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机械能的相互转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如图1是冰壶比赛,为减小冰壶与冰面间的摩擦,运动员需在冰壶运动路线上的某些区域刷冰:

(1)为探究刷冰长度的影响因素,用图2装置寻找模拟刷冰区域的材料,将木块分别放在长棉布、木板、绸布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做______运动,在如表表格中记录测力计示数。若用木板模拟未刷冰区域,则应选______模拟刷冰区域;
实验次数123
与木块的摩擦面棉布木板绸布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N532
(2)小明用图3装置,将长为l的所选材料M平铺在木板上,让木块从斜面上滑下,经过M后停在木板上的固定位置P。木块运动到位置P,所需M的长度l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明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与木块由静止滑下时的高度h有关;
猜想2:与M左端到斜面底端的距离x有关;
验证猜想2时,小明改变x,将木块从不同高度由静止滑下,记录数据,得出结论。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______
改正操作后,发现每次只将M前后移动时,木块都会经过M停在P位置。由该现象判断猜想2是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3)如图3所示,测量出OP的距离为1.8m,l的长度为0.4m,x的长度为0.6m,那么木块刚从斜面下滑到O点时的动能为______J。若要使得木块运动到2.4m才停下来,则模拟刷冰的距离l'的长度应该是______m。
2 . 如图是“探究影响动能大小因素”的装置,其中,所用物块为木块。

(1)实验中通过________来判断小球动能的大小;木块在水平面上移动的过程中,摩擦力对木块________(填“做功”或“不做功”);
(2)由甲、乙两次实验可得结论:质量相同的物体,________越大,它的动能越大;
(3)由甲、丙两次实验得出“物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有关”的结论,他得出这一结论的方法是________的(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________
(4)小球沿斜面向下运动的过程中,________能转化为动能;若水平面光滑,则________到实验的目的(填“能”或“不能”);
(5)比较甲、乙两次实验,整个过程中A球减小的机械能________B球减小的机械能(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021-08-12更新 | 19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0-2021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3 . 小静和小雷观看台球比赛时发现:有时运动的白球去撞击一个静止的彩球后,白球会立即静止在碰撞时的位置,而被撞的彩球似乎接替了白球,沿白球原来的运动方向,以几乎相同的速度向前运动,如图甲所示。小静据此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将一个两端翘起、中间水平的轨道固定在水平桌面上,取两个小球A、B,将B球静置于轨道的水平部分,将小球A从斜面的某一高度h1处静止释放,撞击后,B球向前运动并冲上轨道右端斜面最大高度h2),探究动能与势能转化和转移时的规律。

(1)A球从斜面滑下的过程中,______能转化为动能;
(2)B球由静止变为运动是因为B球在碰撞中获得了______能,这也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______
(3)实验时发现撞击后,h2小于h1小静猜想这可能是小球运动过程中克服______做功造成的。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小静操作如下:
a控制A球从斜面上的______(选填“同一”或“不同”)高度自由滚下;
b改变小球运动导轨的粗糙程度,并记录B球在斜面上的最高高度h2
小静在多次实验后发现:导轨越光滑,h2越接近h1由此可推论得出:在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若没有摩擦阻力影响,物体的机械能将______(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
(4)小雷猜想白球与彩球碰撞后的运动情况可能与两球的质量有关。于是小雷找来天平测量了白球和彩球的质量,发现它们质量相同,因此他认为白球与彩球碰撞后的运动情况与两球的质量无关。你认为小雷的结论是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2021-06-27更新 | 369次组卷 | 6卷引用:2021年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中考第一次模拟物理试题
4 . 如图所示,小明用绳子拴住一个苹果并悬挂起来,把苹果拉近小明的鼻子静止,松手后,苹果将向前摆去,接着又反向摆回来,小明吓得大喊:“苹果打到我的鼻子呀!”,你认为小明的说法是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______
2021-03-01更新 | 14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物理试题
5 . 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研究做功与能量的转化关系。重物通过细绳与木块相连,细绳不伸长,AQ为水平面,AP段长为l,表面光滑,PQ段粗糙,实验开始时,本块的细绳拉直,质量为M的木块位于P点,质量为m的重物恰好置于地面,将木块从P向右拉至 A,放手后木块向左运动,最终停在B点,PB长为x。不计空气阻力、滑轮摩擦。

(1)木块在AB段运动过程中,重物的重力做功为(用字母表示) ________________ ;木块经过PB段内能 ___________ (选填“不变”、“增大”或“减小”);
(2)观察实验联系生活实际,小明提出猜想:重物和木块获得的总动能与重物重力做功多少有关。
(3)为了验证猜想,小明做了以下实验,重物m=100g,木块M=900g,改变木块从P点右移的距离l,测得一组数据,记录如下表2:

序号

1

2

3

4

5

6

PA的长l

0.1

0.15

0.2

0.35

0.45

0.5

木块在P点的速度平方(m/s)2

0.2

0.3

0.4

0.7

0.9

1.0

①已知物体动能的表达式为,分析重物和木块获得的总动能与重物的重力做功的多少,可知猜想是 _________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 获得的总动能与重物 __________ 的多少相等。在AP段滑行的过程中,该系统(重物和木块)的机械能 ______________ (选填“守恒”或“不守恒”);
②利用实验信息分析,当l=0.7m时,木块MP点获得的动能是 _______________ J。
2020-10-31更新 | 30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江科附中2020-2021学年九年级10月月考物理试题24
6 . 共享单车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方便。小华骑自行车下坡时想:物体从斜面下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与小车的质量有关。
猜想二:与斜面的高度有关。
猜想三:与斜面的长度有关。
【设计与进行实验】
回家后她找来了小车秒表、钩码、刻度尺和充当斜面的木板进行探究,如图所示。

(1)根据所学知识,断定猜想二是正确的。依据是______
(2)为了验证猜想一,小华设计的方案是在小车内放置不同数量的钩码,分别从斜面的顶端由静止释放。测出下滑的时间。小华测量的结果如下表。她怀疑第三次测量是错误的。于是重新量并进行了修正。经过对修正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可知猜想一是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实验次数1234
小车内故置钩的质量050100150
时间2.52.52.02.5

(3)为了验证猜想三,小华设计的方案是将小车分别从距斜面底端不同距离处由静止释放,测出下滑的时间。她通过测量发现下滑的时间不同。于是得出猜想三是正确的。
【交流与评估】
(1)验证猜想一中,你认为小华第三次量时间偏小的原因,除了秒表的使用和小车开始的位置不符合设计的要求外,还有一个在操作上存在的问题可能是______
(2)请对小华验证猜想三的探究方案作出评价。指出她的实验过程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
____________
(3)完成上述实验后。小华又作出“小车下滑的快慢还与斜面倾角有关”的猜想,你认为她______(选填“需要”或“不需要”)要对这一猜想进行探究。如需要,说出方案,如不需要,说出原因:______
2020-08-27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年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中考一模物理试题
7 . 如图所示是研究做功与能量转化关系的装置。重物通过细绳与木块相连,细绳不可伸长,AQ为水平面,AP段光滑,PQ段粗糙。实验开始时,质量为M的重物恰好置于地面。将质量为m的木块从P向右拉至APA长为L,放手后木块向左运动,最终停在B点,PB长为x,不计空气阻力、滑轮摩擦:

(1)木块在AB段运动过程中,重物的重力做的功为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观察实验,小明提出猜想:木块动能的变化与重物重力做功多少有关;
(3)为了验证猜想,小明做了以下实验。重物M=0.1kg,木块m=0.9kg,改变木块从P点右移的距离L,测得一组数据,记录如下:
序号123456
PA的长L/m0.10.150.20.350.430.5
木块在P点的速度平方0.20.30.40.70.91.0

①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乙中作出Lv2的图像。已知物体动能的表达式为mv2,分析木块动能的变化及重物的重力做功的大小,可知猜想是_________(正确/错误)的,由此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
②利用实验信息分析,当L=0.8m时,木块在P点获得的动能是_________J。
2020九年级·全国·专题练习
8 . 小华骑自行车下坡时,想到一个问题:“从斜面下滑物体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回家后她找来了小车、停表、刻度尺和充当斜面的木板进行探究,如图所示。首先对影响小车下滑快慢的因素做出以下猜想,猜想一:与小车的质量有关;猜想二:与斜面的高度有关;猜想三:与斜面的长度有关。

(1)根据所学知识,物体下滑时的动能是由重力势能转化而来的,而同一物体质量不变,高度越大势能越大,下滑速度________(选填越大或越小),断定猜想二是正确的。
(2)为了验证猜想一,小华设计的方案是在小车内放置不同数量的钩码,分别从高度相同的同一斜面的顶端由静止释放,用停表测出小车由顶端下滑到底端的时间.小华测量的结果如下表,她怀疑第三次测量错误,这时她想起释放时推了一下小车,对此她进行了反思:释放时推了一下小车,小车的动能________,下滑时间缩短.于是修正了这一错误并进行了重新测量,发现时间仍为2.5秒。表中四个数据的下滑路程和时间都相同,即速度相同,说明从斜面下滑物体的快慢跟质量________(选填有关或无关),猜想一是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实验次数1234
小车内放置钩码的质量m/g050100150
时间t/s2.52.52.02.5

(3)为了验证猜想三,小华设计的方案是将同一小车分别从高度相同、长度不同的不同斜面的顶端由静止释放,用停表测出下滑到底端的时间。她通过测量发现下滑的时间不同,于是得出速度不同、猜想三是正确的结论。请对小华这一探究作出评价,指出她“速度不同”判断错误的原因是路程________(选填“相同”或“不同”),不能只比较时间。正确的方法是计算出每次下滑的速度,才能下结论。
(4)小华又作出:“小车下滑的快慢还与斜面倾角有关”的猜想,你认为在斜面长度相同的条件下,她________(选填“需”或“不需”)要对这一猜想进行探究,原因是倾角是指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夹角大小代表斜面陡与平的程度,倾角越大高度____________
2020-05-27更新 | 732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备战2020届中考物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 题型08- 创新探究题
9 . 小明利用如图装置研究做功与能量的转化关系。重物通过细绳与木块相连,细绳不可伸长,为水平面,段长为L,表面光滑;段粗糙,实验开始时,木块的细绳拉直,质量为M的木块位于P点,质量为的重物恰好置于地面,将木块从P向右拉至,放手后木块向左运动,最终停在点,长为。不计空气阻力、滑轮摩擦。

(1)木块在段运动过程中,重物的重力做功为(用字母表示)___________;木块经过段内能______________(选填“不变”、“增大”或“减小”);
(2)观察实验并联系生活实际,小明提出猜想:重物和木块获得的总动能与重物重力做功多少有关。他提出猜想的生活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3)为了验证猜想,小明做了以下实验,重物,木块,改变木块从点右移的距离,测得一组数据,记录如下:(
序号123456
的长0.10.150.20.350.450.5
木块在点的速度平方0.20.30.40.70.91.0

①已知物体动能的表达式为,分析重物和木块获得的总动能与重物的重力做功的多少,可知猜想是______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在段滑行的过程中,该系统(重物和木块)的机械能____________(选填“守恒”或“不守恒”);
②利用实验信息分析,当时,木块M在点获得的动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J;
(4)如果上述结论具有普遍性,则一个物体从高为的光滑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不计空气阻力,物体滑到斜面底端时的速度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2020-03-29更新 | 12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年江苏省如皋市中考一模物理试题
11-12九年级下·江苏无锡·阶段练习
实验题 | 适中(0.64) |
10 . 小明骑自行车上学途中,要经过一段上坡路。他思考:物体冲上斜坡的最大距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⑴他发现车子的初始速度越大,冲上斜坡的最大距离就越长。这是因为车子的初始速度越大,它的初始动能也越大,上坡过程中增加的______就越大;
⑵他进而又提出两个猜想:
猜想一:物体冲上斜坡的最大距离可能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
猜想二:物体冲上斜坡的最大距离可能与斜坡的倾角大小有关。
为了验证猜想一,他将与水平面平滑连接的长木板以一定的倾角θ固定,如图甲所示。实验时为了让不同质量的小木块以相同的初始速度滑上长木板,请你在甲图中的虚线框内为小明设计一实验装置,______并说明使用该装置进行实验时的操作要点:______
小明发现当不同质量的木块以相同初始速度滑上长木板时,向上滑行的最大距离均相同。这说明猜想一是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在验证猜想二的实验中,小明让一木块以相同的初始速度分别滑上不同倾角的长木板,测得的数据记录如下表:
次数12345
木板倾角θ10°30°53°75°85°
向上滑行的
最大距离s/m
0.500.400.360.390.43
根据表中数据,请在图乙中描点作出s-θ图像。______由图像可知木块向上滑行的最大距离s与倾角θ的关系是______
2019-01-30更新 | 724次组卷 | 2卷引用:2012届江苏省无锡市省锡中九年级3月反馈练习物理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