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初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4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有时候,坚持了你最不想干的事情之后,便可得到你最想要的东西。——宫崎骏《天空之城》

②上天给我最好的礼物是让我沉浸在自己的激情中,为自己深爱的东西而奋斗——你可以把这想象成一个梯子,慢慢往上爬,接近偶像的水平。——史蒂夫·纳什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作文要求:①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500字。
④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⑤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以及学校名称。
⑥行款格式:标题居中,分段需另起一行,空两格。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2 . 作文题目:那一刻,我长大了
作文要求:①有创意地表达真情实感。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③不少于500字。
④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
⑤文中不得出现考生姓名以及学校名称。
⑥行款格式:标题居中,分段需另起一行,空两格。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3 .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七年级某班开展“我的语文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邀请你参加。
[语文兴趣我激发]
(1)有同学根据下面材料拟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写出下联

《经典咏流传》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传统经典,将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兼顾诗词文化的意境悠远和表现形式的通俗易懂。经典传唱人结合自身的音乐风格,将经典诗词转化为优美的歌曲,以现代人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去歌咏诗词,弘扬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上联:变形式演绎经典
下联:______________
[语文活动我安排]
(2)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分成不同专题活动小组搜集资料。请你帮第二和第三小组安排任务。
第一小组:搜集巧用成语的广告。
第二小组: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小组: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栏目我来拟]
(3)根据文章分类,拟写栏目名。

文章栏目名
第一类《秋天的怀念》《回忆鲁迅先生》《老王》《叶圣陶先生二三事》_______
第二类《春》《夏雨》《秋天》《济南的冬天》_______

[语文广告我来赏]
(4)请你仿照下面的例子,赏评广告。(任选一则)

示例:共担风雨,分享阳光。(天气预报)

赏评:运用了对偶和双关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语意含蓄,“风雨”与“阳光”既指天气现象又分别指人生的坎坷与顺境。“共担”与“分享”两个动词,则体现了责任与关怀,饱含人间温情。

①随手关灯一小步,节约能源一大步。(节能广告)

②滴答水声,唤你轻轻一拧。(节水广告)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4 . 班级开展《海底两万里》名著阅读活动,请你参与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在阅读《海底两万里》这部名著后,晓文同学绘制出了一张思维导图。请你根据这张思维导图填写小说情节。

2.活动中,班级拟开设“读名著,树榜样,学美德”专栏,晓文同学拟推荐《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为榜样人物,请你结合作品内容,围绕专栏主题选取典型事件,帮忙写一段推荐语。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竹笋印象

①我对竹笋的印象,一直是励志和积极的。

②在黑暗中积累了一季的力量,竹笋用根握紧了大地的脉动。正所谓厚积而薄发,当春雨洒落,它便猛地抬头,捅破大地,一跃而上。或许从蚂蚁的视角来看,那就如一座座巍峨的金字塔拔地而起,直入云霄。

③高中时一位同学很喜欢竹笋,不仅在课桌、墙边贴满了竹笋的卡通照片,还写下座右铭像竹笋一样,一鸣惊人。他也是这么做的。

④在高一,他算是班里的拖油瓶,时常挂在成绩单的最后一名。那应当是他生命里的冬天。他基础很薄弱,听课时经常掉线,但他并没有自甘堕落,和顽劣者沆瀣一气,而是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一般,牢牢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无论我什么时候看他,他都在低头刷题。终于在高二摸底考的时候,他冲入了班里的前二十;在高三,更是直接迈入了年级前十。那时候,他已经从一根不起眼的竹笋,长成了翠色欲滴的青竹。

⑤他很喜欢吃竹笋,尤其喜欢吃竹笋炒肉,素雅和荤腥相遇,鲜味便在猛烈中有了更加悠久的余韵。《诗经》有言:其荻维何,维笋及蒲。竹笋虽是幼年期的竹子,却有极佳的口感。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只有亲口品尝了竹笋的滋味,才能真正明白苏东坡流连忘返的原因,会理解陆游味抵驼峰牛尾狸的感叹。竹笋炒肉和酸辣土豆丝作为当年我们食堂里的常客,也成了我们青春回忆里一枚盘子大小的印章。想来,竹笋确实很像那时的我们,青涩而又灰头土脸,未来的光芒都还在体内深藏,我们自以为的伶俐,在如今看来也是如此笨拙而又天真。

嘴尖皮厚腹中空,竹笋着实其貌不扬。母亲时常对我开玩笑说:你以后要像竹笋一样做事有冲劲,但又不招摇。她又说,不能像花花草草那样,个子长不高,心思全都放在花香上了。看竹笋,不妖不艳,踏踏实实,长大后还十分虚心。当然,还要有足够厚的脸皮。每次下雨后,竹笋就一个赶着一个地冒了出来——它们只会把谦逊留给大地和阳光,却绝不会把生存的机会拱手让人。早一点破土,多长高一点,就能吸收到更多雨露。

⑦母亲说她以前因为害羞,错失了某次上台的机会,单位领导因此便没能发现她这匹千里马。她经常对我念叨,不管心里多么不好意思,也要像竹笋那样,该出手时就出手。不知道竹笋听到母亲的评价会是如何表情?或许在那满是泥泞的外皮下,也有一张因害羞、紧张而红扑扑的脸吧。

⑧我最喜欢的,却是看父亲挖竹笋。

⑨长时间生活在高楼上,我和竹林之间早已经没有了默契,在竹林里走来走去也发现不了被泥土抱在怀里的竹笋。而父亲不一样,在乡野中土生土长的他,目光一扫,便能找到笋的痕迹,锄头一刨,就把竹笋挖了出来。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无中生有的魔术。所以每次和父亲上山,都像是一场邂逅惊喜的旅程。我虽然只是一个旁观者,也能分到一点竹林的恩泽——当母亲用山泉水把父亲挖到的竹笋做成汤,我一口口地饮,似乎又和自然达成了默契。因为这时,春天好像也从我体内,破土而出了。

1.选文围绕竹笋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补全。
(1)_______________
“我们”当年在食堂吃竹笋。
(2)_______________
“我”看父亲挖竹笋
“我”饮竹笋汤,又与自然达成了默契。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每次下雨后,竹笋就一个赶着一个地冒了出来——它们只会把谦逊留给大地和阳光,却绝不会把生存的机会拱手让人。
3.第⑨段先说“我和竹林之间早已经没有了默契”,后面又说“似乎又和自然达成了默契”。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4.当前,大多孩子都衣食富足,未经风雨,也没有了“竹笋印象”。请结合文本,简要说说当代青少年应如何重拾“竹笋”精神。
今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碗浓浓的鸡汤

王柳茵

去吃地锅鸡?一个朋友提议到。

可以”“可以”……大家一致表示同意。

③我也十分喜欢地锅鸡汤。在火红的柴火下,煨出的一锅汤,浓浓的香味扑面而来,充满了记忆与温暖的味道。之所以情有独钟,是因为它是我童年中最丰盛的味觉体验。

④我所成长的岁月,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物质匮乏、生活贫困的时代,排骨汤、包饺子、炖鸡汤一定是过年过节才有的奢侈与欢喜。如果平时能吃上一两顿,那一定是有天大的喜事:或隆重的贵宾莅临,或远方的亲戚探访,或是经济上暂时的富余。总之,这一顿与肉食有关的饭,一定可以幸福好几天,回味好几天,炫耀好几天。

⑤父母都是特别勤劳的人。记忆里,母亲每年春天总会买很多的鸡雏,而且一下就是四五十只。那时候各家各户存储的粮食不多,而鸡是要靠粮食养大的。对于母亲的大手笔,邻居们往往很是惊诧,母亲笑而不语。

⑥几十只鹅黄的鸡雏在院子里很是可爱。圆溜溜毛茸茸的身子,如水般清澈的眼神,还有叽叽叽叽的叫声,仿佛有着神奇的魔力,牵动着我好奇的目光。我有时依偎在母亲的身边,伸出手去摸它们,甚至央求母亲捉一只,捧在我的手心里,连手心被啄了一下,也觉得有说不出的亲昵与欢喜。母亲却常常不让我们靠近,怕我们的粗心与鲁莽,怕走路不小心,一脚踩踏了幼小的鸡雏,会令它们死于非命。鸡雏的成长也是伴随着意外,比如老鼠、黄鼠狼的偷盗,比如瘟疫的袭扰,比如猫儿的觊觎,比如急促的脚步。

⑦鸡雏在母亲温润的爱呵护下,渐渐长大。母亲找来两只大筐,两块破布,每天天不亮,就将鸡群一分为二,放进筐里,蒙上破布,用绳系好。由父亲用一根扁担,挑到离家二里之外的一块坡地上去。每当夕阳西下,父亲又披着月色星光,将两筐越来越沉的鸡雏挑回家去。

⑧小鸡渐渐长大,父亲肩上的担子越来越沉。也许是心疼父亲的身体,也许是想改善一下寡淡的生活,有一天,母亲忽然说:明天我们杀一只小公鸡来吃。姐姐和我自然十分欢喜。

⑨杀鸡,褪毛,开膛,清洗,剁块,拌料,翻炒。母亲顾不得擦去额头的汗,在厨房不停地忙碌着。灶下红红的柴火上蹿下跳,锅里的油滋滋的冒着热气,拌上粉面的鸡块被母亲倒进锅里,随着锅铲的翻动,香味渐渐溢了出来。我在灶下咽着口水,不肯离开,贪婪的眼睛一直盯着锅铲下那炒得干爽且两面金黄的鸡块。许是母亲看出了我的馋相,便从锅里挑出易熟的喷香的鸡肝,解一解我那按捺不住的馋虫。

⑩两斤左右的一只小鸡,似乎不够一家人的饕餮。母亲便和上一块面团,擀成宽宽的面片,在鸡汤炖好之后,下到锅里。然后全家人一起围坐在厨房里,一起享受这清贫生活里绝美的盛宴。

⑪成年后的我,一直对地锅鸡汤不改初衷。父亲去世后,母亲在老家院子里独居。周末时,我也会买上一两只鸡,给母亲做鸡汤。然而,总是不如记忆里的味道。有一天,又说起小时候吃鸡汤,母亲感慨地说:那时候家里穷,没有钱买肉。我才想着多喂点鸡,留着给你们几个增加点营养,改善改善生活。鸡长大要吃很多粮食,让你爸挑着筐把鸡放到野地里,还不是为了多省点粮食?

⑫那一刻,我忽然懂得了母亲生存的智慧,父亲无私的辛劳;懂得了在艰难的生存条件下,父母拼尽全力,倾其所有,给予我们最周全的护佑和最深沉的爱意。无数个日出日落,阴晴风雨,父亲肩头一直挑着的,是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和对子女的无尽爱意!

⑬后来,母亲也和我们在人群中走散。所有时间里的人和事,一经逝去,便不再回来。一碗浓浓的鸡汤面,是我常常回忆的童年的美好与温暖,是我此生追忆不止的残缺与遗憾,更是我铭刻心头的惦念与眷恋。

⑭那一碗浓浓的鸡汤面,承载着成长岁月中父母多少浓浓的爱啊!

(选自《文讯》,有删改)

1.通读全文,简要概括体现“母亲生存的智慧,父亲无私的辛劳”的事情,写出四点。
2.赏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母亲找来两只大筐,两块破布,每天天不亮,就将鸡群一分为二,放进筐里,蒙上破布,用绳系好。
3.全文以“鸡汤”为线索,第⑤~⑧段却用大量笔墨叙写父母养鸡的艰苦经历。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4.有人说,文章的第①②段多余,可以删去?你的看法呢?
今日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选自李盛仙《夏日赏荷》)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余以为妙绝。
3.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原文句子)最能体现荷花的特点,文段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之情。
今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责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本文作者周敦颐,字茂叔,________(朝代)哲学家,道州营道人。
2.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方法词义
勾连成语法[事不宜迟]→[乎众矣](1)宜:___
课内迁移法[不闻机杼声]→[陶后鲜有](2)闻:_____
查阅字典法《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植”的常用释义:①栽种;②竖立;③生长。[亭亭净](3)植: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请梳理《爱莲说》的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结构图。
《爱莲说》菊花(衬托)→隐逸者
生长环境→洁身自好
体态香气→(1)___ 气质风度→清高庄重
牡丹(衬托)→(2)____

5.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志向与情感?
今日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这里的瀑布多姿多彩,变幻不定。有时,它像一阵风,岩壑间轻轻流转呼唤;有时它如漫天大雨,尽情地润湿山峦草木;有时,它是三两个隐者,躲在密密的丛林里轻歌曼舞;而更多的时候,它们成群结队从高高的山崖上呼而下,天地为之动容,草木因之失色。但是,你便明白了,大山的呐喊,原来是这样zhèn人心魄。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     )        zhèn(     )人心魄
2.下列关于语段中画横线字词词性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这里”是代词,“在”是介词,“地”是助词,“有时”是副词。
B.“这里”是代词,“在”是动词,“地”是助词,“有时”是名词。
C.“这里”是介词,“在”是动词,“地”是助词,“有时”是副词。
D.“这里”是代词,“在”是介词,“地”是助词,“有时”是名词。
3.语段中“多姿多彩”是________短语。
4.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情景默写 | 较易(0.85) |
10 . 晓语同学发现古诗文中处处闪耀着中华传统美德的光辉,有感而发写下了以下这段话。请你帮忙补充完整。

中华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诗文的精髓。《陋室铭》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__________”是刘禹锡高洁傲岸的情操的表现;《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是杜甫决心勇攀人生高峰,俯视群山而小天下的吟唱;《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是王安石战斗的宣言;《己亥杂诗》(其五)中“____________________”是龚自珍借“花”自喻,是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的体现;《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则透露出杜牧强烈的忧患意识与家国情怀。古诗文中的中华美德饱含着情感的因子,诵以修身,习以养德,愿古诗文中的中华美德打动你我他。

今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