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1 . 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今一个成功的社会, 在很大程度上,仍立足于孔子所确立和阐述过的很多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超越国界、超越时代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泰勒


(1)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材料二   史学家顾顿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

——《中国历史众生相》


(2)材料二中秦始皇“不要人民读书”,他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采取了什么措施?汉武帝“要人民只读一种书”, 他接受了董仲舒的什么建议?
(3)综合以上材料,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
2020-04-14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绵延不断,成就辉煌,对人类进步做出了伟大贡献。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以“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汉字之源】



(1)文字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图一甲骨文记录了我国什么时期的历史?请简述其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图二中统一后的文字属于什么字体?

【科技之光】

材料:古代埃及人用的是天然生长的植物纸草,不容易长期保存。希腊人用羊皮作书写材料,但羊皮太贵。东汉时代的蔡伦在改进造纸技术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提出了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渔网作原料造纸的新技术。这一技术不仅使原料来源更为广泛,而且纸的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2)有学者认为“世界受蔡侯(伦)的恩惠要比受许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依据上述材料,谈谈理由。

【文史之萃】

材料:他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编纂体例,他接任父亲继任太史令,有“中国史学之父”之称。


(3)上述材料中的“他”是谁?“他”撰写的史学巨著是什么?

【成就斐然】



(4)请自拟题目,在上述年代尺中任选两例,写一篇小论文阐述其历史地位,并谈谈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史实准确,表述成文,字数100字左右。
2024-02-06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七年级期末质量监测文综试卷 -初中历史
3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某班欲以“文化传承发展”为主题创办手抄报,请你协助完成。
[汉字之源]

材料一



图1 刻有文字的甲骨                           图2 统一文字
(1)图1中的文字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图2中颁行全国的通用文字是哪一时期的什么文字?
[思想之光]

材料二   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一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便开始出现,它光芒四射,灿烂夺目,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富丽的时代。

——李定一《中华史纲》


(2)材料二中孔子“自由讲学”的途径是什么?“黄金时代”是指在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什么局面?
(3)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历经传承与发展,在谁统治时期被确立为正统思想?
[文史之萃]
信息卡
他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编纂体例,他接任父亲继任太史令,有“中国史学之父”之称。

(4)信息卡中的“他”指的是何人?“他”撰写的史学巨著是什么?
[科技之光]

材料三   古代埃及人用的是天然生长的植物草纸,不容易长期保存;希腊人用羊皮作书写材料,但羊皮太贵。东汉时代的蔡伦在改进造纸技术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提出了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渔网作原料造纸的新技术,这一技术不仅使原料来源更为广泛,而且纸的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5)有学者认为“世界受蔡侯(伦)的恩惠要比受许多更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依据材料三,找出2点理由。
[科技与艺术]
(6)下图为中华古代文化的部分成就,请任选一幅,写出作品的朝代、作者及作品的历史地位。

          《齐民要术》书影                                 《兰字集序》(摹本局部)

2024-01-14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诸多了不起的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思想家〗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材料二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


〖文史、科学家〗

材料三

信息卡1

他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编篆体例,他接任父亲继任太史令,有“中国史学之父”之称。

信息卡2

他是南北朝的杰出科学家,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

〖政治家〗

材料四   秦汉王朝大事年表(部分)

秦朝

汉朝

·公元前221年,把全国分成36郡,以后又陆续增至40多郡。
·公元前215年,蒙恬率兵三十万打败匈奴,收复黄河以南土地。
·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
·公元前134年,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公元前127年颁布推恩令,使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无力对抗中央。
·公元前127年至公元前119年,汉军三次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取得大胜,使北部诸郡得以安宁。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改革家〗

材料五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部分措施

①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②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④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⑤统一度量衡。
⑥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⑦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③改鲜卑姓为汉姓。

——摘录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属于商鞅变法措施的序号

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序号

材料六   关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学者们有各种看法,

观点一   魏孝文帝改革,使鲜卑等民族融入了汉族之中。正由于鲜卑等民族的不断加入,才为汉民族不断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使汉民族的人口数量日益增加,今天汉族能成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和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离不开鲜卑等民族的贡献。

——葛剑雄《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

观点二   北魏孝文帝这些移风易俗的决策与措施,使鲜卑没有了自己的语言,没有了自己的姓氏,没有了服饰,没有了自己纯粹的血统,鲜卑彻底丧失作为一个民族的独立性、主体性。

——黄朴民《北魏孝文帝“全盘汉化”的不归之路》


(1)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两则材料的治国主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信息卡1和信息卡2中的“他”的姓名,简单介绍信息卡1中人物的主要贡献。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秦朝和汉朝当时的在位皇帝,概括两位皇帝为巩固国家统一而做出的相同贡献。
(4)材料五是某同学搜集的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部分措施,请根据所学知识将上表中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区别开来,并将上表内措施的序号填写在下表相应位置。
(5)根据材料六,指出材料中两个观点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法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2023-09-16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50年,商鞅以孝公迁都至咸阳为契机,将原本分散的小乡.邑等自然聚落编制在一起,设立县,由国君派出官吏进行管理,职位不世袭。这种县制的推行,把分散的权力汇聚到国君的手中。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这是秦国国力日强,最终打败群雄,建立中华一统帝国的根本原因。

材料二   秦朝政治建制(如下图)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材料三   秦汉货币


材料四   汉代讲经图,反映当时太学中讲经授课时的场景。


材料五   魏晋时期的胡床和方凳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时间是哪一年?史学家汤因比认为秦完成统一大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依据材料四所示信息,指出秦朝政治建制中负责监察百官的机构是什么?说说秦朝行政系统的基本特点。汉武帝时又建立什么制度加强对地方官吏豪强的监督?
(3)依据材料三两幅图片所示,秦汉为巩固统一发展经济,实行的标准货币各是什么?
(4)材料四中太学授课讲“经”,主要是讲授哪一学派的经典学说?这一场景的出现与汉武帝接受汉代大儒董仲舒的哪一建议密切相关?
(5)材料五中“胡”是魏晋时期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出这一时期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名称(至少三个)。
(6)从汉代“席地而坐”到魏晋时期向“垂足而坐”过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居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生活质量的提升。请谈谈你对未来生活的期望。
2024-01-10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中国古代文化灿烂、渊源流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文字演进



图1

图2

图3

(1)图1是什么文字?
(2)图2反映的是秦朝哪一巩固统一措施?
(3)图3作品的名称?
(4)仔细辨识材料一中的文字,你认为我国古代文字演进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的经典:

①慧者心辨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墨子·修身》)

——《摆脱贫困·从政杂谈》

释义:聪明人心如明镜却不过多言语,能干实事却不邀功争赏,这就是他们名扬天下的原因。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典出:《孟子·滕文公下》)

——在中央党校建校8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释义:(真正的大丈夫)富贵不能使之腐化堕落,贫贱不能使之改变志向,武力也不能使之屈服。

③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

——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

释义:谋划大事难事,要从小处和容易处考虑。天下的难事,都是先从容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做起。

④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之江新语·弘扬法治精神,形成法治风尚》

释义:国家都是有法律的,但是没有能保证这些法律一定得到遵遁的法。


(5)任选其中一句经典,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反映的是古代哪一学派的思想?

材料三:


《史记》书影名家评价
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这位史学家“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
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
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鲁迅先生曾说:《史记》是“史家之绝
唱,无韵之《离骚》”。也就是说,作为一部规模宏大、体制完
备的中国通史的史记,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

(6)《史记》的作者是谁?
(7)根据右侧文字资料,说明《史记》为什么是一部不朽的作品?
2022-02-04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曲阜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材料一   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个杰出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新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

材料二     作为中国的首位皇帝,秦始皇决心要根除整个旧的封建体系。他把所辖的领土重新划分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的郡守都由皇帝直接任命。在都城与各郡之间修建了一个畅通无阻的庞大公路和运河网,连接全国各个郡,以实现中央集权制。但是秦始皇并不满足于中国在政治和军事上的统一,他还要实行商业和文化统一。

材料三 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

——以上材料均节选于网易探索(广州)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一秦始皇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什么方向?
(2)根据材料二,列举秦始皇为实现中央集权制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上采取的措施。
(3)材料三 “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是指哪一历史事件?如何看待他的这一做法?
2021-04-25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先进的思想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韩非子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以使臣民慑服。他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秦始皇)“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等众多领域内形成的思想理论,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标准;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摘编自岳麓版高中历史《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三: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制裁;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引诱。”

——《中国历史众生相》

材料四: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也要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必须结合。法可厚德,德可固法……只有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德治和法治统一。自律和他律并重,社会才能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现代选择》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哪位著名思想家的什么政治主张?韩非子的主张属于战国时期的哪一学派?
(2)材料二中“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指的是哪一思想学术的繁荣局面?结合材料说一说这一局面的产生有怎样的历史影响?
(3)材料三中秦始皇“不要人民读书”,汉武帝“要人民只读一种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请说出现代化治国的方略是什么?
(5)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历史学家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写道:假使我们撇开嬴政的个性与作为,但说中国在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基督尚未诞生前约两百年,即已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并且此后以统一为常情,分裂为变态,纵使长期分裂,人心仍趋向统一,即使是流亡的朝廷,仍以统一为职志,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象。

材料二   美国德克萨斯州初中教科书《世界历史》第八章中写道:秦朝的官员把秦始皇也看做是一个丧失上帝托管权的暴君。贵族们因为他的政策毁坏了贵族阶层的利益而对他不满;学者们因为他“焚书坑儒”而厌恶他;农民们因为无止境的劳役而憎恨他。秦始皇死了,很快,这个王朝也就结束了。但是秦始皇给中国带来的是持久的变化。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变化就是建构国家的方法,他为中国持续两千多年的帝制奠定了基础。


(1)两份材料所评价的历史人物是谁?
(2)材料一中肯定了这个人物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3)材料二中提到学者和农民对他统治不满的原因有哪些?
(4)材料二中肯定他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
2023-01-18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34团一中2019-2020学年(五四制)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文明・传承・自信
【文字篇】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诏书发至桂林,出现了当地人不认识的情况。文字的不统一,无疑妨碍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中央政令的畅通,因此秦始皇下令推行“书同文,车同轨”。


(1)请写出上图中文字的名称        ,材料一中“书同文”的“文”是指        
(选择对应的选项)(A.小篆B.甲骨文)
【思想篇】

材料二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之学异常活跃,极富创造力,被公认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灿烂辉煌的时代。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此伏彼起的各种学术思想,除了外来的佛学,几乎都渊源于春秋战国时代,都受到诸子之学的深远影响。

——颜世安《从“稷下学宫”看战国百家争鸣》


(2)材料二反映出战国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请写出“百家”中的两家。
【制度篇】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材料四   公元1001-1500年世界科技发明数量概况


(4)根据材料四简要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科技发明的状况。列举出这一时期中国的两项科技发明。
(5)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凭借着勤劳与智慧,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伟大贡献。请你综合本题四则材料论证这一观点。(至少要选取两则材料)
2019-03-01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北京市通州区2019届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