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记叙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321 道试题
1 . 下列有关《简·爱》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罗切斯特说自己要和英格兰小姐结婚,并且要简·爱离开是想想试探简·爱的心意。
B.简·爱虽然相貌平平,但她身上有强烈的魅力和美感,我认为是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丰富、明确、坚定的个性,追求平等和尊严不择手段等,都可圈可点。
C.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主人公在四个主要地方的生活,这四个主要地方是:舅妈家里、雷沃德学校、桑菲尔德庄园、圣约翰家。
D.简·爱的两个基本动机是;一是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二是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昨日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第一中学附属实验中学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主角

刘力勤

①没有不想当主角的演员。

②谭四的梦想就是在舞台上当主角。

③为了当主角,谭四真是吃够了苦。唱腔表演的那份苦先不说,我们说说练功吧。练毯子功时,他翻、腾、扑、跌、滚、摔,经常弄得鼻青眼肿;练把子功时,刀、枪、剑、戟、斧、钩、叉、棍,有几次差点儿被对练戳瞎眼睛。苦尽甘来,他终于练出一身好本事,小快枪、大快枪、小五套、大刀枪、双刀枪、十八棍等,每一样都精益求精、炉火纯青。

④这样的好苗子自然是担当主角的人物。但他到了剧团后,一直都在跑龙套,连个有分量的配角都没扮演过。

⑤这事怨不得老团长,老团长是真心喜欢他、欣赏他,也安排他担任了几个大戏的主角,可惜他都不适应,老团长又安排他担任有分量的配角,他还是不适应。怎么说呢,在舞台下他的表演收放自如潇潇洒洒,可一登台就完了,一招一式一本正经,程式古板缺少灵动,硬腔硬斗做功难受。老团长爱戏如命,只好狠下心让他去跑龙套。心想,跑跑龙套练练胆,兴许就好了。谭四也毫无怨言,台上跑龙套,台下练主角。台下的主角练得倒是很有特色人人叫好,待到带彩走台时铜器一响,他就乱了阵法,连个龙套也跑得叫人不敢恭维。用他的话说,他终于没有辜负老团长的失望,彻底失去了登台唱主角的机会。

⑥但他还是想在舞台当主角。

⑦剧团红火几年后,他就很少演戏了,不说演主角,就连跑龙套的机会也没有了。老团长带人外出跑歌舞团时,他干脆请了长假不上班了。

⑧谭四能吃苦,和媳妇在县政府对面开了一间凉皮店。谭四勤快,店面收拾得清清亮亮,很是干净。他家面皮子蒸得软和又筋道,吃凉皮的人很多,我也常常去他店里吃凉皮。每次去了,都是他亲自制作,他把一撮儿豆芽、一撮儿黄瓜丝、一把油光发亮的面皮,放在一个油润润的水瓢里,唰唰唰三勺盐、唰唰唰三勺醋,然后把水瓢凑近那个硕大的辣子碗,捞起三根面皮在辣子碗里一蘸,辣子油便跟着跳进水瓢,接着再舀一勺辣子倾入水瓢,再掂起水瓢抖几抖,一盘美味可口的凉皮就做好了。

⑨我说:凉皮你都能玩儿得像行为艺术,舞台上咋就……咋就……”

⑩谭四说:我也说不清呀,我也劝自己要好好表演,添光彩。可铜器一响,我的手脚就好像不是自己的了,不听使唤。

⑪我说:不过也好,主角也没戏演了,咱在生活里当主角。

⑫谭四说:我还是喜欢在舞台上演主角。

⑬他真的还想在舞台上当主角。买煤、买米,磨米浆、蒸皮子,切皮子、拌皮子,擦桌子、抹板凳……一天忙到晚浑身疲倦,而谭四还要继续练功,唱功、毯子功、把子功……他每一项都不偷懒,总想着有朝一日再上舞台唱主角。

⑭谭四又回到剧团,继续实现他的主角梦想。可是再有机会上台时,他还是当不了主角,本身的毛病没有克服不说,现在的舞台已经是年轻人的天下,他们玩的都是颠覆传统的那一套。偶尔轮着他上台跑回龙套,不说别人,连他自己都觉得难受不自在。

⑮待到剧团又招来一批小演员时,别说当主角,连龙套都不要他跑了,新团长让他带薪离职。⑯后来听说谭四离开了瓮城,从此再也没有了他的消息。

⑰十几年过去,在人们都快忘记他的时候,谭四突然出名了,省报用半个版的版面介绍了他的事迹。我们才知道他离开瓮城后,被省城一个有名的艺校聘请当了艺术指导,他在那里不仅培养了几百名的戏剧艺术人才,还培养出两个梅花奖得主、五个戏剧新秀得主,培养出无数个主角……报道说他是主角背后的主角

⑱当我在省城一家茶馆见到谭四时,他惋惜而又自豪地说:我当不上主角,总有人会替我当主角!

⑲那一刻,他的眼里迸发出了一束光。

初一年级准备将《主角》一文拍成微电影,参加学校艺术节展评。你作为导演,需要完成下列任务。

【导演说戏】
1.请你将谭四和《台阶》中的父亲形象进行对比,使演员对剧本人物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人物缺憾或代价成就性格相似之处
父亲人老了,身体也垮了。建起了九级台阶的新屋_________
谭四____________

【研讨剧本】
2.在围读剧本环节,饰演男一号的李华同学注意到文中反复出现类似于“我还是喜欢在舞台上演主角”的话,请你帮他分析这些话在文中的作用。
【观影互动】
3.微电影拍摄完成后在班级试映,赵静同学在观影后认为:影片“认真学艺”“开店卖凉皮”“成为艺术指导”的镜头很多,最后介绍谭四出名登上省报的片段却过于简短。请你从详略安排的角度向她作出解释。
4.影片引起了同学们对主人公谭四的热烈讨论,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你更支持哪种观点。
张冬:谭四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主角,可到了最后仍未能成为主角,他一定很遗憾吧。
李荣:谭四虽然没能成为主角,但他培养了许多戏剧艺术人才,他们替谭四站在了舞台中央,我想他应该没有什么遗憾了。
昨日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文章,完成小题。

忆秦牧

①今年是秦牧逝世30周年,回忆起秦牧,他和蔼可亲的样貌如在我眼前。

②20世纪80年代初,报社派我请秦牧为《鸳鸯江》刊名题字,我欣然领命前往广州。之所以敢欣然领命,是因为我熟读秦牧的文章,始终觉得他的作品里有着一颗赤子之心,秉持着文如其人的想法,我接受了这个重任。在广州华侨新村一个小公寓里,我见到了久违的秦牧,跟我记忆中的形象没太大变化。我们从聊家乡潮汕开始一直聊到了梧州小城,聊到了《梧州日报》。我趁机向他提出为副刊题字的请求。他听了之后,脸上略有难色,解释说自己毛笔字写得不好。大概感到我风尘仆仆专程而来,不好意思却这份盛情,最后只好应下。只是嘱我回梧州等他写好了寄来。回到梧州几天后,他果然邮来一封信,内有五张写着不同字体的鸳鸯江的字条,附言:请选用。就这样,《梧州日报》副刊版面就有了秦牧题写的鸳鸯江几个字。大作家秦牧亲笔题刊名,一下子使副刊增添了知名度。

③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二届的全国中学生文学会选定在梧州召开。一时间,鸳鸯江畔集合了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学校文学社代表120多人。看到报纸上鸳鸯江三个字,学生们纷纷提出要见他们崇拜的秦牧老师。秦牧非常高兴地应邀,并偕同夫人紫风赶来参加。400多里路,一日赶到。第二天早上,秦牧为一群热爱文学的孩子讲课谈创作,鼓励孩子们积累知识写好文章,希望他们成为鲁迅、茅盾、巴金……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又深受鼓舞。讲课结束后,孩子们请秦牧签名留念。秦牧一个接一个地为孩子们签名,写寄语。彼时已是初夏,天气炎热,当时又没有空调,秦牧很有耐心,一个个签,汗流浃背。懂事的孩子们拿来大葵扇为秦爷爷扑扇,有的还拿毛巾为他擦汗,那情景令人感动!

我不仅喜欢秦牧的文章,也敬仰秦牧的人格。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秦牧对我谈起他文章意外得奖的事。他写了一篇《哲人的爱》向《人民日报》副刊投稿,文章寄出去不久就见了报,是登在一个征文的专栏上。没多久编辑给他寄来了一等奖奖金800元和奖状,并来电向他解释,说当时恰逢他们搞征文比赛,这篇文章写得感人又很符合征文内容,所以没有征得秦牧的同意,就作为参赛文章发表了,特意向秦牧致歉。秦牧跟我说这事的时候,脸上泛着慈爱的笑容,并没有埋怨编辑的意思,只是说:我们是过来人了,本来就不应该参加这些征文活动了,因为我得了奖,别人就失去了一次得奖的机会,应该让文学青年有更多机会得奖,得到更多的鼓励。秦牧意外得奖这件事给我很深的感触。当我活到秦牧说这番话的年龄时,我更深切体会到文学这条艺术长河是后浪赶前浪的,让后浪奔腾前进,正是文学发展的规律,也是我们文学长辈的一种责任。

⑤秦牧身材高大魁梧,古稀之年身板还很挺拔,没有老人的衰老病弱之态。只是有一次和他并排坐在沙发上聊天时,他忽然开玩笑地说:你不要坐得太近,我身上有颗定时炸弹啊。我这才知道他的心血管里长着一个瘤。我听了心里一惊,很是担心,但他却大大咧咧,若无其事地宽慰我说那是一颗很小的良性瘤,不用管它,让它与生命共存亡就是了。没想到,就在那次拜访之后不到半个月,1992年10月14日深夜,那颗定时炸弹竟真的爆破了。在报纸上看到了秦牧逝世的噩耗,我一点都不敢相信,脑海里总是浮现他爽朗说笑的样子。

⑥时隔30年的今天,回想起最后一次见到的秦牧,是他一贯给人的那个积极有力、温暖宽厚的形象,正是因为这样,纪念他我并不会感到过多的忧伤。秦牧就像是生长在岭南的一棵大榕树,绿叶婆娑,他的文学也像这棵榕树,从土地生长出来,又生发出千万条气根,深深扎进土地里,直到在读者的眼中蔚然成林!

1.小文在精读中勾画出关键语句“我不仅喜欢秦牧的文章,也敬仰秦牧的人格”。请结合文章内容,揣摩秦牧的文章和人格各具有什么特点。
2.在合作探究环节,有小组成员觉得文章开头段落的作用不大,删除也不会影响阅读。作为组员之一的你怎么看待?请说明理由。
3.刻画人物,除了正面表现外,还可以通过侧面描写进行烘托。请你赏析下面的句子,分析秦牧的形象。
懂事的孩子们拿来大葵扇为秦爷爷扑扇,有的还拿毛巾为他擦汗,那情景令人感动!
4.小丽认为本文第⑥段中这段话意蕴深长,但她在理解上有些困难,请你帮她理解这段话。

秦牧就像是生长在岭南的一棵大榕树,绿叶婆娑,他的文学也像这棵榕树,从土地生长出来,又生发出千万条气根,深深扎进土地里,直到在读者的眼中蔚然成林!

我的理解:             
5.全班同学就“秦牧的文章意外得奖”的情节展开讨论。有的同学提出秦牧对待编辑的态度有些不妥,他认为:个人的著作权和作品权值得保护,那位编辑未经许可擅自拿作家的作品参赛,而秦牧并未指出错误,这会引起他人效仿。对此,你有什么见解?
6.同学们把《忆秦牧》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进行对比阅读。请你谈谈,同是回忆性散文,两篇文章各自写了什么内容,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昨日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骑桶者

(奥地利)卡夫卡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火炉里透岀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树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块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阳。

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因此我骑着煤桶前去。骑桶者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是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了,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那么低,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而煤店老板正在这地窖里伏在小桌上写字;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 地窖的门是开着的。

“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声音裏在呼岀的热气里,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沉浊,“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行行好吧,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

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边上。“我没有听错吧?”他转过头去问他坐在火炉旁边的长凳上织毛衣的妻子,“我没有听错吧?是一个顾客。”

“我什么也没有听见。”妻子说,她平静地呼吸着,一面织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噢是的,”我喊道,“是我啊;一个老主顾;向来守信用;只是眼下没钱了。”“我的老伴,” 煤店老板说,“是的,是有人;我不会弄错的;一定是一个老主顾,一个有年头的老主顾,他知道怎么来打动我的心。”

“你怎么啦,当家的?”妻子说,她把毛衣搁在胸前,暂歇片刻,“没有人,街上空空的,我们已经给所有的顾客供应了煤;我们可以歇业几天,休息一下。”

“可是我正坐在这儿的煤桶上,”寒冷引起的眼泪模糊了我的眼晴,“请你们抬头看看,你们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你们给我一铲子煤;如果你们能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所有别的顾客你们确实都已供应过了。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块在这桶里滚动的响声!”

“我来了。”煤店老板说。他正要迈动短腿走上地窖的台阶,他的妻子却已经走到他的身边,拉住他的手臂说:“你待在这儿。如果你还固执已见的话,那就让我上去。想想你昨天夜里咳嗽得多么厉害。只为一件买卖,而且只是一件凭空想象岀来的买卖,你就忘了你的妻儿,要让你的肺遭殃。还是我去。”

“那么你就告诉他我们库房里所有煤的品种;我来给你报价格。”

“好。”他的妻子说,她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老板娘,”我喊道,“衷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运回家去;一铲最次的煤也行。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

“他要买什么?”煤店老板喊道。“什么也不买,”他的妻子大声应着,“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都没有看到,什么都没有听到;只是听到钟敲六点,我们关门吧。真是冷得要命;看来明天我们又该忙了。”她什么也没有听见,什么也没有看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遗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我的煤桶虽然有着一匹良种坐骑的一切优点,但它没有抵抗力;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

“你这个坏女人,”当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向店铺走去时,我还回头喊着,“你这个坏女人!我求你给我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就这样,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王敏译本)

1.下列关于文中“煤店老板妻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是一个中小型的有产者B.她比较自私冷酷
C.她生活得悠闲自在D.她对煤店老板关心体贴
2.结合小说语境,完成下面的对话。

“我的煤桶虽然有着一匹良种坐骑的一切优点,但它没有抵抗力;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这句话我觉得很有意思,却说不出好在哪里。

我认为这句子好在____________

3.人们常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你认为文中的“我”有什么“可恨之处”?
4.文中多次提到“一铲煤”“一铲最次的煤”,作者刻意突出“一铲煤”的意图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昨日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新桐初级中学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5 . 人们常说:“唯有变得坚韧强大,才能熬过那些难过的时刻。”“坚韧”是一个成功人士必备的优秀品质。简·爱(《简·爱》)、孙少安(《平凡的世界》)、梁生宝(《创业史》)身上都能体现这种优秀品质。请选择一位,结合作品分析。
昨日更新 | 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新桐初级中学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6 . 清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曾评论过《水浒传》,请选出下列评论与所评人物不对应的一项(     
A.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这般人在世上,定做得事业来,然琢削元气也不少。
B.宋江是上上人物,写得另是一样气色。一百八人中,真要算做第一个快人,心快口快,使人对之,龌龊都销尽。
C.李逵是上上人物,写得真是一片天真烂漫到底。看他意思,便是山泊中一百七人,无一个入得他眼。《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是他好批语。
D.鲁达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心地厚实,体格阔大。论粗鲁处,他也有些粗鲁;论精细处,他亦甚是精细。
昨日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年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新桐初级中学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7 . 金圣叹评《水浒传》塑造人物的手法时概括:如要衬托宋江奸诈,不觉写作李逵真率;要衬托石秀尖利,不觉写作杨雄糊涂是也。《西游记》在塑造主要人物形象时也采用了类似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阐述。
7日内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讨缘

骆瑞生

①小时候,春节前后常有人来送财神和春联。送财神的人站在每家屋前唱《财神歌》,唱完后就发财神和春联,主人家照例要给他些钱,只有实在拿不出钱的穷人家才会给玉米和稻米。

②那年,送财神的人又来了,是一位老人,六十多岁的样子,背着背篓,拄着拐杖。当他出现在村口的时候,小孩子们就都跑去看,我也混在其中。

③在一家门前唱完,送完财神后,老人就去下一家。在离我家越来越近的时候,我突然着急起来,一种窘迫的心情压得我喘不上气来。我爸爸生病了,家里已经没有钱了。我担心老人来我家唱歌,被妈妈拒绝后他会难受,而妈妈也会难受,因为这又一次提醒了她,我家是整个村子里唯一买不起财神画像和春联的人家。

④终于,老人叩响了我家的门,妈妈打开门,抱歉地对老人说:“我家不买。”

⑤老人说:“没多少钱的。”

⑥听了老人的话,妈妈更难堪了,她低下头,重复了一遍:“真的不买。”

⑦这时,屈辱的泪水一下子从我的眼眶里涌出来。

⑧老人一下子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闻到我家那么浓郁的草药味就明白了。老人对妈妈说:“那我就不讨钱,我讨缘。”

⑨说完,不待妈妈开口,老人就唱了起来。老人的声音像一阵暖风,吹进我家破陋的房子里,我悄悄站在妈妈后面,盯着老人唱歌。老人唱歌时眼睛是亮亮的,他盯着门框,那些歌词一个字一个字地从他嘴里磨出来,他用拐杖轻轻地叩打着节奏,完全沉浸其中。这是我听老人唱《财神歌》唱得最好听的一次。

⑩老人唱完后就将财神画像和春联放在我妈妈手里,合着手说了一声:“祝你家新年发财。”说完就走了。

⑪妈妈装了一袋玉米递给我,说:“小跃,你把这袋玉米给他。”

⑫我提着玉米赶紧追上去,对老人说:“我妈妈说这是给您的,抵钱。”

⑬“快拿回去,我说了是讨缘的。”

⑭我的声音突然哽咽了,我说:“您是唯一给我家唱《财神歌》的人,就收下吧,不然我妈妈会更难过的。”

⑮老人听到我的哭声,便将玉米从我手中接过去,放在了背篓里。

⑯我好奇地问他:“什么是讨缘?”

⑰“现在我就讨到缘分了,和你的。”老人摸了摸我的头。

⑱我又问:“您到每家都讨缘吗?”

⑲老人回答:“那不是。只有去你家是讨缘,去别人家都是讨钱。缘分可比钱重要得多。”

⑳我从老人的话里听出了暖意,终于破涕为笑。

(选自《善意如清流》一书,有删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阅读下面的句子,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老人唱歌时眼睛是亮亮的,他着门框,那些歌词一个字一个字地从他嘴里出来,他用拐杖轻轻地叩打着节奏,完全沉浸其中。
3.请说说第一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4.有人说文中的主人公是送财神的老人,也有人说是“我”,还有人说是“我”的妈妈,你赞成哪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
5.读完本文,也许你会联想到下面这些词语:穷苦、善良、尊重,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围绕其中一个词语谈谈感受。
7日内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乐陵市朱集镇朱集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真题

9 . 微弱的光亮

黄海子

①晚上7点,我在盘山公路上开着车。山路上的雾浓得化不开,车子像一只蚂蚁掉进了装满牛奶的杯子。车的灯光在大雾里,照不见一米开外的物体,而一团一团的雾在灯光里缓慢地翻滚着,仿佛众多的棉絮在亮光中漫舞。

②我们此行的车上共有三人。我把车停在路边,下了车,坐在副驾驶的大姐也随我下了车。“这天气真是的……”大姐说。“要不我们回吧?这大雾确实不能再往前了。”我对大姐说,大姐沉默着。

③没有风,路边看不见的树滴滴答答地滴着水。公路上除了我这辆车,再没有车驶过。我感觉浓雾里那些细小的雾的颗粒,慢慢地钻透我的衣服,贴上我的皮肤,我感觉到了隆冬才有的寒冷。而滴答的水声,让整个夜显得孤寂又没有生气。

④大姐是我不久前才认识的,60岁左右,人清瘦但很精神,我们同在一个助学群里。我们此行是去山里的一所学校开展调查,调查那里有多少孩子需要资助。

⑤我们在小镇上吃午饭的时候,同行的另一个人告诉我,他是冲着大姐的“精神”才来参加这次活动的。他说,大姐早就退休了,老公走得早,孩子在国外生活,接她去国外定居,她去了不喜欢那边的生活,一个人跑回国来了。跑回来的原因还有一个,她想聚一帮人,在她有生之年,资助一些需要资助的学生。

⑥车上的人见我和大姐有一阵没说话了,使放下车窗喊我们:“大姐,你们两个上车来商量。”我和大姐上了车,

⑦大姐问我:“导航上我们离目的地还有多远?”我说:“还有5公里国道、3公里村道。要是没有雾,要不了多少时间就能到达。”同行的另一人搭话:“我们往回走,到镇上有多远?”我说:“距离与到目的地差不多。”大姐见我们都想要返回,急忙说:“不能返回!”我和同行者异口同声地问:“为什么?”大姐说:“两个原因。一是我们出发前给学校的老师打了电话,叫他把需要资助的孩子和孩子家长都叫到了学校。山里孩子的家离学校都不近,答应了他们,就要守信。还有一个原因,明天一早我们还要去别的地方调查,我们拖一天,其他学校的孩子就会多一天期盼。”

大姐说完沉默了一会儿,转过身对坐在后面的同行者说道:“你不会开车,我虽然会开,但是眼睛不好,这样吧,我们两个下车去用手机电筒给车照路,连着车灯的光,我想应该看得见路,我们能早些到。”然后对着我说:“你慢慢开车跟着我俩,你看如何?”

⑨我不同意,决意要大姐开车。最后大姐生气地说:“我知道你为我好,可是我眼睛真的不行了,从车玻璃看出去只看得到雾,一点路面都看不到,所以这车必须得你开。”

⑩正当大姐和同行者下车准备给我照路的时候,大姐的电话响了。是学校那边打过来的。大姐在电话里说:“不用不用。我们在公路上,雾是很大,我们开得慢,麻烦你们多等我们一会儿,不用来接我们,更不用来给我们照亮,我们开慢些就行,我们一定会到……”大姐接完电话,就下车给我照路去了。

⑪我随着大姐的身影,慢慢地开车往前行。凭脚下加油的力度,我断定我们到了一个很陡的上坡路。突然,我看见大姐的身子一晃,整个人栽倒下来,朝着车头滚了过来。我吓得有些手足无措,急忙停车去查看状况。准备扶大姐的时候,她自己却站起来,嘴里嘟哝着:“这该死的石子,我踩石子上了,溜了脚。”

⑫大雾里,大姐身裹雾气,拍了拍身子,倔强地继续探路。在她拍身子的时候,那些裹在她身上的雾变得缥缈起来。

⑬我刚上车,恍惚听到了呼喊大姐名字的声音。再仔细听,是很多声音在呼喊大姐。慢慢地,有微弱的光亮从陡坡往下缓缓下来。先是昏黄的几颗,然后是昏黄的裹着雾的大团,继而是几大来,在雾气里格外明了。

⑭是老师、学生、学生家长来接我们了。那段被雾埋没的路,一下子就明亮宽敞起来,我的眼睛却因为他们的到来而模糊了……

⑮多年后,大姐在大雾里说的一句话,一直像那天大雾里的微光一样照亮我前行的路。

⑯她说:“哪怕微弱得只有丁点的光亮,连起来,就能照亮人前行。”

(选自《党员文摘》,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说说题目“微弱的光亮”的含义。
2.第⑤段从记叙顺序上来看属于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和第⑧段都写到了大姐的“沉默”,结合上下文,展开想象,描述一下大姐当写时的内心活动。
(1)我对大姐说,大姐沉默着。
(2)大姐说完沉默了一会儿。
4.简要概括文中大姐形象的主要特点。
5.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表格。
环境描写主要作用探究小结

山路上的雾浓得化不开,车子像一只蚂蚁掉进了装满牛奶的杯子。车的灯光在大雾里,照不见一米开外的物体,而一团一团的雾在灯光里缓慢地翻滚着,仿佛众多的棉絮在亮光中漫舞。

③请对如何写好环境描写提出两点建议。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节选自《社戏》)

7日内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山东省烟台市中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生活的滋味

①退休之际,父亲母亲把家安在了郊区的依山傍水处,好在日后颐养天年。那里阳台的数量多于房间,主卧室外还有一个宽大的露台。热爱且擅长耕种的母亲终于有了发挥专长的空间,早早圈定了有利地形,种上蔬菜和瓜果,乐此不疲。很快,家里变得日渐葱茏,活色生香。父亲则在阳台的角角落落里安上好几个蜂箱,从偏远的林场买了一些蜜蜂回来,兴致勃勃做起了养蜂人。

②我为父亲网购了关于蜜蜂养殖的书。他除了认真学习书上的养蜂常识,也勤于通过摸索和实践获取真知,更是常常与蜂友交流切磋养殖经验与技术。他的养蜂技术越来越精进,不仅能把在小区里发现的野蜂从树上带回家驯养,还学会了自己培育新一代的蜂王,已经成功了好几次。

③与此相应的是蜂蜜产量的大幅增加。有一年,我们甚至收获了多达数十斤的蜂蜜,用来做蜜汁叉烧、蜜汁排骨,涂抹在烧烤的食物上,蘸灰水粽,全家人每天喝蜂蜜水……饶是如此,蜂蜜仍然无法尽数消耗。可在产量巨丰的蜜蜂面前,父亲还是按捺不住欣喜,一有机会便向亲戚朋友们献宝。让亲友们吃上自己养的蜂产出的原生态蜂蜜,父亲成就感满满。

④每天忙前忙后地侍奉完蜜蜂后,父亲常会感慨地说,蜜蜂是很洁净的动物,也很自律,它们的勤劳程度更是人所共知的。他还说,自己没什么其他高大上的爱好,如今养蜂这项劳动便是他的最大兴趣所在,而且越劳动越觉得里面有学问。

⑤如果说,父亲养殖蜜蜂的经历让我对如何面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那么,这些年母亲和她做的面食,则给予我更多直面生活本身的智慧,或者说想掌握这些技能的愿望。

⑥我们是南方人,却在喜爱与亲近米食的同时,同等程度地喜爱与亲近面食。母亲年轻的时候,长年要白班、中班、大小夜班地三班倒,三餐无法做到完全规律。在没有充足的时间好好做菜的时候,母亲习惯煮一种被她称作蚂拐跳塘的面食。蚂拐即我们方言对青蛙的称谓。这很像北方的面疙瘩汤。但面疙瘩汤往往还要加入西红柿、洋葱、土豆、鸡蛋等配菜,而母亲做的蚂拐跳塘则只加上几片新鲜的猪肉或牛肉,以及少许青翠欲滴的菜叶。但母亲的手艺让蚂拐跳塘色香味俱全,让我吃得津津有味,把我养得身强体健。

⑦母亲总是不经意间就变戏法般地端上了一份份可口的面食,不费吹灰之力似的。而我,每次下厨都要大动干戈。有一段时间,我打算学用电饭锅做蛋糕却屡试无果。同样的蛋糕粉和电饭锅到了母亲手中,却蒸出了与蛋糕店相差无多的香甜蛋糕,让人不得不感叹。母亲虽然生活在都市却热衷于种菜种瓜果,实际上是出于亲手操持生活中所有事务的习惯。这需要巧手慧心,需要面对琐碎日常的耐性,也需要经年累月的生活智慧。

⑧从物质匮乏的年代一步步走来,从温饱、小康到富足,母亲保持着本色,对四体不勤的我颇有些担忧。从前,我对此有自己的解释:我希望把精力用在更重要也似乎更有难度的事情上。在母亲的影响下,我转变了想法:对待生活琐事的心态其实就是对待生活本身的心态。那些我认为更重要也更有难度的事情,不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吗? 古人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也是这个道理。

⑨年幼时,父母的一蔬一饭给予我行走世间的能量。如今,他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智慧,又给予我新的能量。这样的成长,是幸福,也是幸运。

1.文章围绕爸爸、妈妈写了什么事?他们退休后的生活状态如何?
2.赏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每天忙前忙后地侍奉完蜜蜂后,父亲常会感慨地说,蜜蜂是很洁净的动物,也很自律,它们的勤劳程度更是人所共知的。
3.文章结尾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这样的成长,是幸福,也是幸运”?
4.阅读全文,请你谈谈文章题目《生活的滋味》有何作用。
7日内更新 | 10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飞达路初级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3月月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