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经济重心南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32 道试题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发生在如图阶段④的经济现象是(     

A.开始出现铁犁牛耕B.曲辕犁和筒车的使用
C.中国经济重心南移D.全国商业网络的形成
2024-06-06更新 | 3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江苏省徐州市沛县第五中学九年级二模历史试题
选择题-单题 | 较易(0.85) |
2 . 据《梦溪笔谈》记载,宋代江南地区粮食生产约370万石(一种计量单位),占总数(全国)的61.67%。所以,时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谚。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经济重心南移B.对外贸易发展
C.城市经济繁荣D.民族交融加强
2024-06-06更新 | 7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3 . 科技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变革。古代中国拥有大量科技成就,佐证了我国对世界文明所作的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元科技成就

事件影响
A______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经蒙古人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阿拉伯商人把B______传到阿拉伯国家,后又传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发展
阿拉伯人把中国发明的C______和火器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教科书第13课

材料二   中国古代农业发达地区早期主要是在北方黄河流域。唐宋开始流行移栽插秧和套作、间作,普遍发展到一年两熟——二作制。唐代南方“江东犁”和宋代“犁刀”“铁搭”的发明与推广,解决了南方土地垦耕困难问题。宋代,耐旱早熟高产的“占城稻”、“黄樛稻”的推广,对于南方水稻生产带来较大的影响,长江流域强势崛起。

——摘编自姜锡东《宋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材料三   隋至清期间GDP总量与科技发现总量的变化

时间断面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
GDP总量(10亿)31.145.675.660.061.8228.6
科技发现总量41848152460
(注:“GDP”是指国内生产总值,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总体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

——摘编自朱永俊,赵晓春《我国古代科技与经济关系定量研究》

(1)根据所学知识在材料一中A、B、C三处填上宋元时期外传的三大发明将句子补充完整。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主要表现,并指出这些技术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的重大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举出隋至清某一历史时期手工业领域一例,说明其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
2024-06-06更新 | 8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广东省惠州市博罗中学初中学校等校中考二模历史试卷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人口变化情况是衡量古代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下面“西汉唐南宋三朝南北方人口对比统计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趋势是(     
朝代南方北方
人口(户)占全国户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数比例
西汉247068519.8%998578580.2%
唐朝392041543.2%514852956.8%
南宋1122476062.9%662429637.1%
A.北方经济逐步衰落B.商品经济不断繁荣
C.经济重心不断南移D.市民阶层的壮大
2024-06-06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北省丹江口市初中毕业生适应性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5 . 2013年9月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同,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后被简称为“一带一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敦煌壁画

材料二   汉、唐、两宋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比较衰

内容项目             汉代                      唐代                    两宋


路线
从今天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            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
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可与大食(阿拉伯帝国)相用通。
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 ,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
管理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闰县)置左右候官唐玄宗在广州设市舶司后。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内海贸易。先后在广州、泉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铂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

材料三   可以说中国“一带一路”的构想堪称人类历史上第二次地理大发现,它的最大历交意义在于它又将地球翻转了过来,今我们看到了已经沉睡了500年的欧亚大陆,更重要的是,中国又回到了最显眼的地方。

——中国日报网

(1)如上图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什么场景?
(2)此次活动的主观目的和客观作用分别是什么?
(3)从汉至两宋,我国古代政府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管理越来越规范,作用也越来越大,就当时经济发展趋势而言,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4)衔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纽带是什么?
(5)15、16世纪,欧洲人开启了人类历史历史上第一次地理大发现,他们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6)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习的知识,你认为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有哪些有利条件?
2024-06-06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郓城县中考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据统计:唐代有时代、籍贯可考的诗人共1 686 人,其中北方诗人为949人,占56.3%;而南方为737人,占43.7%,北方略占优势。宋代有时代和籍贯可考的诗人为5 694 人,其中北方为786 人,占13.8%,而南方为4 908人,占86.2%,南方占绝对优势。从唐朝到宋朝诗人分布发生变化,说明(     
A.科举制度推动文化繁荣B.地域差异丰富文化类型
C.经济发展带动文化进步D.民族融合利于文化交流
7 . 绘画和诗词都能折射出政治、经济、思想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魏晋南北朝绘画地理分布图(局部)。

——摘编自赵振宇《魏晋南北朝绘画地理格局研究》

材料二   汉末中原动乱,地处丝绸之路要道的河西走廊等地区的军民,却因为战事鲜及而享受着相对平静的生活。关内的战乱导致移民涌入,将农桑技术与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入这一地区。《后汉书·孔奋传》记载:“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今甘肃武威)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至丰积。”陈寅恪指出:“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主要指今甘肃一带)一隅。”

——摘编自朱浒《传承与分立: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中所见胡人形象》

材料三   “西厢瓷”因瓷器上的装饰图画样式取材于元朝杂剧《西厢记》而得名。逮至明末崇祯,“西厢瓷”才大量涌现,到清康、雍两朝呈一个极盛的态势。其人物刻画受到外籍宫廷院画家绘画技法影响,五官和服饰刻画分明,较为写实,有的还添加了有异域风情的纹样装饰。其表现形式有一器绘一图、一器绘多图等。明清时期,“西厢瓷”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而传入欧洲,成为西方瓷厂模仿的范本。《西厢记》故事也随着瓷器的销售在欧洲传播开来。

——摘编自简圣宇、华雪《瓷器上的戏曲图式—以明清时期西厢题材的外销瓷为例》

材料四   (唐代诗人总计2712人)(宋代词人总计9215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地图中A、B、C三个区域,任意选择一个,概括该地区绘画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发展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厢瓷”畅销欧洲的影响。
(3)比较材料四中的两幅地图,指出唐宋诗人(词人)分布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起这一变化的经济原因。
2024-06-0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九年级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8 . 中国古代南方经济经历了一个长期积累发展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晋永嘉年间的“八王之乱”迫使北方人大规模向南方迁移,史称“永嘉之乱”……幽、冀、青、并、兖五州及徐州之淮北流人相帅(率)过江淮。百年间南渡人口已达95万,占当时南方人口总数的约18%。南朝宋武帝刘裕“务农重织”,从而呈现出“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的局面,史称“元嘉之治”。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宋代经济分布图

材料三:乾隆二十二年,清廷重新实行更为严苛的对外贸易限制政策,封闭了江、浙、闽 海关,只留粤海关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成了仅留的对外通商口岸。但腐朽的社会和远远落后于世界的经济状态,即使是紧闭大门,也在鸦片战争前早已成半开的破门了。

——摘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1)根据材料,总结南方经济得以发展的原因。
(2)结合地图和所学知识,举出一项宋代商业发展成就。宋代经济发展对中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清代实行的对外贸易政策是什么?结合所学,以史实说明在“腐朽的社会和远远落后于世界的经济状态下,中国的大门在鸦片战争前早已成半开的破门了”?
2024-06-05更新 | 7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曲阜市中考二模历史试卷
9 . 自然界创造了人类,而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西汉一清)人口分布变化情况

时间

西汉2 年

西晋
280年

742年
南宋
1208年

1460年

1820年

南方地区人口占比

24.04%

48.11%

44.24%

53.98%

58.33%

65.97%

(注“南方地区”是指淮河-秦岭-西藏自治区北界一线南侧地区)

——摘编自龚胜生等《两千年来中国经济重心变迁的量化分析》

材料二

材料三   我国古代农学始终遵循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把“天时、地利、人和”作为发展农业的准则。这种把自然与社会看为一个统一整体、把农业生产与大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以及尊重自然、重视生态环境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闪耀着极其光辉的思想,应当继承发扬,助推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农业博物馆《五千年农耕的智慧》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变化的总体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试从经济的角度,说明引起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
(2)根据所学知识,补充完善材料二中A、B的内容。并比较材料二中两本农业著作的记载,指出二者的相似之处。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耕的智慧。据此,请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
2024-06-05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南省沅江市中考二模历史试卷
10 . 中国古代人口的地理分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初并天下,就徙各地豪杰和富有的人家于都城咸阳,这一下就徙了12万户。接着又南征北伐,南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迁徙有罪的人50万,南戍五岭,和越民杂处。又北伐匈奴,悉收河南地,筑44县,并迁徙有罪的人到那里去居住。

——摘编自史念海《我国历史上人口的迁徙》

材料二   大概从公元二百年到五百年之间,全球气候发生变化,与以往相比各处都变得更为寒冷,在中国北方地区寒冷气候出现得更早。由于气候改变的关系,草原上的民族慢慢地向南移动;核心地区的汉人,也许因为人口增加,也许因为南方土地肥沃,也慢慢向南移动。

——摘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三   中国古代有三次大的人口迁徙,第一次是南北朝时期的“永嘉南迁”,第二次是唐朝时的“安史之乱”,第三次是“靖康之变”。这几次南迁带给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只是人口重心的变化,更导致了文化和经济重心的变化。优秀的北方人去到南方,不仅带去了优秀的文化,而且将那块未开化的地方变成了经济的重心,直到今日还处于中国经济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刘建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秦朝时期人口迁徙的目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人口迁徙带来的影响。
2024-06-04更新 | 33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2023-2024学年下学期九年级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