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近几年的黄金周,似乎都是往年“黄金粥”的重现。网上流行的一句话道出了人们的些许无奈*“一行白鹭上青天,我被堵在最中间。”然而不好受的不只是民众,还有景区。乱扔垃圾、乱刻乱画等不文明现象让“黄金周”蒙上了“乱”的阴影。

如果有同学想在2020年黄金周外出游玩,你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2024-03-31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奋飞学校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新生入学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
2 . 材料一

①我国沙漠、戈壁、荒漠面积广阔,呈一条弧形带分布于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数据显示,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7%。

②光照强、风力大、降水少等是沙漠、戈壁、荒漠的主要成因,因此“沙戈荒”地区也是我国风能、太阳能资源富集地区。

③未来,“沙戈荒”地区将形成“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的新型能源基地,将中东部地区的用电需求和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有效结合,以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选自“全国能源信息平台”2023年3月28日,有删改)


材料二

能不能把防沙治沙和光伏产业结合起来?科研工作者改进光伏面板,将其大片布置在荒漠化土地上,像遮阳伞一样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又在板下种植优质牧草和灌木,在板间养殖牲畜,形成凝聚科技力量的综合防沙治沙新模式。这一模式摸准了防沙治沙的“脉”,开出了科技的“方”,把发展光伏产业和沙漠治理、节水农业相结合。地上发电、地面种植和板间养殖形成组合拳,既解决了能源问题,又解决了治沙问题,还实现了农民增收,推动了特色农业和文旅产业发展。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7月21日,有删改)


材料三

①据测算,如果我国荒漠化面积的1%用于新能源发电,其装机容量将超过目前我国发电总装机容量。此外,在“光伏+治沙”技术的帮助下,每亩沙漠每年产值可达1.06万元,产业潜力巨大。可见在“沙戈荒”场景下,提高发电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②戈壁、荒漠、草原地区建设的光伏电站通常选址偏远,且易出现风沙天气,降水量也较小,设备上的沙尘堆积严重,无法经常进行彻底清洗。沙漠地区的组件非常容易被沙尘遮挡,从而降低了光伏电站的发电量与发电效率。

③光伏组件的电压和电流输出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沙漠中日照时间长、温度高,对光伏设备会产生一定影响,从而降低组件的实际发电效率。

④根据沙漠光伏发电电站的现有设计和施工经验,经相关分析计算,电缆直流部分的功率损耗约占系统功率损耗的3%,对沙漠光伏电站的发电效率产生严重影响。

(选自《“沙戈荒”治理新路径,光伏将“不毛之地”变“蓝海”》,有删改)


材料四

①为了提升外送能力,2023年6月11日,我国首个“沙戈荒”大基地外送特高压直流工程——宁夏一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到2025年底这条输电线路建成投运时,每年将汇集超360亿度电,瞬间输送到1600公里外的湖南省,其中超过一半是新能源电量。而这些“绿电”,主要来自腾格里沙漠里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

②这一工程将推动宁夏电网外送能力从1400万千瓦提升到22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量突破5000万千瓦,大幅带动宁夏新能源就地消纳和新能源大范围优化配置,从根本上解决宁夏中南部地区新能源并网消纳难题。

(选自《全国首批首个“沙戈荒”新能源基地是如何建起来的?》,有删改)

1.下列诗句中,没有写到“沙戈荒”特点的一项是(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B.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C.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D.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2.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阅读材料三,简要概括“沙戈荒”场景下,影响光伏发电效率的三个因素。
4.如何才能让“沙戈荒”新能源在未来发展得更好?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的内容简要分析。
2023-12-17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3 . 阅读锦囊:游记是记述游览见闻,描摹山水风光,抒发作者情思的文章。阅读时可以通过所至所见所感等要素体悟作者情思。

贺兰山凝眸

乔洪涛

①一座山,横亘在偌大的西北戈壁,用宽厚坚实的臂膀,为一座银光闪闪的平原之城阻隔风沙,成为族群繁衍生息的地理依赖,成为远古文明传承的活化石,甚至是西北精神的某种象征——这就是贺兰山。

②我还没有见过这样峭拔嶙峋又沉默厚重的山,它带给我巨大的震撼,让我看到了与东部山脉、南部山脉不一样的山貌。

③这是一座坚硬之山。南北绵延二百多公里的长度,东西四十多公里的厚度,最高处海拔近三千米的高度,在这茫茫戈壁,怎么不成为一处坚硬的风景?从云端俯瞰,横亘的山脉,像雄狮、像卧龙,裸露的岩石,深沉的颜色,看不到植被,看不到生命的痕迹,有粗粝不毛之感。直到走近了,仰首瞻看,才发现山石之间,峭拔的巨石罅隙,有更为倔强的植物,在岩峰中成为更为坚硬的风景。荆棘、沙柳、低矮的蕨类……在干燥的沙砾中,它们是如何扎根的?它们是如何在烈日下生长的?它们是如何不被风沙吹折而顽强存活的?

批注:第③段写作者俯瞰贺兰山,看不到生命的痕迹。走近时,却被巨石罅隙间倔强的植物所震惊,发出了它们如何扎根、生长、存活的思考和感叹。

④车在一条山路上蜿蜒而上,除此之外,没有看到任何可以攀登的道路。忽然,几只褐色的山羊,从陡峭的山岩上腾掷而下,字形的路线,闪电般的速度,像鹰隼,像精灵,蹄子踩踏过处,溅起迸泄的沙砾,啊,是岩羊!我还以为这是一座沉寂之山,死亡之山,但一队岩羊瞬间改变了我的看法,这矫健的山中尤物,如履平地的奔跑姿势,让自以为擅长奔跑的人类相形见绌。我们停下车,它们在车边停下,抬头看我们,眼神坚毅淡定,毫无惧色。与一只岩羊对视,它圆圆的眼球中,我可以看到孱弱的我,以及我背后巍峨的贺兰山脉。这是贺兰山这首诗歌中灵动的符号,是粗粝山石哺育的山之子。它们多么神秘,多么神奇。

批注:第④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抵达山门,我们下车,顺着一条蜿蜒的山谷,深入腹地,去探寻贺兰山岩画。贺兰山脉是一个山群,每一座山之间,相连而又彼此独立。沿着一条有柳树绿迹的小路,向里面走去。一条小沟渠里清澈的山泉奔腾而下。两侧峭壁罗列,奇形怪状的山石,悬在头顶,摇摇欲坠;黑褐色的巨石,仿佛排兵布阵的怒目金刚。抬头所见的天空,越来越逼仄,越来越促狭,我这是自投罗网,成为山石困兽了。幸亏脚下有一脉水,捎带着两岸的绿树青草,向远处,更深处蜿蜒而去,让我心悸稍安。

⑥接着顺着山路深入,峭壁上出现了令人惊叹的岩画——粗粝的笔画,看似单调的线条,形成一只羊、一只鹰,一个劳动的场景,一个铭记的事件……试想,几万年前,一群直立行走的灵长类动物,捕猎、生火、繁衍……不仅如此他们用手中的坚硬的石头,在另一块坚硬的石头上,刻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刻下委屈、勇敢和琥珀般风化的眼泪。用手触摸着这些隐隐约约的线条,我仿佛感受到了刻石的力度和那一只手的温度。圆圆的太阳,四射的光芒,峭壁之上,那些历经岁月淘洗而不磨灭的线条,放射着灼热的光,照耀着循迹而来的后人的眼睛,我的眼里涌出了泪水。这是什么样的血脉相通?是什么样的精神传承?

批注:第⑥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起风了,凝眸贺兰山,心旗烈烈。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塞北绿洲因一座山而成;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鼙鼓声声,古战场雄风犹在;贺兰之山五百里,极目长空高插天,山势险峻,又温柔可亲……贺兰山,贺兰山,这草原上奔驰的骏马,这平川耸立的雕塑,既沉稳坚硬,又灵动高拔,凝结成一种高古的西北精神。

(选自《经典美文》2023年第3期)

【感知文本】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图。

   


【聚焦所见】
2.阅读下列句子,完成括号里的任务。
(1)从云端俯瞰,横亘的山脉,像雄狮、像卧龙,裸露的岩石,深沉的颜色,看不到植被,看不到生命的痕迹,有粗粝不毛之感。(请从修辞、词语、句式等角度任选其一,体会句子的表达效果。)
(2)这是贺兰山这首诗歌中灵动的符号,是粗粝山石哺育的山之子。(请从重音、语调等角度任选其一,设计朗读,并阐明理由。)
【体悟情思】
3.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对贺兰山的感受也不断深入。请仿照第③段的批注,给第④段或第⑥段做批注。
批注:第________段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领悟精神】
4.作者由贺兰山的景物引发对“西北精神”的思考,请联系全文谈谈“西北精神”的内涵。
2023-06-19更新 | 1028次组卷 | 8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4 . 父亲和树

陈宝全

①现在,这些苹果树老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觉得没脸活了。它们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

②只有父亲理解这些老了的苹果树的心思,他提着斧头进了果园。

③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

④父亲在动手之前,用手量了这棵苹果树的树干,四作多一点。父亲知道,它的身体里藏着30个年轮。也就是说,上世纪80年代末,它还是一株小树苗,嫩叶在阳光下尽情地舒展,细小的枝条对未来充满好奇和期待。现在,父亲拖着瘦弱的身子,要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介入一棵他亲自栽植的苹果树的命运。

⑤斧头落下去,父亲听到了树皮破裂的声音——虽然这种声音比斧子撞击树干的声音要小很多,却还是被父亲敏感地捕提到了。父亲落泪了。

⑥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

⑦上世纪80年代,父亲和大多数李家山的村民一样,刚刚吃饱肚子,从没有去设想未来。作为木匠的父亲,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修房子上。在他栽下第一批苹果树苗的时候,大片的小麦仍然享有辽阔的土地,是地里的主角。为了保住小麦,人们曾与草作战,把它们统统赶出麦田。在田里,草都不让长,怎么会容忍树长进去?

⑧父亲是在乡村干部的劝说下,才栽下了第一片果树。

⑨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不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不是为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像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从而让人感到快乐,父亲是为了看着它们被兔子和羊啃了,被风吹死,被小麦挤赶出去。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

⑩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一副要长大成材的样子,父亲妥协了。为此,父亲的果树也在年轮里写下了新的愿景:为人们奉献甘甜的果肉。

⑪到第八个年头,父亲果园里的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按照时序,他在果园里浇水、施肥、疏花、疏果、套袋、摘袋,然后出售苹果,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也突飞猛进地好了起来。

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这个年近80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这棵苹果树勉强支撑着身体,父亲用力推了一下,苹果树开始吱嘎作响,慢慢倒下。没有大树倒下的那种轰然响动,它只是轻轻地躺在了自己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

⑬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抽了一根烟,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他将用近一个月的时间,砍倒果园里所有的老树,再把它们劈成木柴。这些带着浓郁芳香的木柴,将陪伴他度过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

⑭父亲不再主持果园里的事,只是在天气好的时候,到果园里转转。砍掉了老树的土地,平整而安详,像是卸下了所有的负担,在休憩,在安睡。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于标题《父亲和树》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父亲”和“树”是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文章围绕二者之间的故事展开叙述。
B.“和”字暗示了父亲和苹果树的密切关系。
C.文章以“苹果树”和“父亲的情感变化”两条线索贯穿全文。
D.点明文章主旨,揭示父亲砍掉苹果树、破坏生态的痛苦和悔恨。
2.请用词语概括父亲对苹果树的感情变化。
抗拒——(     )——(     )——难过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
4.结合本文谈谈你在父亲身上发现了哪些美好品质。
5.文章结尾处写到:“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对此,你有哪些感悟?
2023-06-19更新 | 703次组卷 | 10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王元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

母亲用秤

潘军

①家里有杆老秤,是母亲用来称东西的专用品。这杆秤不知使用过多少年,也不知存放了多少年,在一个角落里静静地躺着,要不是搬家,还真想不起它。

②母亲没念过书,可玩秤比有文化的父亲还精明。父亲开玩笑说,母亲天生就是耍秤杆子的料,比他耍笔杆子强。

③早年间家里穷,父亲说有秤也没用;但母亲说,家里有个秤还是比较方便。一番争吵过后,还是母亲坚持己见——这秤,我买定了!

④母亲更闲不住了,晌午间每每跑去山里刨药,刨了许多许多天,总算凑齐了买秤的钱。秤买回来了,但母亲并不识秤,那上面没有数字,只有点点金星,母亲跟村里认秤的人学,让人教她,教了很久总算学会了用秤。

⑤【甲】很长时间里,秤是家里唯一的度量单位,每天做饭,母亲总会用秤称一称,几口人吃饭,下多少米面,她都要心中有数,既够吃,也不浪费。就连亲戚之间走动,母亲对来往的东西也都称一称,她说不占人家便宜,咋来咋走,宁肯做那吃亏的一方。

⑥【乙】用秤称完,母亲还要用她独特的方法记上账,那账单我完全看不懂,都是点点,像秤杆上面的准星,有大有小。母亲告诉我,那些点点,大的是斤,小的是两,准确率不差分毫。若是母亲借东西,还账时定是秤杆子仰头,有时秤砣都站不住,母亲风趣地说,这叫抬头见喜

⑦【丙】后来,山乡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从原本的寂静到后来的喧嚣。母亲的心也有几分不安分了——她是村里最早耍秤杆子的人,知道秤上的学问。

⑧【丁】母亲在路边摆了个小摊,自家地里种植的,山野采摘的,都成了母亲小摊上的货品。母亲不喜欢叫卖,可东西比谁卖得都快,特别是那些回头客,总会争着抢着再度购买。母亲卖东西总是先掂一掂,然后再称,完事再抓一把添上,保多不少。有时候,不等母亲做这道附加工序,顾客自己就上手了,母亲也只是笑笑,像是默许了

⑨有一次,一位城里来的女游客在母亲的小摊位前,望着一篮子山桃发呆,想买又想走的样子,母亲见状,就和她闲聊起来。那人说,她母亲曾在这里插过队,就喜欢吃这里的山桃,如今母亲患病卧床,还想着吃这山桃呢,自己很想买一些带回去,可钱包不知啥时丢失了……母亲默默地将山桃装好一大袋,外加10元钱,一同递给了那位女士,那人连摆手,母亲轻声言说:出门在外,谁都可能遇到难处,帮一把,不算事。

⑩母亲用她那杆秤做了十几年买卖,和邻里、游客都处得很好,可我家的日子却没有发生多大的改观,反倒是家里的土产特产再没有了积压和库存,每年都早早被打发得干干净。我们笑说母亲瞎忙乎,母亲很认真地说:挣多少是多?够上碗边儿就行了。

母亲最大的业绩就是磨光了那杆老秤上面的星星点点;我一直奇怪没有星星点点之后母亲咋称斤论两呢?

有一天,我终于忍不住问了母亲,母亲笑笑透露了谜底——其实,我压根儿就不识秤,手里拿杆秤,不过是让人对我信任;做人厚道,人心是秤,不用称。

母亲是在教我做人的道理啊!

(选自《北京晚报》2022年9月6日,有删改)


(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母亲用秤最多的地方,是邻里之间一些米面的借用与归还。
A.【甲】处B.【乙】处
C.【丙】处D.【丁】处
(2)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母亲也只是笑笑,像是默许了。
(3)文章结尾才说母亲“压根儿就不识秤”,前面有哪些伏笔和铺垫?
(4)文章结尾说“母亲是在教我做人的道理啊”,说说母亲用秤中所包含的做人道理。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红船女子

佟继萍

①1921年7月,上海的天气闷热,海风裹挟下,浓重的云团翻卷集聚着,像是在酝酿一场暴风雨。

②法租界的望志路上,一幢石库门建筑的二楼,一些人正在慷慨激昂地谈论着。楼下过廊里的长凳上,坐着个神色凝重的青年女子,她不时地朝着门口左右张望。她叫王会悟,受丈夫李达委托,为屋里开会的十五个神秘人物站岗放哨。这个秘密会议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③30日晚,进行第六场会议时,王会悟看到一个身穿灰色长衫的陌生人,从厢房虚掩着的后门闯入径直往楼上走,便立即叫住他,问他是谁。这人支吾了一句,说声对不起,神色慌张地下楼走了。这个突然出现的人,让王会悟感觉非常蹊跷,她立刻去楼上通报消息。正在发言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建议会议立即停止,代表们纷纷撤离。

④十多分钟后,两辆巡捕房警车停在楼下,全副武装的巡捕冲下车,包围了整栋房子,开始大搜查。一阵混乱后,没找到任何证据,只好悻悻地撤退了。

⑤那个穿灰色长衫的人,是法租界巡捕房密探,正是因为王会悟的警惕,代表们才得以及时疏散。事后,马林称赞王会悟说:“这个女孩子很机警,要好好培养。”

⑥晚上,一起撤离的部分代表,在李达寓所商议复会事宜。上海是不能开会了,到哪儿去继续开会呢?代表们意见不一。王会悟说:“我有个建议,我老家嘉兴的南湖,游人少,好隐蔽,咱们到南湖去租一艘画舫,在船上开会,大家看如何?”

⑦“我觉得王先生提的这个建议非常好!”来自武汉的董必武首先表示赞同,其他代表听了也纷纷说是个好主意。

⑧江南水乡乌镇长大的王会悟,其父是晚清秀才,开一家私塾。在嘉兴读书期间,王会悟接触到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来到新思想荟萃的上海,结识了李达,两人便在陈独秀家里举行了婚礼。

⑨会议地点一确定,王会悟与李达周密策划,决定各带领一部分代表分两个车次出发。

⑩第二天一早,王会悟乘早班火车赶到嘉兴,安排代表们去鸳湖旅社歇息,在同车到达的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陈潭秋陪同下,到南湖烟雨楼实地观察,确定画舫的停靠位置。

⑪王会悟让旅社账房先生帮忙租了画舫,在离开旅社前往南湖时,向旅社借了麻将带上。

⑫身着素色衣裙的王会悟在前边引路,边走边介绍南湖的环境,十几位西装革履的外地“游客”,悠闲地随在其后,步入船舱。

⑬一艘古朴典雅的红船,在荷花摇曳的嘉兴南湖上荡漾着。船头,江南女子王会悟一边警觉地环视周围,一边指点船主,把船撑到烟雨楼东南方向僻静的水域用篙插住,代表们坐在中舱的八仙桌前开始开会。此时,俏丽窈窕的王会悟如一水乡歌女、哼唱起嘉兴小调,遇到有船经过时,她手指敲着舱门打节拍提醒代表们注意。船舱里听到暗号,就压低声音讨论,船过去了就群情振奋。带来的那副麻将牌码放在桌子中心,掩人耳目。

⑭会议气氛正热烈时,湖面上突然驶来一条大船,王会悟立即提高嗓音,手拍舱门的节奏也加快了。代表们当即停止讨论,有的打起了麻将,有的端起茶杯到船头去赏风景。

⑮王会悟婉转地向船主询问,得知是富人家游船在湖上兜风,代表们又聚在一起,会议继续进行。

⑯午后,雨打湖面,游人渐渐散去,南湖少有的清静。代表们字斟句酌地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异口同声地喊出“中国共产党万岁”。雨停了,一抹红彤彤的霞光穿过云层涂在红船上,依在船头上的王会悟,在波光粼粼水面的映衬下,仙女般伫立着。

⑰……

⑱傍晚,王会悟送别代表们离开红船时,已是暮霭沉沉、渔火点点了。

⑲而今,乌镇西栅王会悟纪念馆里,王会悟与红船群雕伫立堂前,仿佛在向后人们讲述着红船的故事。

(选自(2021中国年度小小说》,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会议代表董必武的话都体现了对王会悟工作的认可。
B.小说的插叙部分简要交代了王会悟的家庭出身、读书经历和生活经历等。
C.“麻将”在小说中多次出现,是故事的重要细节,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D.小说既充分尊重历史真实,又运用了丰富的文学表现手法,特点突出。
2.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加以梳理,在表格中填入相应内容。

地点

起因

经过

结果

上海—幢石库门建筑里

王会悟及时通报

代表们立即撤离

代表复会地点意见不一

代表们纷纷赞同

王会悟示警,了解情况后解除警报

会议继续进行

3.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具有象征意义,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4.请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代表们字斟句酌地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异口同声地喊出“中国共产党万岁”
5.缅怀历史,致敬先辈。王会悟的哪些优秀品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请结合小说内容写出两点并简述理由。
2022-06-17更新 | 2823次组卷 | 20卷引用:2022年安徽省中考语文真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我的小学

薛晋文

①印象中,我没有上过真正的幼儿园,上世纪70年代末的晋西北吕梁山村里也没有幼儿园可上,升入一年级前需要在小学的识字班打基础,大概就是今天的学前班。在识字班同样能学到不少东西,许多有趣的启蒙知识令人难忘,一些基本的拼音字母常常被老师编成顺口溜,现在我还能随口背诵两句,比如,“ɑ像个小姑娘,辫子朝后扬”“jqx三兄弟,见了ü眼就挖去”。为了让学生快速记住阿拉伯数字,老师领着我们摇头晃脑地反复朗读“木棍1,鸭子2,耳朵3”,充满童真童趣。

②我的小学曾是一座小庙,屋檐下是麻雀和其他一些小鸟的家。上课时它们经常扑腾起来,进进出出自由自在地玩耍,按捺不住的同学会跳起来去抓麻雀,教室里顿时乱作一团,有时动静太大,墙壁上的尘土都震落下来,于是将书本抖一抖,呼吸着泥土味和书香味混杂的空气继续上课。

③那时,教室里没有像模像样的桌椅板凳,村口的老树砍倒后,木匠们用大锯锯开,取中间最平整的板材,老师搬来红砖垒成小砖垛,将板材横在上面,于是大通铺式的课桌就安装好了。桌子有了,但是小板凳没有,需要自己从家里带。下课时,顽皮的同学将小板凳翻过来当马骑,一路横冲直撞,好不热闹。为了防止小板凳丢失,常常是早晨带来,晚上带走,有的家长不放心,怕半路丢了,索性拿绳子将小板凳拴在孩子腰间,走起路来就像拨浪鼓一样左右晃荡,成为蜿蜒山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④冬天里,同学们要轮流值日看好用来取暖的碳炉子,有时候隔夜起来炉火灭了,要自带玉米芯和柴禾再次点上。遇到柴禾难着的时候,老师和我们轮流用嘴冲着炉口猛吹,浓烈刺鼻的烟扑面而来,眼泪和清鼻涕会扑簌簌地流下来。烟火的气息在教室上空缭绕着,弥漫着,许久才随风散去。【甲】

⑤那时候家里实在是穷,买不起书包,娘就用粗布和针线自己缝一个,不大不小挎在身上正合适。每当有了新书包,就想四处炫耀一番,神气十足地走在乡间小路上,觉得自己是个文化人。

⑥六一儿童节到来时是最快乐的,鲜艳的红领巾早早地戴在了胸前,乡村小学热闹得就像过年一样,老师借来了秧歌队的锣鼓,一边教我们,一边给村民表演,滚铁环、踢毽子、猜谜语、丢手绢等趣味活动能让我们开心好几天。当然,少不了简单而隆重的表彰会。作为“三好”学生得到的铅笔、橡皮和文具盒,我一直舍不得用。崭新的奖状领回来总要高兴好几天,就像过年贴画一样,要贴在窑洞里最醒目的位置。

⑦村里小学有一片自留地,老师常带着我们下地劳动。【乙】春天,我们一起将地里的玉米或高粱茬子整理干净,将农家肥均匀撒开,学着大人的样子将种子埋入土中,似乎满眼都是收获的景象。夏天,校门口的庄稼长势喜人,走过路过总要回头看几眼,就像惦记自己的亲人一样,人和土地的感情就这样在我们心里扎了根。秋天,和老师们一起掰玉米、刨土豆。点燃一堆柴火烤土豆,新鲜的土豆冒着热气,带着泥土的芬芳,让人百吃不腻。

⑧小学快毕业时,村里在东川河两岸建了一座石拱桥,语文老师给我们布置了命题作文。老师夸我作文写得不错,拿着作文本给大家又是读又是看,激动得像个孩子。【丙】当时我理解不了老师的心情,斗转星移,没想到长到后我就成了她。参加工作走上讲台,看到学生的进步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激动,慢慢明白了老师对学生的那份深情。现在我勉强能写点东西,和老师当年的鼓励和付出分不开。

⑨【丁】再后来,语文老师突然说要走,临别前,她把我们一个一个地抱在怀里舍不得离开,眼里噙着泪水说不出话来,那一天我们都哭了,闻讯赶来的爹娘们也哭了。听说老师嫁到了邻近的县里,之后就断了联系,再也没有见到她。

⑩四十多年过去了,我从未忘记那所小学,从未忘记那些老师。

(《光明日报》2022年04月22日,有改动)

1.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是(     
在老师眼里,学生的进步比自家粮食丰收了还要高兴。
A.【甲】B.【乙】C.【丙】D.【丁】
2.文意围绕“师生之间”回忆了哪些事?
3.请根据提示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有的家长不放心,怕半路丢了,索性拿绳子将小板凳拴在孩子腰间,走起路来就像拨浪鼓一样左右晃荡,成为蜿蜒山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秋天,和老师们一起掰玉米、刨土豆。点燃一堆柴火烤土豆,新鲜的土豆冒着热气,带着泥土的芬芳,让人百吃不腻。(从描写方法的角度)
4.文中语文老师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请结合文章⑧~⑩段分析。
5.某日报设有“工匠精神”“青春风采”“金色童年”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
2022-06-02更新 | 29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年安徽省合肥市中考模拟最后一卷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父爱从不张扬

曾祥伍

①15岁那年,我正读初三,父亲在一次矿难中走了,整个家立即像天塌了下来一样,母亲哭得死去活来。

②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后,母亲带着一个男人来到家里。第一次见面,母亲让我叫他做“爸”,我把脸扭向一边,母亲给了我一巴掌。他赶紧拉住母亲,说:“孩子不懂事,别为难他。”

③我赌气跑出家门,一个人在村旁的田野里游荡。乡间的风吹模糊了我的眼,村头的水车吱吱地转着,搅碎了原本的宁静。天渐渐黑了下来,我有些害怕了。想回家吧,少年的执拗让我丢不起这个面子。正在胡思乱想时,一个身影出现在我面前。仔细一看,正是那个我不愿意叫作“爸”的人。他轻轻地说了句“回家吧”。我的眼泪不争气地流下来了,好在天黑他看不见。

④过了段时间,学校举办运动会,要求统一穿运动服。我知道家里的困难,但我还是犹犹豫豫地跟母亲说了。当我看到母亲为难的眼神时,立即就后悔了。“没有就没有吧,没关系的。”我忙安慰母亲。这时,我看到他在一边不说话,闷着头在抽烟,俨然一个局外人。

⑤可是,当我又一个周末回到家时,一套“双星”牌运动服出现在眼前,我喜不自禁地试穿起来。晚上母亲告诉我说,那是他砍了10担柴挑进城去卖换回来的钱。我心里一动,从村里进城有近30里路程,每次要从山上砍了柴又挑着步行进城去卖,该是怎样的艰辛!

⑥一个周末,我禁不住嘴馋,偷摘别人家梨时被主人撞个正着。主人的外号叫王二麻子,一脸的横肉。他说:“今天我不打你也不骂你,你只要给我跪下,叫一声‘爷爷’,就放你走。”我心里十分不情愿,但迫于王二麻子的凶恶,战战兢兢地跪了下去。正在这时,他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我的面前,一把将我拽起来,对着王二麻子大吼道:“欺负小孩子,算什么本事!”王二麻子平时虽然很凶恶,但不知怎的,此时却被他的气势压住,一时间显得不知所措。

⑦回到家里,他的气还没消,又教训我道:“别人让你下跪你就跪?没出息!”看着他气得变了形的脸,我内心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我仿佛一下子长大了许多,像是第一次认识这个老实巴交、胆小懦弱、我不愿叫“爸”的人。

⑧距高考的时间越来越近,我拼命地学习。或许是因为紧张加上营养不足,一天我突然昏倒在教室里。当我苏醒过来时,第一眼看到的便是坐在床边的他。见我醒了,他长舒了一口气。抚摸着我的头,轻声地问:“好些了吗”?那声音好似一股清泉,缓缓地淌过我的心田。

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泪水夺眶而出,情不自禁地叫了一声“爸”。我原以为第一次叫他肯定很拗口,没想到却十分自然。他也愣了一下,忙乱中应了一声。接着,他的眼泪也流了下来

⑩此后,我一路顺风顺水,上大学,工作,结婚,生子,在城里安了家。一切都安顿下来后,我想把他和母亲接到城里来住,他总是不同意,说乡下挺好,自在,我有这番心意,他知足了。其实,我知道是因为我们刚买了房,欠着一大笔债呢!

父爱就像冰箱里的灯,如果不打开门,你永远不知道它是随时为你亮着的。

1.文中写了四件让“我”心有所动的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中的三件事。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父亲砍柴挣钱,为“我”买运动服。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按时间顺序叙述了“我”与父亲之间发生的诸多生活小事,展现“我”对父亲情感态度由抵触到接纳的全过程。
B.第③段中“少年的执拗让“我”丢不起这个面子”,这里的“执拗”可理解为“任性”。
C.文中第⑥段说“王二麻子平时虽然很凶恶,但不知怎的,此时却被他的气势压住”,突出父亲也有性情暴躁的一面,使文中父亲性格特点更加鲜明。
D.父亲不肯搬到城里来住其实不是因为乡下生活“挺好,自在”,主要是他体谅“我”,不想增加“我”的负担。
3.文章第③段画线句景物描写的作用。
4.文章的最后一段很精彩,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5.第⑨段画线句和链接中都写到了“流泪”,分别品味其原因及蕴含的感情。

【链接材料】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朱自清《背影》)

第⑨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链接材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