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言文阅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9282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昌邑令王密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选自《后汉书·杨震传》,有删改)

注释:①弘农华阴:地名。②茂才:秀才。③迁:晋升或调动官职。④昌邑令:官职名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密愧而__________   ②故旧长者欲令为开产业__________
(2)请简要概括选文中体现杨震“公廉”的两件事。
7日内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须学也/初极狭,通人B.将何及/未有能与其奇者
C.卿今涂掌事/但涉猎D.往事耳/不曦月
2.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诸葛亮劝诫儿子要“淡泊”“宁静”“静学”“立志”,此为“君子之行”。
B.乙文中孙权劝说推辞学习的吕蒙积极求学,并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吕蒙读书的益处。
C.甲乙两文均是长者劝诫晚辈的文章,均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且传授了学习方法。
D.甲乙两文的文体不同,前者为说理文,突出说理性,后者则为记叙文,侧重叙事。
7日内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较易(0.85) |

3 . 竹篱茅舍,石屋花轩;松柏群吟,藤萝翳景;流水绕户,飞泉挂檐;烟霞欲栖,林壑将暝。中处野叟山翁四五予以闲身作此中主人。坐沉红烛,看遍青山,消我情肠,任他冷眼。

(选自陈继儒《小窗幽记》)

【注释】①翳:遮掩,遮蔽。②消:消遣,排遣。
1.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请用“/”标出文中画线句的停顿。(标2处)
中处野叟山翁四五予以闲身作此中主人
2.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屋主人的品行。
7日内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西省晋中市祁县多校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4 . 班级举办“品读经典美文,感受含蓄之美”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含蓄之美,美在辞约而意丰。请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惟吾德______
(2)一食尽粟一石:______
2.含蓄之美,美在言近而旨远。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______
(2)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
3.含蓄之美,美在精神,美在风骨。请结合以上两文,谈一谈两篇文章各借助所托之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胸中之志。
7日内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西省晋中市祁县多校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较易(0.85) |
名校
5 . 阅读《核舟记》, 完成各题。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 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 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 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 为:             (2) 诎:               (3) 盈:
2.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译文:(全都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某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译文:(中间戴着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
C.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译文:(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 都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译文:(原来是挑了一个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
3.结合《核舟记》全文,指出下面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     
A.《核舟记》一文选自清代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B.本文评价王叔远雕刻技艺精湛,开篇用“奇巧”,结尾用“灵怪”,前后照应,令人赞叹。
C.文中写到“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与前文“盖大苏泛赤壁云”一句语意相连。
D.“尝贻余核舟一”,这里指的是王叔远把核舟赠送给苏轼。
7日内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第十七中学校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6 . 【甲】

盘石寺逢旧

温庭筠

梵寺上方宿,满堂皆旧游。

月溪逢远客,烟浪有归舟。

江馆白蘋夜,水关红叶秋。

西风吹暮雨,汀草更堪愁。

【乙】

盘石山

李敬

温庭筠为方山尉,作《盘石寺逢旧》,予尝谓其诗中有画。及予壮岁,从事四方。老而且倦,游子思家,梦寐中顾不能忘我盘石。

今日悠闲田里携童策杖访二三方外之友于盘石寺中。支松窗,坐白云,烧芋栗而食,以咏以言,渐忘寒暑。斯时也,又怅然于庭筠之诗。

于是乎拂衣而起,登山之巅。环揖群峰,带绕江流。西风动而槲叶争鸣,夕阳开而枫林乱色。徐步洞壑,烟霏月晶。斯时也,予恶知其身之在诗中耶,画中耶!

(节选自李敬《退庵文集》卷7,有删改)

【注释】①盘石山:位于六合区竹镇镇东南十五里处。②方外:世俗之外。
1.下列对诗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文都写到盘石山寺。B.诗文都写了旧友重逢。
C.诗文都写了秋天枫叶。D.诗文都表达思乡之情。
2.给文中画浪线句子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今日悠闲田里,携童策杖,访二三方外之友于盘石寺中。
B.今日悠闲,田里携童策杖,访二三方外之友于盘石寺中。
C.今日悠闲田里,携童策杖访二三方外之友,于盘石寺中。
D.今日悠闲,田里携童,策杖访二三方外之友于盘石寺中。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斯时也,予恶知其身之在诗中耶,画中耶!
4.旧友重逢,本应满心欢喜,为何诗文中却流露出愁怅之情呢?
7日内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2924年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小石潭记》)

【乙】

登山大半,飞瀑雷震,从空而下。瀑旁有室,即飞泉亭也。纵横丈馀,八窗明净,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人可坐可卧,可箕踞,可偃仰,可放笔研,可瀹茗置饮,以人之逸,待水之劳,取九天银河,置几席间作玩。当时建此亭者,其仙乎!

坐久,日落,不得已下山,宿带玉堂。正对南山,云树蓊郁,中隔长江,风帆往来,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余甚异之。

(节选自《小仓山文集》,有改动)

【注释】①箕踞:一种坐的姿势。坐时两脚伸直岔开,形似簸箕。②瀹(yuè)茗:烹茶。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隔篁竹,水声/寡人之耳者B.如鸣珮环,心之/安知鱼之
C.皆空游无所依/屈伸呼吸D.其境过清/不物喜,不以己悲
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的划线句子。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无一人肯泊岸来此寺,余甚异之。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二段写潭中游鱼,动静结合,细致生动,精灵可爱,侧面体现了潭水的清澈。
B.甲文第四段说“寂寥无人”,并非真的“无人”,而是强调环境的寂寥和内心的落寞。
C.乙文没有直接写亭,写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在亭内休憩赏玩,展现了悠闲的游玩状态。
D.乙文“闭窗瀑闻,开窗瀑至”,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描写出瀑布声势浩大的特点。
4.甲、乙两文均为游记散文。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异同。
7日内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8 .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观第五泄记》)

【注释】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斜靠。
1.请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1)佁然不动:
(2)悄怆幽
(3)疾雷声
(4)而犹不忍
2.翻译下列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3.请划分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划一处。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源中鱼百许头          二黍许(《核舟记》)
B.记之而去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C.全石为底                 其境过清
D.不可知                 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5.甲、乙两文写水,突出了水的不同特点,其中甲文突出了水的“清”,乙文突出了水的_______(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两文在写作手法上都运用了________
6.请比较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7日内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部分学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 )。”

疾趋,度石罅,瀑见。石青削,不容寸肤,三面皆郛立。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恍惚牛鬼蛇神,不知作何等语。

(节选自《观第五泄记》)

【注】①青削:颜色青绿,陡峭如刀削。②不容寸肤:指没有泥土。③郛:此处指像城墙环绕一样。④掉:摇动。⑤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⑥掣折:转折。⑦牛鬼蛇神:比喻各种怪诞的形象。⑧第五泄:第五级瀑布。
1.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

折蛇行

语境推断法

_____

成语印证法:心有余悸

_____

水态

以今推古法

_____

山行之极

课内迁移法:此则岳阳楼之大

____

2.请为乙文画波浪线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
以 面 受 沫 乍 若 披 丝 虚 空 皆 纬
3.请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根据上下文推断,“也”“哉”“欤”三个语气词,填入乙文画横线的句子末尾,最恰当一个是(     )

山僧曰:“此瀑声(     )。”

5.请从甲、乙两文中各找出一个表现水的特点的字①______、②______
6.请阅读两篇选文,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填写下表。

选文

句子

思想感情

《小石潭记》

似与游者相乐

快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______

《观第五泄记》

山行之极观也

赞叹

而犹不忍去

_____

7日内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5月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易(0.85) |
10 .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材料二:

延陵季子将西聘普,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色之。疑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致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而去。

(选自刘向《新序》)

【注】①聘:古代诸侯之间或诸侯与天子之间派使节问候。②嗣君:继位的君主。
1.下列推敲文言词义的方法和释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文言词句     释 义
A延陵季子将西聘晋课内迁移法: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B致使于晋, 顾语境推敲法通“返”, 返回
C不言而其色词语参考法:利欲熏心欲望
D者不为也查阅字典法:①侧边②棱角, 引申为品行方正③廉洁④便宜⑤考察品行方正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使     友人惭,下车引
B.不言色欲之                  望之蔚然深秀者
C.带宝剑过徐君               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D.则徐君死                  骈死槽枥之间
3.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
B.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
C.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
D.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2)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
5.“信”是立身之本,也是交友之道。请结合两则材料,分别说说友人和季子的行为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7日内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