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5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一日,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唐代诗人杨炯在诗中写到“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而宋代启蒙教育《神童诗》开篇就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代也有谚语;“做人莫做军。”

材料三   宋朝主干力量来自于当时发达的文官制度。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日趋完善的科举制度。……很大程度上由于这种文官制度的成功,后世再没有发生陈桥兵变那样的事件。

——费正清《中国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针对存在的问题,宋太祖采取了赵普所开出的“药方”,即“三大纲领”。根据所学知识,将表格序号内容补充完整。
三大纲领具体措施共同作用
稍夺其权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设置牵制知州____
制其钱谷各州除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财赋由收归中央
收其精兵解除节度使兵权,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定期换防
(2)根据材料二、说出宋人观念的转变与宋代推行哪种国策相关?并根据材料三说明,这种政策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7日内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历史试题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瑰宝,下面这首诗赞扬的人物(     
【东渡扶桑历苦辛,遇逢百难未移心;宣传佛法甘投显,睦友和邻愿舍身】
A.推动了唐与吐蕃的交流交往B.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C.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D.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2024-06-14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5月期中历史试题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天安门上望,城下人如海,举头升红旗,共庆山河改”。这首诗真实记录了(     
A.土地改革B.开国大典C.西藏解放D.召开八大
7日内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5月期中历史试题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体现了红军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该诗反映的史事是(     
A.井冈山会师B.五次反“围剿”C.工农红军长征D.战略大决战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1935年1月,伍修权在参加某次会议期间作《七律·历史转折》一诗:“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此次会议(     
A.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B.成为了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彻底结束了“左”倾在党中央统治D.解决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
2024-04-16更新 | 2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河北省石家庄市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代史
6 . 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具有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色彩;杜甫的诗淳朴厚重,强调了历史现实主义的风格。促使这一变化出现的社会因素是(     
A.国内政局的变动B.文化政策的影响C.皇帝喜好的差异D.诗人的性格主导
2024-04-0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广平县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七年级4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诗言志,史铸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

——董必武重游嘉兴南湖(1964年4月)

材料二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9月)

材料三   “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

——伍修权《七律·历史转折》(1935年1月)

材料四   “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

——陈毅为当时的某会议所作(1945年4月)

(1)材料一中的“画舫”因哪次会议而闻名天下?会议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什么?这次会议有何历史意义?
(2)伴着材料二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中共开创了哪条革命斗争新道路?这条新道路的起点是什么?
(3)材料三中“别红都”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哪次会议使革命上了“新途”?
(4)材料四中在延安召开的是哪一次会议?这次会议确立的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上述几则诗作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哪些革命精神?
2024-04-03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某校八年级一班的黑板报上有这样一首诗:“乘风破浪一红船,碾压狂涛谱史篇。马列锤镰开正道,工农智勇解余弦。”据此,你认为他们黑板报的主题应该是(     
A.喜迎元旦大联欢B.回望五四舒壮志C.纪念七一感党恩D.遥寄抗战铭国耻
2024-03-22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保定市唐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中日关系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和重要性,古代史上友好交往也曾是两国关系的主流。下列诗句中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是(     
A.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B.西行天竺求真本,力辩乌茶占顶峰
C.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D.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10 . 民族工业的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读下面四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估计,1913年中国近代工业企业共有689家,资本总额33082万元。到1920年,近代工业企业达到1759家,资本总额50062万元。中国的企业工人在1913年只有60多人,到“五四运动”之前,达到了200多万人。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13-1920年中国工业的发展概况。

材料二   1912-1918年,(中国)五年间注册设厂183家,平均每年近37个,其中钢铁治厂9家。

(2)根据材料二回答,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不足之处?

材料三   一战后不久,中国“铁厂积货如山,无人过问,至于停炉停机。纱厂结账,大多无其他工业,亦皆消沉”。

(3)结合材料三说出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外部原因?

材料四   有人用“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去”四句诗形象概括了中国民族工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

(4)材料四中的哪一句形容中国民族工业进入“黄金时代”比较恰当?
2024-04-04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复兴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