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421 道试题
1 . 作文。

假期,我们有更多时间和家人一起吃饭,在餐桌前,大家都谈论什么?

请以“餐桌前的谈话”为题,自定立意,写一篇作文。
提示:①参与谈话的有谁?谈话的内容是什么?是一次内容宽泛的聊天,还是一次有针对性的谈话?结合自己的生活,确定写作内容。②内容确定了,就要考虑你想表现什么,也就是立意要明确。③思路要清晰,写人要抓住特点。④不少于500字;不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2024-05-23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幽幽七里香

丁立梅

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三层小楼,粉墙黛瓦,阅览室设在二层。靠楼梯的一面墙上,满满当当的,摆的全是书。朝南的窗户外面,植着七里香。人坐在室内看书,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

这是当年我念大学时学校的阅览室。对于像我那样痴迷读书而又无钱买书的穷学生来说,这间免费开放的阅览室,无疑是上帝赐予的一座宝藏。在那里,我如饥似渴,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书籍。

其实那时,我心卑微。我来自贫困的乡下,无家室可炫耀,又不貌美,穿衣简朴,囊中时常羞涩。在一群光华灼灼的城里同学跟前,我觉得自己真是既渺小又丑陋。

是读书使我的内心慢慢地变得丰盈。那真是一段妙不可言的光阴。每日黄昏,一下课,我匆匆跑回宿舍,胡乱塞点食物当晚饭,就直奔阅览室。看管阅览室的管理员,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个高,肤黑,表情严肃。他一见我跑去,就把我看的《诗经》取出来,交到我手上,把我的借书卡拿去,插到书架上。这一连串的动作,跟上了发条似的,机械连贯,滴水不漏。我起初还对他说声谢谢,但看他反应冷淡,后来,我连谢谢两字也免了,只管捧了书去读。

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想把它据为己有。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一本《诗经》连同它的解析,我一字不落地抄着,常常抄着抄着,就忘了时间。年轻的管理员站在我身边许久,我也没有发觉,直到他不耐烦地伸出两指,在桌上轻叩,该走了,要关门了。语调冷冷的。我才吃一惊,抬头,阅览室的人已走光,夜已深。

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归还了书。窗外七里香的花香,蛇样游走,带着露水的清凉。我心情愉悦,摸黑蹦跳着下楼,才走两级楼梯,身后突然传来管理员的声音:慢点走,楼梯口黑。依旧是冷冷的语调,我却听出了温度。我站在黑地里,独自微笑很久。

那些日子,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我蓬勃如水边的荇菜、野地里的卷耳和蔓草。我只是单纯地迷恋着、挚爱着,无关其他。

很快,我要毕业了。我突然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一本《诗集传·楚辞章句》,岳麓书社出版的,定价七元六角,厚厚的一本。扉页上写着:赠给丁小姐,一个爱读书的好姑娘。下面没有落款。

我不知道是谁寄的,我猜过是阅览室那个年轻的管理员。我再去借书,探寻似的看他,他却毫无异常,仍是一副冰冰冷的样子,表情严肃。我又怀疑过经常坐我旁边读书的男生和女生,或许是他?或许是她?他们却埋首在书里面,无波,亦无浪。窗外的七里香,兀自幽幽地吐着芬芳。

我最终没有相问。这份特殊的礼物,被我带回了故乡。后来,又随我进城,摆到了我的办公桌上。我结婚后,数次搬家,东迁西走,丢了很多东西,但它却一直被我珍藏。每当我的目光抚过它时,心中总有一丝细微的温暖。我知道,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总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选文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说选文为什么取题为《幽幽七里香》。
2.绘制思维导图是理清思路的重要方式。请概括相关事件,完成思维导图①、②两处空格。

答:①______                           ______
3.请从词语的感情色彩角度,说说第⑥段画线句中“贪心”一词的表达效果。
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想把它据为己有。
4.第⑦段画线句“依旧是冷冷的语调,我却听出了温度”,加点词的表达是否矛盾?为什么?
5.你认为谁最有可能送“我”礼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说出一点理由。
2024-05-23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动物笑谈(节选)

康拉德·劳伦斯

六月里的一个周末,我从维也纳坐火车回艾顿堡。因为天气好的时候,周末常有别的地方的旅客到艾顿堡来游泳,所以和我一起出站的人很多。我才走了几步,忽然看见前方有一只大鸟,在离地相当远的空中缓缓而飞,它的动作非常之慢,时而振翅,时而滑翔。一时之间,我完全不能确定这到底是哪一种鸟,说它是秃鹰,未免太重;说它是鹳,又不够大,而且鹳在飞到这般高度的时候,颈子和腿应该还看得见才对。这时,它忽然歪斜了一下。落日的余晖照在它巨大的翅膀底部,就像夜空因为星星而发光一般,我看出来这是一只白鸟——老天!这不是可可吗?它的翅膀稳定地动着,不是很清楚地表示它正要去做长途飞行?

我怎么办?该不该喊它一声呢?对了,你听过黄冠大鹦鹉的鸣声没有?假使没有,只要想想用老法子杀猪时猪的嚎声,再用扩音器放大几倍就得了。如果一个人用尽全身之力,把嗓门憋得尖尖的,发出哦啊的叫声,虽说比不上大鹦鹉的气势,听起来也蛮像了。从前我曾试过这样喊它,每次它都听话地回到我的身边,但是它现在飞得这么高,肯不肯听话就不知道了,因为鸟通常不喜欢直直地从上往下飞。到底叫不叫它呢?那一刻真叫我为难啊,如果我叫了,它竟然理也不理地飞走了,我怎么向旁边的人解释?

不过我到底还是叫了。我四周的人一个个都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可可伸开了翅膀迟疑了一会儿,然后敛翼俯冲而下,只一下就停在我伸出的手臂上了。真是谢天谢地,我总算松了一口气。

1.选文在记述这件趣事时,先写事情的起因:“我”看见“可可”飞在空中,推测它要去做长途飞行;接着重点写事情的____________;最后写事情的结果:“我”在公共场合尽全身之力发出大叫,叫回了“可可”。这样既写清楚了事情,又使读者感同身受。
2.第①段画线句一个感叹,两个反问,反映了此时“我”怎样的心理活动?
3.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一开始“完全不能确定这到底是哪一种鸟”,是因为“我”对“可可”的了解还不多不深。
B.“只要想想用老法子杀猪时猪的嚎声,再用扩音器放大几倍就得了”一句诙谐风趣,满含调侃味道。
C.“四周的人一个个都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用夸张手法突出“我”叫声之大。
D.“真是谢天谢地,我总算松了一口气”表现了作者慈祥仁厚、爱护动物的特点。
2024-05-23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宋濂《王冕好学》节选)

①诸暨(zhū jì):地名,现浙江省绍兴市境内。②陇:田埂。③窃:偷偷地,暗中。④辄:总是。⑤或:有人。⑥蹊(xī)田:指踩坏了庄稼。⑦挞(tà):鞭打。⑧已而:不久。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以修身______                                                     
(2)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
(3)躁则不能治性______                                        
(4)父命牛陇上______
2.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B.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C.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4.【甲】文作为修身治学的名篇,许多语句被人们用作座右铭。请选择一个最触动你的句子,仿照示例锤炼成四字形式,用正楷写在田字格内(示例中句子除外)。

5.根据【乙】文王冕的做法,你判断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024-05-2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5 . 班级开展《西游记》阅读展示活动,请你参加。
(1)辨真伪:下列对名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称《西游记》为“神魔小说”,林庚先生称之为“童心之作”,它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之一。
B.对于青少年来说,《西游记》更像一个励志故事:人生就要有所追求,要为实现理想而披荆斩棘,战斗到底。
C.《西游记》全书故事引人入胜,前七回是小说故事的主体,交代西天取经这一中心事件的由来。
D.《西游记》故事大多情节曲折,其中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车迟国斗法等故事尤为精彩。

(2)话人物:请你仿照小唐同学的发言卡,从唐僧、猪八戒、沙僧中自选一个,用几句话勾勒人物最让你佩服的一个特点,并引用一个故事来印证。

2024-05-2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6 .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散步》一题既点明本文主要事件,又传达出舒缓从容、娓娓道来的感情基调。
B.《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同志的逝世而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
C.《植树的牧羊人》虚构了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形象,表达了对他的同情。
D.《猫》一文三个故事三起三落,层层推进,情节环环相扣,结构完整而严谨。
2024-05-2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7 .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弄(sì)                    喜出忘外B.(pì)护                    恍然大悟
C.逃(cuàn)                    惊慌失错D.慷(kǎi)                    狼吞虎咽
2024-05-23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 适中(0.65) |
8 . 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句子。
读古诗词,可以领略作者的各种情感,丰富我们的心灵体验。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中饱含对朋友的安慰;王湾“潮平两岸阔,_______”中有旅途中心情乐观的昂扬;李商隐“_______,巴山夜雨涨秋池”中却又有太多家人难聚的苦涩与无奈;刘禹锡“ ____________”不悲秋而爱秋,能使人感觉到愈挫愈奋的豪情壮志;陆游“ ___________”一句,诗人不以衰老自弃,内心燃烧为国戍边之志,这也激发了我们的拳拳爱国之心。
2024-05-23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基础知识综合 | 较易(0.85) |
9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国在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建设了一道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它是在自然环境(jí duān)恶劣、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开展的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45年漫漫征程,一代代心怀热忱的治沙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荒漠上植树造林种草,用超乎(xiǎng xiàng)的韧劲、狠劲和拼劲,在万里风沙线上筑起一道道护卫家园的绿色屏障。勋章属于默默奉献的治沙英雄!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jí duān)______                                 ②(xiǎng xiàng)______
(2)给文段中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①热忱______                                        ②勋章______
2024-05-23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路南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和会意字

①甲骨文中有不少象形字和会意字,形象反映了殷商社会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和生活状况,对甲骨文字形体进行考古学研究,是释读甲骨文字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②先说一下象形字。

③殷人形象地描摹实物的形状,产生了象形字。甲骨文的戈字(见如图1),上部横道,代表着戈头,竖道是戈柲()即戈把,是木头做的。殷代的戈,戈把长度大概80厘米至1米左右。甲骨文的戈应源于这种安上木柲的铜戈。殷墟墓葬出土的铜戈,大多数都只剩下铜戈头,没有木把了。

④简化、线条化表现实物形状,产生了象形字。甲骨文的牛字(见如图2),是简化了的牛头正面形,是牛头线条化的一个表现。殷墟54号墓出土的铜牛尊,为水牛的形象,体态肥硕,四肢粗短,尾部下垂,目字形眼,眼珠外突,两只大角呈圆弧形向后伸展,双耳上竖。牛尊身躯布满了纹饰,非常漂亮,可谓国宝级文物。

⑤这是(萬)字(见如图3)。甲骨文萬字像蝎子形,后来借为数字的万字。殷墟侯家庄M1001号大墓出土一件残骨笄(),俗称骨簪子,骨笄顶部的形状,与甲骨文的万字轮廓基本相似,均突出了蝎子头前的一对拱钳。殷人凭借对客观世界的细致观察,所以才能够造出这样的象形字。

⑥下面我再介绍一些会意字。

⑦这是(為)字(见如图4)。甲骨文的为字,像人手牵着大象,表示有作为的意思。西北冈王陵区发现两个埋象的坑,一座埋一匹象和一个人。另一座只埋放一匹象,是亚洲象的幼象。象的前肢上面还有一只小猪的骨骼。此坑最值得注意的是什么呢?是象脖子旁有一个铜铃铛,表明了这是被人驯服的象。殷商时期,中原地区包括安阳一带,气候比现在暖和,也有象活动。为字的形体及《吕氏春秋》提到殷人服象,为虐于东夷的记载,表明殷商人已经能够驯服和驾驭大象了。

⑧这是字(见如图5)。像人的正面图形,头上有一个簪,也就是笄。这个字也是会意字,古代的男子成人后要束发加冠的,笄是束发的用具。

⑨殷墟出土了数以千计或上万件骨笄和少量玉笄。一般来说,贵族用玉石做的笄,普通平民、奴隶用骨笄。殷代的男子用笄,一般为一人一根。后冈发掘了一个圆形祭祀坑,里面有三个人牲,头顶插一根骨笄。我参加发掘的郭家庄M160墓,发现有三个男性殉人,头顶上也只有一根骨笄,说明当时的男子,是一人只用一根骨笄或者玉笄的。

⑩由此可见,甲骨文中的象形文字和会意文字,记载了人类发展的历史,传承了人类的智慧。

(选自《新华文摘》一书,有刪改)

1.释读甲骨文字的一种有效方法是什么?依据全文,至少写出两种说明方法。
2.品析并写出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依据选文,概括象形文字产生的原因。
4.依据选文第⑦段回答,“为”字反映了殷商时期怎样的自然状况和史实?
2024-04-1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启东市建新中学2020-2021学年八年级2月学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