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内容概括,主旨把握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名著作品中有很多极具反抗精神的人物,同学们就此开展了关子“反抗精神”的主题阅读活动。请根据名著内容,完成下列内容。

人物

典型情节

形象特征

孙悟空

不满玉皇大帝所封的官职而大闹天宫

林冲

体现了他从隐忍、逆来顺受到放弃幻想、奋起反抗的心路历程。

简·爱

看到海伦被无端毒打却不反抗时,她奋不顾身地出来主持公道。

2024-03-26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辽宁省丹东市五校联考初中结业水平测试语文试题

2 . 致阅读这篇推送的朋友们

我们共同经历了不同寻常的一年。只要我们还在阅读,我们都是同行者。做书人,也是阅读者,因为我们切身感知阅读,选择了这一行。

前几天,翻阅都筑响一《圈外编辑》,有很多共鸣。他在“莽撞”度过40年编辑生活后,发出感慨:“现今是身体方面最辛苦的时期,不过从编辑工作趣味度的角度来看,现今是最刺激的时期。能在60岁的节骨眼儿勉强赶上这刺激盛宴,实在太开心了。”

这次春日招新,多个岗位,向你发出邀请,期待更多“理想国公民”和我们一起硬朗地战斗!

我们正在寻找的伙伴

◆主编(文学类)

岗位职责:

1.根据本编辑馆设定的方向,对馆内图书出版作整体、长远的规划。

2.带领本馆编辑策划选题,组织选题论证,管理选题开发进程。

3.对馆内出版项目进行全程管理、协调与监督。配合市场和营销团队做好书籍的宣传与营销工作。

任职资格:

1.具有四年以上图书编辑或相关工作经验,善于沟通及跨部门协作。

2.熟悉当代文学、大众文化,对该领域图书有较深认知或丰富操作经验。

3.具备中级编辑职称、有相关专业背景者优先。

◆编辑(文学类)

岗位职责:

1.翻译文学选题开发。

2.图书资料的采集和编辑,图书稿件的审核与加工。

3.配合印前、出版、营销、发行等部门工作。

4.开发与维护作者、译者及版权资源。

任职资格:

1.具有两年以上文学类图书编辑工作经验。

2.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敬业精神及团队协作精神。

3.外语语言文学专业背景(小语种优先)。

◆电子书编辑

岗位职责:

1.协助电子书的制作、质量控制以及上架。

2.监控、记录电子书的营销及销售数据。

3.负责电子书版税结算。

任职资格:

1.本科及以上学历,熟悉国内电子书分发渠道者优先。

2.具有一定的阅读量,对出版物市场有了解。

3.具有高度责任心,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数据分析能力。

4.工作细致、认真、有条理,不惧琐碎的事务性工作。

我们的工作环境

有趣的灵魂:你会遇到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伙伴没事儿喝个小酒聊个人生。

有料的体验:看理想的节目随便听、理想国的书随便看!

管饭管咖啡:可以点菜!

外加撸猫。

如何加入我们?

1.欢迎大家推荐自己或他人,请将简历发送到:hr@imaginist.com.cn。若能有一份简短明了的求职信,会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您。

2.邮件标题“姓名+申请职位”。

3.我们会认真查看每一封应聘邮件,如果简历符合岗位要求,我们会在两周内与您联系。

4.工作地点:北京东城区和平里。

(选自“理想国imaginsit”公众号,有改动)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硬朗的战斗”表明图书出版业的工作不轻松,也表明出版事业正处于艰难时期,希望应聘者慎重考虑。
B.“看理想的节目随便听、理想国的书随便看!”用两个“随便”是为了突出在理想国工作福利的独特性。
C.“若能有一份简短明了的求职信”中的“若能”一词并不表示可有可无,实际上是一种语气委婉的要求。
D.文末才出现工作地点,这样安排是因为理想国多在线上办公,具体工作地点并不是需要说明的重点内容。
2.根据文字内容,下列说法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对编辑工作感兴趣的初中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博览群书,培养人文素养和读写能力,以积淀编辑素养。
B.理想国是一家专门出版图书的公司,不出版电子书。其中,外国文学作品是理想国出版社经营的版块之一。
C.同等条件下,小语种文学专业从事者将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这说明小语种文学作品比其他语种更为畅销。
D.在理想国工作可喝酒聊天,吃饭撸猫,看书听节目。这里的员工负担轻,能够拥有轻松自在的工作体验。
3.下列哪一类人最有可能给“理想国”发送求职信?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A.初中生              B.刚毕业的大学生       C.已工作五年的编辑              D.中老年编辑
2021-05-14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语文试题
3 . 记叙文阅读

扶贫故事

①在一次县文联组织的平天山野外采风活动中,我认识了扶贫办的小杨,他给我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扶贫故事。

②一年前,小杨通过公考进了县扶贫办。去年开春,他接到了一个扶贫任务,扶贫对象是石岭村的吴志福。

③一看到石岭村三个字,小杨的心里就发了毛,那是一个极其落后闭塞的小山村,路途遥远,坑坑洼洼,凹凸不平,一边是深沟,一边是大山。三年前,有两个干部开车去那里开展扶贫工作,在半路摔下山沟,一人重伤一人当场殉职。

④还好,小杨去的时候,路已经修好了。小杨到了石岭村,在村主任赵勇成的带领下,去见吴志福。

⑤老赵一边走,一边喋喋不休地向小杨介绍三年前田副县长到石岭村扶贫的故事:就是在田副县长的多方努力下,修好了这条路,可惜,田副县长没有看到路通车的那一天,就倒在了扶贫路上。

⑥她是一个好人啊!老赵感叹道,眼睛发红,声音哽咽。

⑦这条路应该叫玉清路。老赵说,田副县长叫田玉清。可上面却说,不能用领导的名字来命名,他们起了另一个名平安路。

⑧政府是对的。小杨打断了老赵的话,转换了话题,问,老吴家里到底有多困难?能吃上饭吗?

⑨难!老赵说,田副县长第一次来的时候,就指定老吴是她的扶贫对象,她带领工作组来到老吴家,当时,田副县长一看老吴家徒四壁,几间破屋,漏风漏雨,里面黑咕隆咚的,田副县长几度落泪。她说,想不到,还有这么困难的群众,是我们的工作做得不好啊!

⑩在老吴家,要拍几张照片拿去存档,屋里黑,看不清楚,工作人员叫老吴开灯,老吴拉了一下电灯开关绳子,电灯闪了一下,灭了,再拉,怎么也不亮。田副县长叫他再开另外的灯,老吴说,没了,唯一的一盏电灯。

说话间,就到了老吴的家。

那是怎样的一个家啊!老吴年近六十,面容苍老,头发花白,穿着破旧;一个跛脚的老婆,头发蓬乱,像鸡窝里的草,还傻不拉唧的,老吴年近五十才娶了她;一个半生不死的老娘,长年卧病在床,一年四季要打针吃药;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去学校了,没在家,小杨没看见他们。

老赵说,老吴家比三年前好了一些;三年前,根本不成一个家,幸亏田副县长来扶贫。

老吴带老赵和小杨来到他家的砂糖桔种植地。三年前,田副县长带给老吴脱贫致富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因地制宜种植砂糖桔。远远看去,十几亩砂糖桔在瑟瑟的冷风中一片翠绿。

可走近了一看,小杨心里一拨拨地凉,像大冬天雪水灌进骨子里去。这些砂糖桔,缺乏科学管理,一棵棵病恹恹的,像面黄肌瘦、缺乏营养的孩子。

老赵说,没办法,田副县长去世后,一直没有人来真正接替她的扶贫任务,上面来的人,走马看花一样,拍个照转个圈儿就走了。

小杨回到家后,翻箱倒柜找妈妈的书。

那是妈妈留下的种植砂糖桔的书,网购的。

在一个箱子里,小杨找到了厚厚的一沓书和笔记,还有一些复印资料,都是如何防治果树病虫方面的书。

周末,一大早,小杨骑摩托车朝石岭村出发了。

老爸问他,啥事那么急?

小杨说,看了老妈的书,我找到了老吴的砂糖桔问题所在了。

老爸说,啥问题啊?

小杨说,见了老吴再说。

小杨那几晚睡得很晚,辗转反侧,不能成眠,眼前老是晃动着老吴家那病恹恹半生不死的砂糖桔到底啥问题呢,不能茁壮成长呢?

突然,他灵光一现,有了!

那是一种严重的根腐病和卷叶虫、钻心虫。小杨问过几个老种植户,他们也说是。

小杨买了药,一路直奔石岭村。

此后,小杨一有空就奔石岭村。

几个月后,老吴的砂糖桔像大病初愈的年轻人,终于重新吐出嫩芽,焕发出勃勃生机。

第二年,老吴的砂糖桔挂果了,成熟时像一串串小小的红灯笼挂满树上,甚是诱人。

小杨日夜翻看老妈的书,一丝不苟地照着做,吸取老种植户的经验,想方设法要让老吴的砂糖桔赶在春节时上市,挣一个好价钱。有了技术支撑,老吴的砂糖桔够甜够靓,摘一个来尝,甜入心肺。

这时,一场大寒潮来袭,很多果场即将成熟上市的砂糖桔被霜冻打得七零八落,老吴家的却因为盖上了塑料膜而幸免于难。

寒潮来袭前,小杨带了几个好友,和老吴不分日夜地给果树盖塑料膜,跟寒潮争分夺秒抢时间。

年底,老吴的砂糖桔像光彩照人的新娘,闪亮登场,一摘下来,就被守候在田头的水果批发商抢购一空。

老吴平生第一次拿到这么多的红艳艳的钞票,有十几万啊!那一刻,他哭了,一下跪在小杨跟前,抱着他的腿,呜呜大哭。

小杨赶紧扶起老吴,跟着哭。

两个大男人,在柑桔地里抱头痛哭。

我以为他因感动而哭。

小杨说,我哭我妈。

你妈?

是,我哭她。那一刻我突然想起了我妈。她如果还在,多好啊。我想,她的在天之灵,也会在那一刻被感动的。

再问,小杨什么也不说了。

后来,我才知道,小杨的母亲就是田副县长,田玉清。

在县府大院里,没人知道,小杨就是她的儿子。

1.本文主要写了与田副县长母子有关的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他两件事。答:①田副县长多方努力,帮助修好通往石岭村的公路。
②田副县长扶贫吴志福,牺牲在扶贫路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第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请简要概述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请简要说说文中体现出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2021-05-12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湖南省新邵县初中毕业学业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4 . 澹台玮之牺牲

宗璞

①巷战在多处进行,枪炮声此起彼伏。电话把各据点连接在一起,攻守配合,如果没有电话,便是孤军作战了。邓连长说有一个重要问题,二营和三营之间多次拉线未能成功。这两个营和敌人距离很近,是最前线,又各自连着几个据点,如不接通,部队便呈分裂状态。谢夫和玮决定去看看。邓连长派一个小兵领他们前去。他们走过歪斜残破的房屋,有时从这个院子翻墙到另外一家院子。卧倒!小兵喊了一声,他们立刻仆倒在地。一发炮弹在附近爆炸了,尘土飞扬,他们跳起来,再跑。

②玮初进城时,很觉不安,也许那就是害怕,现在已很镇定,全神应付眼前的事,要去完成自己的责任,来不及有其他感觉。他们到了目的地,这里是三营的一个连。连长跑过来,指着放在地上的木轮,木轮满缠电缆等待使用。

③玮和谢夫明白了情况。这个据点和需要连线的营中间隔着一条宽街,大概是腾冲最宽的街了,他们要让这两个营间通电话,必须拉线过去。而枪弹在飞,炮弹在炸,人可以在间歌中冲过去,若拖着木轮放线,是无法穿过的。连长介绍说,因为情况不明,昨天已经造成误伤。

④玮灵机一动,说:我有一个办法,把电线用枪榴弹射过去。谢夫微笑道:只有你这样的脑袋能想出这样的办法。

⑤他们向连长说了这个想法,连长将信将疑。他们把木轮上的电线卸下,在地上盘好,以减少阻力,取下枪榴弹的引信管,绑上电线,趁火力间歇时,向街对面发射。一道黑色的弧线从枪口喷出。敌人一阵机枪,我方也是一阵机枪,这阵机枪过去,他们清楚地看见电缆挂在街对面民宅里的一棵树上。玮提出再发射一次,连长说:只有这一盘电线。”“我去取下来。谢夫拿着脚扣和叉竿,一弯腰就冲了出去。他跑过去了,快到了,忽然摔了一跤。他迅速地爬起来,捡起叉竿,跳过一截破墙,打量了一下那棵树,举起叉竿,发现它只剩了半截,可是电线在树梢上,离得还远。谢夫立刻扔掉叉竿,蹬上脚扣,噌噌噌爬上树。在他伸手去取线时,忽然枪声大作。谢夫叫了一声,好像呻吟,从空中重重地跌了下来。那条电线还高高地挂在树上。

玮没有一点犹豫,一个箭步蹿了出去冲过街道,跳过矮墙,来到树下。他没有脚扣,也从来没有做过这样职业性的爬树,他留心地观察,觉得可以用树保护自己。他爬上去了,到了树干分叉处,因线挂在树顶,他只能转身踩着颤巍巍的树枝,不再受到树干的遮蔽,他取到了线。他一手紧紧地抓着电缆。一手拉着树枝,两腿用力,退下树来。忽然又是一阵枪声。啊!玮叫了一声,右手用力一推,把电缆抛在地下,那是他全身的力气。他的左手无力地拉着树杈,一个兵跑过来接住他。玮受伤了。

拉电缆,拉电缆!接头拧紧,拧紧!他用尽平生之力,向搀扶他的兵大声说。士兵把他微弱的声音嚷出来。几个人拉起了电缆,跑了一段路,和这里的电话线接上了。

⑧营部设在民房的敞间里,玮和谢夫都被抬进来。玮不解地望着眼前的中年军官,那是到这营巡查的团长。团长说:他死了,你受伤了。玮觉得背后湿漉漉的,伸手去摸,一阵剧痛,使他昏沉。快找担架!快找担架!模糊中听见人喊。电话铃响了。营长拿起电话说了几句,跑过来在玮耳边大声说:电话通了。担架兵抬起了玮,营长又追了几步,几乎是在喊:电话通了!玮听不见。担架出了城,换了两个民夫抬着,奔往上绮罗医院。

……

⑨手术后的第八天,玮忽然发烧,用药后,温度渐退,隔了一天又升高。他本来应该慢慢恢复的,可是没有,他似乎落在一个谷底,爬不上来。

⑩次日,嵋到病室看望,见颖书、丁医生都在那里。玮慢慢睁开眼睛,睁开一半就停止了,眼光注视着半掩的窗。丁医生无助地低下了头,他无法挽住病人的弥留。玮玮哥!嵋恐惧地低声唤道,你不要走——

(11)玮确实正在离去,可是他舍不得离去。他用尽了力气睁开眼睛看这世界,窗外一小块蓝天,窗前一棵普通的树,都是那么美好。他记得天空本来是很大的,高远而辽阔,田野本来是宽广的,无边无垠。他多么想再看一看大片的天空、田野、河流、树木,还有在这中间生活的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告诉他们,活着是多么好。他本来应该接续父母活下去,应该接过萧先生的工作,应该拉着殷大士的手。可是他还没有起步,却转了一个方向,向那一片小草走去了,要复归于那一片小草中间了。

(12)玮从他干涩的嘴唇中吐出不连贯的声音,人们分辨出这四个字:祈祷和平。这不连贯的声音散向四面八方,又从四面八方回拢来,汇集成一个宏大的、庄严的声音,把人们淹没了。

(13)祈祷和平,祈祷和平……

(14)澹台玮的眼睛闭上了,永远,永远不能再睁开。病室内外,整个的医院,整个的村庄,从村庄延伸开去的大片土地,一片寂静。

(选自《西征记》)


【注释】①澹台玮:嵋的表哥,明仑大学大三学生,主动参加远征军,当了翻译官。在给谢夫当翻译时,也学会了一些通讯的技术,牺牲时还有一个月才到20岁。②谢夫:美军上尉,通讯兵。③殷大士:澹台玮喜欢的女孩子。④《西征记》:是宗璞创作的四卷本长篇小说《野葫芦引》的第三卷,写的是明仑大学学生投笔从戎,参加远征军在滇西和日本侵略者作战的故事。
1.根据全文,以“玮”为陈述对象,按要求填写下表。
情节主要事件
开端玮和谢夫到巷战现场,接受架线任务。
发展玮建议用把电线用枪榴弹射过去来解决无法拖着满缠电缆木轮冲到对面的问题。
高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局(2)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尾声玮牺牲了,牺牲前祈求和平。

2.请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3.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体会下面语句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玮没有一点犹豫,一个箭步蹿了出去冲过街道,跳过矮墙,来到树下。
(2)结合上下文,说说营长为什么还要追上被担架抬走的玮再喊“电话通了!”。
营长拿起电话说了几句,跑过来在玮耳边大声说:“电话通了。”担架兵抬起了玮,营长又追了几步,几乎是在喊:“电话通了!”
4.假如你是一位记者,到医院采访受伤的澹台玮,你会问一个什么问题?并请根据相关资料代澹台玮回复提问。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棉花开处生乡愁

邓荣河

①进入秋分,家乡的棉花一天天进入盛开期。上个周末回老家,路过一片棉田,看着白花花的棉花,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种棉、拾棉的情景。

②每年谷雨前,家里的那几亩棉田便被老父亲提前拾掇得平平整整。一到谷雨,便开始播种。那时没有现代化的大型播种机械,一切都靠人工。父亲在前边用小锄头开沟,娘亲则紧跟在后边一粒粒地撒种。那种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画面,就是米勒油画《农民·土地·诗》的翻版,深深地印在了我脑海里。

③其实,在娘亲的眼里,我和年幼的弟弟也是两粒寄托着太多希望的种子,我们和棉花在同一片土地上生长。

④种植棉花费工费时,棉田的打药、除草由父亲完成,而平日里拾掇棉田的所有零杂活儿,几乎全由娘亲承包了。从棉花刚刚挺起腰身,娘亲便开始整日劳作在田地里,娘亲用娴熟的双手给棉花整枝、打叉、掐顶,娘亲的棉田里总是那么生机勃勃,碧绿一片。齐整的棉田中,瘦弱的娘亲是那么的渺小,但同时又是那么的伟大!正是靠着这副瘦弱身躯的不停劳作,才拥有了成片成片的希望。

⑤在娘亲的精心呵护下,我和弟弟也茁壮地成长。当然,我们的成长离不了棉花这一美丽而又坚实的后盾。丰收的棉花,成为我们穿衣、吃饭、读书的全部依仗。

⑥在焦急得不能再焦急的期盼中,雪白雪白的棉花盛开了。于是,拣拾棉花成为娘亲最劳累也最幸福的农活儿。棉花盛开时节,娘亲几乎从早到晚一直在棉田里拣拾,中午只在田间地头啃几口干粮充饥。每每放学归来,我和弟弟也总会拿着个小书包紧跟在娘亲身后。虽然我们拣拾的动作不那么专业,甚至有点笨拙,但娘亲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在漫漫的人生征途中,我和弟弟第一次以劳动者的身份,与土地进行零距离的亲近。

⑦伴随着冬天的临近,责任田里的棉花只剩下了光秃秃的空棵。此时的娘亲,仍难得半日空闲。夜深了,在昏暗的油灯下,娘亲的纺车仍在“吱呦呦”地歌唱、洁白洁白的棉花絮,在娘亲的指间一缕缕抽长,补丁摞补丁的日子,竟也织成了一团团的诗行我和弟弟则在满是阳光气息的棉被里,由这个梦乡,进入那个梦乡,娘亲家纺的粗布褂子,成为我和弟弟人前人后最值得骄傲的依仗。

⑧如今,年过七旬的娘亲已不再到田间劳作。看着眼前白花花的棉田,不禁想到娘亲:勤劳一生,到老白头,不正像家乡土地上那雪白雪白的棉花吗?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1年1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昏暗的油灯下,娘亲的纺车仍在‘吱呦呦’地歌唱”这一句用拟人的修辞,赋予昏黄油灯下工作的纺车以人的情态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娘亲纺织时候的情景,抒发了对娘亲的勤劳不辍的赞美之情。
B.第①段的环境描写,在点明棉花盛开时节的同时,将“棉花”与“家乡”关联,营造了一种怀乡的情感氛围,为引出下文有关棉花和母亲的记忆作铺垫。
C.本文的记叙顺序是插叙,插入娘亲、棉花和我的故事,对整个故事情节起到补充交代的作用。
D.本文作者通过对儿时种棉、拾棉情景的回忆,赞美娘亲如棉花般纯洁温暖的爱。
2.班级举行“美文诵读会”,有同学计划诵读这篇文章,他应该选用哪种风格的配乐?请阐述你的理由。
A慷慨激昂                    B.热烈奔放              C.哀婉低沉        D.平和舒缓
3.结合语境,品味句中加点的词语。
齐整的棉田中,瘦弱的娘亲是那么的渺小,但同时又是那么的伟大
4.本文用了第几人称,有何作用?
5.阅读下面链接材料,材料中“桃树”和本文中“棉花”的共同作用是什么?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

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但我却十分地高兴了: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我想我的姐姐弟弟,他们那含着桃核做下的梦,或许已经早忘却了,但我的桃树却使我每天能看见它。我说,我的梦儿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

(贾平凹《一颗小桃树》节选)

2021-04-15更新 | 4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九年级第一次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三棵青菜

①多年以前的辛丑除夕,那大约是城里的百姓饿到极致的时段。三十晚上,母亲七拼八凑,勉为其难地总算做出了几样年菜。看看天要黑了,母亲取出家里的酒票和五毛钱,让我去打半斤散装白酒。把玻璃瓶递到我手里时,她又叮嘱了一遍,下台坡时小心滑,别把酒瓶打破了。

②出门时空中已经飘起了小雪花,好在杂货店不远,就在菜场的对面。门前的铺板已经上了一半,店堂里坚守在为人民服务岗位的值班店员,百无聊赖地倚在柜橱上,随时打算回家吃年夜饭的模样。他验过酒票,收钱找钱,把铁皮漏斗插进酒瓶中,一手握着瓶颈,一手掀开酒坛口的布沙袋,捏住毛竹酒端的高柄,深深地压进酒液里去,利索地一提一倾,玻璃瓶里就有了半斤白酒。

③我接过酒瓶,凑近瓶口闻了闻,一股辣劲直冲脑门。压紧瓶塞,小心翼翼地走下湿滑的石台坡,抬眼看路时,忽然发现对面菜场门前,围着五六个人。这个时候,街面上还能有什么热闹可看呢?好在是顺路,我走过时便从人缝中张望了一眼。居然是青菜!

④地上一并排放着三棵青菜,高梗白,七八寸长,都有小孩胳膊粗细,估算有一斤多重。雪白的肥厚的菜梗,碧绿的舒展的菜叶,都神采奕奕地挺拔着,显见得是刚离地的。

⑤青菜旁边,是一双穿着泥鞋的脚,黑布大裆棉裤,黑棉袄,腰间束着根黄草绳,拢在袖筒里的双手紧抱在胸前,酱紫色的脸膛,说不清是饱经风霜还是冻着了,头上一顶破毡帽。

⑥我的手心里还捏着一毛二分钱,忍不住问:“多少钱?”

⑦旁观的人代他答:“不要钱,要半斤白酒!”

⑧人们的视线转向我身上,立刻注意到我手中的酒瓶:“这娃儿正好有半斤白酒!”

⑨我看着地上的青菜。

⑩真想拿白酒换了这青菜啊!

⑪南京人对于青菜有特别的感情,俗话说:“三天不吃青,两眼冒火星。”差不多有两年了,没见过如此鲜嫩的青菜!而且,就连张牙舞爪的“飞机包菜”,也不是每天都能买到的。当时凭蔬菜票买菜,即便有票,如果你排队排得太后,菜卖完了,那也只能“有权不用,过期作废”。

⑫如果我把这三棵青菜换回去,肯定是今年春节最受欢迎的美食。然而,父亲呢?

⑬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年轻时一好烟、二好酒、三好茶。这两三年,他的烟瘾、酒瘾、茶瘾,都被熬到了极致。我曾在放学路上悄悄为父亲捡烟头,一个星期的所获,剥出一小火柴盒。父亲打开那个火柴盒时,脸上的表情,感动之外,更多的是羞愧,他肯定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去沿街捡垃圾。但只是一瞬间,他便裁出一角纸,卷成一支烟,点火猛吸,一口就抽掉了一半。后来连烟头都捡不到了,有人教父亲卷干荷叶、柳树叶抽,抽一口,咳呛几声,也算过了瘾。上半年家里的酒票,被父亲换了两张烟票。这半斤酒,该是父亲辛劳一年仅有的一点享受了。我又怎么忍心剥夺呢?

⑭我抱着白酒回到家中,母亲已经在担心,是不是冻得手抓不住摔了瓶子不敢回家。我说不是,是在看青菜,有人要用三棵青菜换半斤白酒。父亲忙说,你怎么不换呢?我也想吃青菜呢!

⑮我什么也没有说。

⑯很多年过去了,现在别说过年,就是平常的物质生活也已经极大丰富了,那三棵菜却一直鲜亮地在我眼前,它们曾细微地衡量着亲情的比重,也在艰苦的环境里让我很早就知道了亲人的意义:那就是全心全意地为对方着想,像旭日暖阳,包围彼此。

(选自《读者》2020年7月17日)

1.通读全文,梳理线索。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梳理填写完整。
大年三十,母亲叮嘱“我”打半斤白酒,杂货店店员干脆利落地验票打酒→①                       →“我”想换却不忍心剥夺父亲过酒瘾的享受→②                         
2.请结合全文,按要求赏析。
(1)雪白的肥厚的菜梗,碧绿的舒展的菜叶,都神采奕奕地挺拔着。(品析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但只是一瞬间,他便裁出一角纸,卷成一支烟,点火猛吸,一口就抽掉了一半。(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3.文章以“三棵青菜”为题,有何妙处?
4.第⑪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5.作者在第⑯段说:“那三棵菜却一直鲜亮地在我眼前,它们曾细微地衡量着亲情的比重……那就是全心全意地为对方着想。”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1-04-12更新 | 2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重庆市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招生考试语文试题(一)
7 .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举 报

余显斌

(1)袁艺是个女孩,一笑,露出一颗虎牙。她在宜宾住,是个开出租的。

(2)那天早晨,袁艺开着车,刚刚到合江门街道那边拐角处,就有人拦车。拦车的是个眉眼青葱的小伙子,怀中抱着一个三岁左右的男孩,虎头虎脑的,不停地哭着喊:“妈妈,我要妈妈。”男青年一头大汗,不停地哄着道:“听话,别哭,叔叔带着你找妈妈。”

(3)袁艺停下车,男青年抱着孩子上车,说去御园小区。袁艺答应一声,车开动了。

(4)男青年塞给孩子一个小小的铁金刚,小孩停止了喊叫,叽叽嘎嘎地玩起来。

(5)袁艺开着车,隐隐感觉到有什么地方不对。哪儿不对呢?她想。突然脑袋灵光一闪:那个男子的话有问题,他说“叔叔带着你找妈妈”,也就是说,这个男青年不是小孩的爸爸。那该是什么人啊?叔叔是一个随意的称呼,他会是小孩的什么人?

(6)袁艺是个爱看侦破电影和侦破小说的女孩。她说,自己如果是警察,一定是福尔摩斯。她觉得,那个男青年身份可疑。

(7)这时,小孩口渴了,闹着要喝水。本来,袁艺想将自己留着的一瓶水拿出来,可是,她想想却没这样做,在街边找个空车位,停下车,指着那边的商铺告诉男青年,那儿有卖水的。男青年感激一笑,忙下车去了。袁艺趁空问孩子:“小帅哥,你认识那个叔叔吗?”小男孩摇着头,又想起了妈妈,哼哼唧唧地说:“我要妈妈。”

(8) “叔叔说带你去找妈妈吗?”袁艺问道。

(9)小男孩嗯了一声:“叔叔带我见妈妈。”

(10)就在这时,男青年买了水走过来,打开车门一笑道:“美女,和小帅哥聊上了?”

(11)袁艺笑笑,点点头。

(12)男青年打开矿泉水瓶,喂着男孩喝水,嘴里道:“真淘。”

(13)袁艺笑笑,下了车。

(14)男青年看着她问:“干嘛啊?”

(15)袁艺指指那边的洗手间,走了过去,不一会儿回来,对小男孩一笑道:“走了,找小帅哥的妈妈哦。”车子动起来,跑了一会儿,前面一辆警车呜呜地挡住出路。男青年看着警车道:“咋的,出啥事了?”袁艺哼了一声,应答道:“可能是有人拐卖小孩吧。”

(16) “真的?”男青年问。

(17)“你说呢?”A袁艺白白眼睛。

(18)车子到了警车前停下,一个高个子警察看看车窗,看到车后座的男青年,笑着道:“沈晨,你怎么也在这啊?”男青年一笑,问道:“咋的,听说你们在追捕拐卖小孩的人贩子?”高个子警察点点头,看着袁艺道:“美女,你举报的人贩子呢?”

(19)袁艺指着男青年:“他……这个小孩不认识他,他……”

(20)男青年看看高个子警察,又看看结结巴巴的袁艺,仿佛明白过来什么,哈哈笑道:“美女,你不会把我当人贩子了吧?”

(21) “你难道不是啊?”袁艺有点火了。

(22) “他是交警,叫沈晨,咋会是人贩子啊?”高个子警察也明白过来,笑着介绍。

(23)原来,沈晨今天路过合江街道那边的街角,看见一个小男孩哭着,在那儿喊着妈妈。他忙走过去询问,原来小孩不见了妈妈。他抱着小孩一边哄着,一边到处寻找着,没有寻见,就抱着孩子,拦下袁艺的出租车,准备回家,等着孩子家长上门来领。他已经将孩子的信息发在朋友圈里,并贴出自己的联系电话。他想,守株待兔,总比大海捞针强。

(24)B袁艺听了,脸红了。

(25)这时,沈晨的手机响起来。原来是孩子的妈妈找到了。高个子警察说:“我送你。”

(26)袁艺忙道:“我送。”

(27)高个子警察看看袁艺,看看沈晨,呵呵一笑道:“好吧,算负荆请罪吧。”说着,开着警车走了。袁艺开着车,也朝着女人所发的地址驶去,她边走边埋怨:“交警出门,咋不穿警服啊?”

(28)沈晨知道是在说自己,就解释道:“今天休假,逛逛街。咋的,交警出门不可以穿便服啊?”

(29)C袁艺没说话,轻轻一笑。

(《微型小说选刊》2020年13期)

1.小说有两条情节发展线,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梳理补充完整。
以袁艺的活动为明线:发现“人贩子”→①        →真相大白→“负荆请罪”;
以沈晨的活动为暗线:②           →带小孩寻找妈妈→坐出租车被举报→真相大白;
2.文中加波浪线的地方,都写到了袁艺的表情,请选择其中的两处,简析她的心理。
3.你更喜欢文中的袁艺还是沈晨?请说说你的理由。
4.本文以“举报”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5.误会是小说在情节设置中常用的手法。请找出文中设置的误会,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2021-04-12更新 | 2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重庆市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招生考试语文试题(二)
8 . 阅读《拜谒李时珍》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拜谒李时珍

陈世旭

①静静地站在雨中的长廊,遥望神圣。

②蕲春,处吴头楚尾,扼控长江。山川秀美而神秘,人文丰沛而多彩。

③竹林湖村,一个翡翠般的山谷,满是苍劲的树、怪异的竹、迷蒙的云、甘甜的泉、碧绿的水。莲叶上溅着雨花,遮住一湖天光云影。含苞的花朵,带着艳丽的霓裳,相守明镜。

④巨大的香鼎排列在开阔的山麓,万绿丛中的高处,安卧着圣者的灵魂。

⑤李时珍,一个自幼耳熟能详的名字。

⑥想起我的表叔,一个老迈的中医,几重几进的幽深老宅,洗药的天井,煎药的作坊,堆药的库房,长年累月氤氲着浓浓的药香。表叔端坐于店堂,周边是一圈紫檀的书架,架上满是靛蓝灰白的线装古籍。中堂黑色的金字招牌下,挂着“李时珍”画像:褐色的高帽,蓝色的大襟袍,清癯的脸上尽是忧戚。这清癯与忧戚似乎随医道一起传承,画像下的表叔亦是此般的清癯此般的忧戚神情。在一张纹脉清晰的紫檀桌上,青筋毕现的手,苍白而温暖,把握一个个问医者的脉息。偶尔的询问和叮咛,轻得就像亲人的耳语。仿佛踏进的是森严的殿堂,人们一个个恭恭敬敬地弯腰进来,又一个个唯唯诺诺地躬身出门。门外车如流水马如龙,门内古炉香烟静如海。

⑦表叔是李时珍的私淑弟子

⑧一条古老的石路,横跨了数百年,我在路这端,圣者在路那端,我们彼此深情凝望。曾经瘟疫弥漫了你的眼神,多少亡灵,拥挤着天空。风雨的哀怨,堆满大地。在沉重的呼吸里,枯瘦的村庄摇摇晃晃。日子硬撑起呼吸,苦等着一剂良药。困顿的五脏六腑深处,期盼着望闻问切的祥符。多少颤抖的呻吟,渴望着一个身影:一个杏林春暖的身影,一个悬壶济世的身影,一个妙手回春的身影。

⑨皇家宫殿丹炉旁的医者,决然走出堂皇的宫阙,回到久别的故土。国之医者,承载了太多人的命运。怀抱仁心,步履蹒跚,在苦难的漫漫长路,愿为百姓守候一生。

⑩配伍草根、花朵,调制天象、雨露、背负神农氏的典籍,“搜罗百氏”“采访四方”,寻寻觅觅踏遍山野。攀上高耸的断崖,潜入无底的山涧,从荆棘深处背出一篓又一蒌救苦救难的“仙草”。敞开胸膛,揽尽大地的远山近水,只看到香气在飞,心灵清如止水。

⑾太阳升起的每一个新的日子,生命都正在苍天的子宫床。在无边无际的时间与空间。一茎草的萌芽,在脸上积蓄着力量。于是穷搜博采,删削订正,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本草纲目》。苦行者的智慧,滋润了草的色泽,流溢着草的芳香。在众人的仰望中,研磨天地的精华,抚慰百姓的切肤之痛。

⑿一纸药方,点缀出专注的神情;羸弱而坚韧的手指,调和阴阳,由表及里;心无旁骛的针灸,以谦卑的姿态,直刺生之命门;流不完的汗水,炮制“神青”,敷上肿胀的苦难;不吝惜的热血,祛散肆虐的“伤风”,让涌动的脉搏,流出欢快的福音;于是滚沸的鼎釜里一缕清苦的味道,泽润了天下的老弱贫疾;于是百草温汤融入子孙的血液,而“李时珍”,刻进华夏永恒的记忆。

⒀李时珍的脊梁始终那么高,又那么低。民族记录下了一个伟大医者朴素的背影。

⒁“李时珍”,远不止仅仅等同于《本草纲目》,是永远的经典,更是一个符号,一个民族的魂魄。

(原文有删改)


【注】①蕲春:今湖北蕲春,李时珍故乡。②私淑弟子:私下向自己仰慕敬佩的人学习的学生。
1.文中写“我的表叔”对刻画李时珍的形象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2.李时珍回到故,“为百姓守候一生”,文章是从哪三个方面表现的?请简要概括。
3.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含意。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描写竹林湖村的环境,营造了神秘圣洁的氛围,意在烘托表叔的形象。
B.文中“在沉重的呼吸里,枯瘦的村庄摇摇晃晃”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瘟疫弥漫下村庄的萧条、了无生气。
C.作者借助丰富想象,展现了李时珍离开皇宫回到故土,守候百姓的感人场景。
D.文中“李时珍的脊梁始终那么高,又那么低”句中,“高”与“低”的矛盾写出李时珍人格的表里不一。
E.文中“圣者”“国之医者”“伟大医者”等称谓,突出李时珍在世人心中的地位。
2021-04-12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天津市红桥区九年级结课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百年震柳

(1)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2)1920年12月16日晚8时,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这次地震,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没有想到的是,有一棵柳树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3)为了寻找这棵树,我们坐车从县城出发,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途几乎没有看到人家。可想百年之前,这里更是怎样的荒凉寂寞。正当我心头一片落寞之时,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车头一折,拐入谷底。行到路尽之处,眼前的一棵大柳树挡住了去路。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它身高膀阔,蹲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难怪我们在山顶上时就看见这里有一团绿云。欲问百年事,深山访古柳。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树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的树龄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100年。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根木头的断开如果是用锯子来锯,无论横、竖、斜,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成块的风景,木纹之英也成了生命之头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担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杜坚掀,惨不忍睹。但是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越了过来。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困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岁月。我稍一闭目,还能听到雷鸣电闪,山摇地动。

(4)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年扎根于此。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

(5)那次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7万人的生命,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一百年了,它站在这里,敞开胸怀袒露着伤痕,又举起双臂,摇动着青枝。我想,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选自梁衡散文集《树梢上的中国》,有删改)

1.请根据第(3)段对震柳描写的内容,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震柳的特点

远看

(1)___________________

近看

身高膀阔
(2)枝叶___________________
(3)树皮___________________
(4)树干的开裂部分________________
2.赏析第(4)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易去死。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选文第(2)段画线句运用说明这一表达手法,表现了这次地震强度大,破坏力大,为后文写柳树被震裂的情状做铺垫。
B.选文第(3)段开头写我们为了寻找这棵树,在大山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表现了我们猛然见到这棵树后落寞的心情。
C.选文第(3)段里说震柳疤痕处没有平常树木剖面上象征生命之美的年轮图案,揭示了震柳一百年来鲜有人问津的原因。
D.选文第(4)段引述唐人折柳送柳的习俗、贺知章的诗句与左宗棠携柳行军的传说,丰富文章内涵,增强了文章文学性。
E.选文咏物抒怀,作者借用残缺身躯支撑一片绿荫的古柳诠释生命的深邃与博大,表达了作者对万难不屈精神的赞美之情。
4.分析第(5)段文字的作用。
2021-04-07更新 | 2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天津市和平区九年级结课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小题

遥望风里的春信

张松枝

①信是消息,是灵犀,是传递一种向往与期冀的气息。从有形与无形的信中可以去读取我们心仪的内容。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的词句,捎来了雪与梅相遇便是春的信息。春天乍暖还寒,忽而丽日明媚抚暖田野,忽而东风戏谑大闹路街。爱春,探春,当从元春前的暮冬着手,以幽静耐心的姿态迎春,慢慢拆启从羞涩到芳菲的春季。

②“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的刻苦,使文人的雅兴得到了升华。尽管“踏雪寻梅梅未开”,但寒冷挡不住诗人“伫立雪中默等待”的决心和情怀。踏雪寻梅是一种雅兴,也是对春天一种苦尽甘来的渴望,更是寻觅春信的足迹。雪与梅,自古就是脱俗的意境,是雪花来赴约梅花,还是梅花的牵挂终于开成了雪花?不管是“梅须逊雪三分白”,还是“雪却输梅一段香”,只要这两者相遇,便是相得益彰的唯美豪放,足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冬雪凝练,春雪温婉,雪的诗意便在平仄中抑扬顿挫地生成,生成不同颜色的玲珑。

③也许黄色是最坚强的颜色。腊梅的香还在酣畅淋漓,迎春花便会乍现在绿条上,惊喜着新年的钟声。记得那个大年初一回老家给公婆拜年,去时不曾注意,只踏着满地的大红鞭炮纸屑寒暄进门。拜别时,出门抬头,却有一点星黄相迎,甚是欢心。婆婆家的大门前有两道风景,一道是石榴树,另一道是迎春花。石榴树尚且虬枝不染绿意,墙头上的盆栽迎春花垂枝蔓蔓,却只有对着大门的背阴处开着这样一支俏黄,仿佛是新年送来的春信上的一枚邮票,煞是惊喜!

④上班的路上,沿途绿化带里大面积继迎春花之后开的连翘花也是恣意洒脱,它们伸着缠满黄花的臂膀,越过齐整的小叶女贞护栏招摇,它们摇曳着春风,俯仰有度地回应着过往的行人。就连穿着橘红色工作服的环卫阿姨都感叹春天真好,感叹是看着这些花骨朵儿慢慢孕育,慢慢出生,慢慢展成花瓣。我也感叹,曾是“春江水暖鸭先知”,都市却是“春风信暖人先知”。靓丽的风景自是如诗如画,那些点点晃动的橘黄就像画诗上的印章,提升着魅力城市的形象。

⑤春花接踵而来时,乡下的桃花开在田间地头,不经意的一支锄把便会使桃之花雨洒满泥土,使锄沾香,使足芬芳。杏园里,红萼衬白,似云似雾,联想起孔子杏坛讲学的典故,仿佛“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圣人之音袅袅环绕。海棠花开了的日子,我最喜欢路边的硬梗海棠,自然中透着坚强,艳丽中裹着端庄,就像我乡间乐土上的玩伴们,有些疯野又有些炸刺儿,坦荡的大笑在红花绿叶间爽朗地绽放。

⑥遥望春信,惜春爱春的感觉更浓,季节变换,花叶轮回,从严寒到渐暖,从萧瑟到嫣然;时时处处都很饱满,在点点滴滴的暮浸朝润下,所有的姹紫嫣红都很惊艳。那时节,“地做琵琶路为弦”,春信在弹,春潮如五线谱,和着时代的节拍,焕发着无限的生机。

(摘自《天津日报》2021.01.05有删改)

1.文中开头两段都引用了包含“雪”和“梅”的诗句,是否重复需删减?说说你的理解。
2.从修辞方法角度对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进行赏析。
石榴树尚且虬枝不染绿意,墙头上的盆栽迎春花垂枝蔓蔓,却只有对着大门的背阴处开着这样一支俏黄,仿佛是新年送来的春信上的一枚邮票,煞是惊喜!
3.下面对本文相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题目中的“春信”指的是春花,作者在文中描绘了梅花、迎春花、连翘、桃花、杏花、海棠等,或按时间推移,或随地点转换,因为行文有序,所以繁而不乱。
B.作者笔下的花总离不开人,由梅带出诗人等待的决心,连翘引得环卫工人感叹春天美好,桃花使人联想农人的劳作和愉悦,杏花引起对圣人之音的回想,海棠勾起对玩伴的怀念,叙述、描写、抒情就这样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C.作者借对春花、春景的赞颂,表现了自己独爱春天的感情。
D.第④段中的加点词“恣意”和第⑥段中的加点词“疯野”、“炸刺儿”都有贬损之意,意在表明花和人一样,都是大体可爱,但不够完美。
E.作者在描绘春花时引用了大量的诗文,既提升了整体的文雅之气,又有效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4.简要分析文章结尾段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