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全面抗战的爆发及日军暴行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 道试题
1 . 中日是当今世界两个大国,近代日本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回顾两国关系的历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一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它的尽头。

——《人民日报:从甲午战争的废墟上崛起》

材料二 “……正是在向日本法西斯发出最后通牒20天后,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并无条件投降,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世界人民的胜利。”

                                      ——摘自李克强总理在参观波茨坦会议旧址时的讲话

材料三:专家认为:将“8年抗战”修改为“14年抗战”,充分肯定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抗日斗争自觉性;部分历史学家表示,针对日本右翼歪曲侵略历史的行为,此次修改抗战时间是一次反击,有助于增强青少年和全民族的危机意识,推动抗战历史研究的深入。

——《中华新闻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近代日本发动的哪一次大规模侵华战争?为什么说它是命运转折点?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中国抗日战争与反法西斯战争有什么关系?面对今天的许多全球性问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给与我们怎样的启示?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4年抗战”和“8年抗战”分别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并从材料三指出作出这一修改的意义何在?
2017-06-05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国际学校、树人学校2017届九年级第三次中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 . 根据下面的大事年表,解答下列问题。
大事年表
时间事件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国共合作实现
1927年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4~1936年红军长征
1935年遵义会议
1936年西安事变
1937年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平型关大捷
1938年台儿庄战役
1940年百团大战
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日本宣布投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党史专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在醒过来、站起来、富起来的基础上,昂首阔步踏入了强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请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的标志性事件。
(2)选择材料中相互关联的事件,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024-01-31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了武汉,蔓延到全国。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中国有一群不畏艰难敢于担当的“逆行者”。在党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取得了抗疫狙击战的胜利。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近日,有细心网友发现,位于陕西省略阳县城南边跨越嘉陵江的略钢铁路专用线在大桥的辅轨中有数根钢轨上铸有凸起的数字和字母:“M.C——1906—AT.COCKERLL——1908—AT”等字样。网友根据这些信息上网查询,这段钢轨竟是清代制造。经专家鉴定,这种钢轨确实是清末民初汉阳铁厂制造的,钢轨上的“1902”“19090”等数字是生产年代。这些百年前制造的钢轨每根长度约7.5米,外表呈深灰色,锈迹很少。……目前,该专线铁路仍在使用。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二   他(熊秉坤)率队直入武昌,进攻总督衙门……文武官吏均弃城逃走,武昌便为革命军所据……打倒了清政府,这是革命唯一的成绩。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在遭受严重挫折后,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这便是八七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处于生死存亡关头召开的一次紧急会议……它使中国共产党看到了新的出路,踏上新的征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

材料四   沿长江西进的日军主力,先后攻占了安庆、马当、湖口、九江。武汉门户大开,已无险可守。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军队节节抵抗,给了日军很大杀伤,并且赢得了很宝贵的时间。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汉阳铁厂”的建立与中国近代哪一事件有关?
(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除了“打倒了清政府”,还有哪些功绩?
(3)怎样理解材料三中“它使中国共产党看到了新的出路”?
(4)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这场会战的意义。
(5)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实践中,铸就了惊天动地、气贯长虹的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铁人精神、……再到今天的抗疫精神,这些伟大的精神既是历史的,也是时代的。请以“讲中国故事,铸民族精神”为主题,完成一篇小论文。要求①主题明确,观点合理;②有道德良知,弘扬正能量,符合主流价值观;③史实准确,史论结合,真情实感,条理清晰,合乎逻辑,语言流畅,尊重历史规律,富有历史特色和时代气息,字数不少于200字。
2020-06-23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年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4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材料一   以下是有关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部分史实

①传说黄帝和炎帝结成部落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②春秋时期,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③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④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

⑤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措施,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⑥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

⑦党项族首领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

⑧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这一地区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⑨明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⑩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1)选择材料一中相关史实,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示例:观点:中国古代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历史悠久。

选择的史实:①②

论述:华夏族是由传说中的炎黄部落结盟演变而来,春秋时期出现大规模民族交融,由此可见,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历史悠久。

材料二   1935年日本策划“华北自治运动”,企图分裂中国。193512月,傅斯年(著名历史学家)发表《中华民族是整个的》一文,其中说:“我们中华民族,说一种话,写一种字,据同一的文化,行同一的伦理,俨然是一个家族”。193912月,毛泽东发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明确指出:“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同时,强调在四亿五千万人口中,除了汉族占绝大多数外,还有藏、蒙、维吾尔、朝鲜等“共有数十种少数民族”。

——摘编自郑师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近代思想论争——从傅斯年、顾颉刚到费孝通、白寿彝》


(2)依据材料二分别概括傅斯年、毛泽东对“中华民族”认识的观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作用。

材料三

时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族政策摘编
1952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作了全面规定。
198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1999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定,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2015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在学前教育阶段基本普及两年双语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全面普及双语教育。
2017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将到2020年边境地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立为发展目标,部署实施边境地区就地就近脱贫专项行动。
(3)依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为促进少数民族发展采取的措施。说出我国的民族政策实施的意义。
2023-05-08更新 | 24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北京市房山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民族觉醒】

材料一:某学者曾论述:鸦片战争逐渐打破了中国人固守传统“夷夏之辨”和“天朝上国”的观念,开始提出“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想。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付诸近代“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实践是什么?该“实践”有什么作用?

材料二:辛亥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说:“我还记得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家乡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曾经痛哭不止。……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摘编自吴玉章:《辛亥革命》,人民出版社


(2)根据材料二概括令吴玉章刚感到“耻辱”的原因。蒙受“耻辱”后刺激国人开启哪次探索?

材料三:晏阳初所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直到现在,敌顽攻进来的巨炮和重弹,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才激发了我们的全面抗御、同仇敌忾的精神,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个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摘编自晏阳初《农民抗战的发动》《大公报》,1937年10月11日


(3)材料三所说的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具体指的是什么事件?如何理解“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这句话?
2023-06-26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6 . 近代史既是一部饱受列强侵略的抗争史,又是一部民族意识的觉醒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族意识萌发】

材料一   某学者曾论述:鸦片战争逐渐打破了中国人固守传统“夷夏之辨”和“天朝上国”的观念,开始提出“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想。


【民族意识觉醒】

材料二   辛亥革命老人吴玉章回忆说:“我还记得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家乡的时候,我和我的二哥曾经痛哭不止。……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它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摘编自吴玉章:《辛亥革命》,人民出版社


【民族意识升华】

材料三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说:“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也是这样。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的认识阶段,表现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第1


【民族意识高涨】

材料四   晏阳初所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直到现在,敌顽攻进来的巨炮和重弹,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才激发了我们的全面抗御、同仇敌忾的精神,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个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摘编自晏阳初《农民抗战的发动》《大公报》,19371011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付诸近代“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实践是什么?该“实践”在近代地位如何?
(2)根据材料二概括令吴玉章感到“耻辱”的原因。蒙受“耻辱”后刺激国人在政治领域开启哪些探索?
(3)从材料三概括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发生怎样的变化?
(4)材料四所说的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具体指的是什么事件?如何理解“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这句话?
7 . 中国和合文化足中华文明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一种兼职容兼顾,从整体看待事物的思维。其根本在于和谐、和平、合一、大同,彰显的是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智慧和精神价值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史实

简介

李冰治水

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方面的创举,是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利用自然规律办事的“天人合一”之作。

唐蕃和亲

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通过这次联姻,唐蕃交往日趋频繁,更加广泛,唐中宗时期、金城公主入藏,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

郑和下西洋

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国本有的“以和为贵”的思想品质,以相互尊重,相互保存,相互支持完成长久之和。

——选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

材料二

主题

简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求同存异”的方针

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并”的方针。

“一带一路”建设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

——整理自《文献中的百年党史》

材料三   马充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选自《习近平著作选读》

(1)将材料一的史实与下列观点相对应。(填写史实即可)
“和合”在“民族交融”中的体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合”在“对外交往”中的体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合”在“人与自然”中的体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仿照示例,任选一个主题对“和合”智慧的体现加以说明。(示例除外)

示例: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这一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而制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促进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实现了民族大团结。

(3)综上所述,说出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取得成功的启示。
2023-07-07更新 | 445次组卷 | 5卷引用:2023年贵州省贵阳市中考历史真题
8 . 当组织把意义、系统、共同思想、组织文化编织在一起,共同组成精神穹宇时,这个组织就拥有了灵魂,这样的组织将无坚不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应该说,在创立初期,国共两党在成员构成上的差异并没有那么大。比如,国共早期的创始人和领导人,背景都很相似,他们都来自传统士绅阶层,都心怀救亡图存的理想。但是,随着革命的推进,国民党渐渐违背了初心,大部分人成为现实利益的追逐者和既得利益的捍卫者,只关心个人或者小团体的眼前利益。而共产党则坚持初心,一直践行自己的信仰和理论。到最后,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演化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一个为了利益而战,一个为了信仰而战;一个依赖物质刺激,一个依靠精神激励。

——摘编自《得到听书》周大江《党史商鉴》

材料二:《党史商鉴》导读图


(注:“十六字诀”的游击作战方针,就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二元首长制:就是军事主官和政治主官共同负责的二元领导体制。政治主官最基本的职责之一,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来贯彻、监督组织执行党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保证共同思想在全党、全军共享。)

——摘编自《得到听书》周大江《党史商鉴》


请回答:
(1)结合所学,国共抗战时期游击战形成强烈反差的原因是?材料二中支部建在连上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其意义何在?
(2)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个论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价值观正确。)
2023-03-28更新 | 21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9 . 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三省,除各种抗日义勇军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依靠群众,直接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极其艰苦的斗争。中共满洲省委指示各地党组织,加强与抗日义勇军的联系,并组织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执行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党组织主动地争取团结各种抗日力量,收编和改造各种义勇军。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开始于哪一年。

材料二     日军侵占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华北。1933年,日军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的“华北五省自治”,妄图使华北脱离中国的版图。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


(2)严峻的形势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学生发动的爱国运动是什么?

材料三     1937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3)此宣言发表的标志意义是什么?

材料四     抗战胜利后,中国不仅收复了自甲午战争失败后割让给日本的台湾、澎湖列岛等所有的国土,而且在新成立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中成为安全理事会的五个常任理事之一。


(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抗战胜利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具体表现。
(5)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抗日战争,抗战精神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支撑。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请以“中国精神的价值与传承”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历史小论文。
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富有文采。
选择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1937年,学者姚绍华提出:“九一八事变后,自日本不顾国际之信誉,强占我国东北,远东的均势之局被打破,……以吾民族历史文化之悠久,如能奋发图强,这种恐怖自然不足惧。”下列选项能够为该观点提供佐证的史实是(     
A.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B.全民族团结一致抗战
C.英美等国军事上的支持D.世界反法西斯人士支持
2024-04-01更新 | 7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年湖南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历史试题(BEST联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