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全面抗战的爆发及日军暴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山西某中学的同学们开启了“读山西历史·品忠孝文化”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请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小题。

1.一组同学走进山西博物院参观,拍摄到一套出土于山西省稷山县马村金代基葬中完整的“二十四孝”陶塑(部分见下图),这套雕塑人物造型各异,表情传神,故事情节表述十分明了,是全国不可多得的古代雕塑艺术珍品。这些陶塑(     

A.代表金代山西手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
B.印证山西是忠孝文化发源地之一
C.是研究金代山西孝道文化的文物史料
D.说明二十四孝故事图在金代定型
2.二组同学诵读《山西英烈家书》,为陈振华烈士(山西晋城人)家书中浓烈的家国情怀所感动。据此判断,这份家书书写的时期是(     

父母亲二位大人膝下敬禀者二位大人福体康泰!
儿离家八载之久,尽忠于国家,谋全中国人民之解放,而流血流汗,誓为驱日寇而奋斗,故不能亲临堂前行孝于二位大人。俗语说,尽忠不能尽孝。但儿脱离故乡亲人,舍了二位高堂,来舍身为仁,为国家民族服务,亦是间接的尽了孝顺高堂的使命……
A.国共十年对峙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
C.抗美援朝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2024-04-1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西省太原市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2 .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87年重修宛平城墙时出土一顶铁盔,盔顶正中有一直径约6厘米的不规则小孔,极像是被子弹击穿的,经考证是国民党29军士兵的头盔。

——摘自《北京日报》


(1)材料一中的头盔见证了当时的什么事变?这一事变对中国的抗战有何重大影响?事变发生后,国共两党联手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请问这一战线初步建立和正式建立的时间分别是多少年?初步建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材料二   “我以无可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手抚摸那30万亡灵的冤魂,我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


(2)材料二是中国某纪念馆前存放的一段发言,纪念是的哪一历史惨案的发生?

材料三   历史不应该是记忆的负担,而应该是理智的启迪。贵国前总理勃兰特曾经说过:“谁忘记历史,谁就会在灵魂上生病。”

——摘自习近平访问德国演讲


(3)二战中的德日曾是法西斯国家,为了对付其侵略,26国代表于多少年联合签署了什么文献从而组成了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哪一场战役成为战胜德国法西斯的转折点?在中国战场上中国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是什么?
(4)学习历史要会从中学到经验和教训。请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就如何“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简要谈谈你的观点或看法。
2020-04-22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阜宁县北沙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北京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

材料一   侯仁之曾说:“西有周口店龙骨山,东有上宅,东西文化遥相挥映,珠联璧合,填补了北京史的空白。”

周口店累计出土的石器数万件,种类齐全,从距今70万年至1.8万年都有代表性的器物。还留下了大量的曾经使用过火的灰烬,最厚的灰烬层超过6米。上宅遗址的文化遗存第2期年代距今约7000-6500年,为上宅遗存的典型代表,陶器、石器数量多,有石斧、砍砸器、石磨盘、石磨棒等用于砸击、研磨的工具。

——摘编自张志国《填补北京史空白的上宅文化遗址》


(1)考古发现是研究原始社会的重要证据之一。依据材料一,找出能够反映周口店遗址和上宅遗址生产力水平的证据。写出这些证据可以得出的历史认识。

材料二

   
卢沟桥桥东的碑亭内立有乾隆所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一块,桥、碑、月亮共同构成“卢沟晓月”,入选“燕京八景”。

卢沟桥始建于金代,它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卢沟桥的支撑系统是由10座桥墩承担的,10座桥墩形成了11个孔。桥的东头是宛平县城,这是一座建于明末拱卫京都的拱极城。193777日,卢沟桥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拉开了序幕,宛平城的城墙上至今还留着累累弹痕。1987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在宛平县城城北建成。

(2)依据材料二,概括卢沟桥的历史研究价值。

材料三   历史悠久、多元共生、追求和谐、融古拓新、关注大局、突出中正、讲究对称、海纳百川、宽容厚德、强调创新、注重发展等文化特征是北京地域文化的精华。

——摘编自李建平等《北京精神与文化》


(3)依据材料三,选择其中一个北京文化特征,列举出符合该特征的北京文化代表(材料一、材料二内容除外)并加以说明。
2023-06-02更新 | 19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北京市西城区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综合题 | 适中(0.65) |
4 . 历史研究离不开严密的历史考证,历史考证则需要运用多重史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资料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分为文献资料、实物资料等。文献资料可以理解为古今一切社会史料的总称,包括传世文献、档案、碑刻以及考古发现的简牍、帛书、墓志等。实物资料是实际存在的有关历史的、真实存在的东西作为资料,主要是各种历史遗存和考古发现,如遗址和出土文物等。



       图1 刻有文字的甲骨

材料二“拓跋鲜卑旧墟石室”最早见于《魏书》,但石室的具体位置因没有明确记载和实证,中外学者众说纷纭,久无定论。1980年7月,考古人员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大兴安岭一个山洞发现了《魏书·乌洛侯传》中记载的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祝文刻辞,文字内容不仅与《魏书·礼志》中记载的北魏皇帝此次祭祖的祝文文字基本相同,且多出78字。由此得以确证嘎仙洞即传世文献记载中的北魏拓跋鲜卑部石室祖庙,由此证实了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就是拓跋鲜卑部的发祥地。



                  图2 嘎仙洞石室祝文拓本

材料三南京军事法庭《南京大屠杀案主犯之一谷寿夫判决书》(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中记载:“在谷寿夫部队驻南京之期间内,计于中华门外花神庙、宝塔桥、石观音、下关草鞋山等处,我被俘军民遭日军用机枪集体射杀并焚尸灭迹者,有单耀亭等19万余人。此外零星屠杀,其尸体经慈善机关收埋者15万余具。被害总数达30万人以上。尸横遍地,惨绝人寰。”



                       图3 南京大屠杀案主犯之一谷寿夫判决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一中图片反映的内容属于哪一类历史资料?请再补充一例与之相关的历史资料。
(2)指出材料二中用到的历史研究方法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嘎仙洞石室祝文的史料价值。
(3)有人质疑南京大屠杀中30万遇难人数,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材料三能直接回击“质疑30万遇难人数”吗?阐述理由。
2022-06-03更新 | 74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202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考前押题卷(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