(1)甲实验的目的是验证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多。实验时,除了要求两种待测气体样品的体积相同外,还要控制_______相同。
(2)乙实验需要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
(3)丙实验中点燃铁丝下端的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再将铁丝伸入集气瓶中、集气瓶内预先需要装少量的水,目的是_______
2022-12-0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
8 . 如图是小明同学设计的两个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

(1)如图1,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向B、C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再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
步骤二:向A、D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①步骤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
②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分子在不断运动:_______
(2)如图2,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内装__(填“水”或“空气”)的注射器更易被压缩,原因是___
2022-11-27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新区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9 . 小明学习了分子的性质后做了如下实验。

(1)如图1,在滤纸条上每隔2厘米处滴一滴无色酚酞试液并放入U型管右侧,在U型管左侧塞上一团蘸有浓氨水的棉花。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此现象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
(2)如图2,先在一支试管中装入约的红墨水,再在液面上注满酒精(缓缓注入),加盖密封后静置,30日后再观察。该实验可说明分子具有的两条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若注满酒精后按图3进行实验,对比图2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2022-11-24更新 | 102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洛滨初级中学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
10 . 某兴趣小组探究分子的特征时做了以下四组实验:

已知:碱性溶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氨水呈碱性,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氨气)。请回答:
(1)实验一:甲同学用小烧杯取约40mL蒸馏水,向其中滴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溶液的颜色无明显变化。将此溶液分别取用,先向一支试管中倒入少量溶液,再将剩余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烧杯中。
①如图1所示,向上述试管中慢慢滴加氨水,观察到溶液颜色变红色。由此可知氨水的化学性质为___________
②如图2所示向烧杯C中加入约5mL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观察几分钟,烧杯A、B发生现象分别是___________。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B烧杯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实验二: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乙同学将实验一进行了改进(如图3所示);
①分别挤出A、B胶头滴管中的浓氨水,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
②对比图2、图3实验装置,分析改进后的优点是___________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