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6 道试题

1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简称黔西南州,地处云、桂、黔三个省级行政区接合部,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境内森林资源少,石漠化面积广,生态环境脆弱,属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地石漠化生态脆弱区。下图示意黔西南州2000—2020年石漠化面积(单位:平方千米)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无石漠化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
20003479.092477.432582.083006.985244.78
20105831.762049.643644.664203.731060.57
20206294.501856.625231.252759.14648.85

1.黔西南州生态脆弱区生态退化根本上是由于(     
A.喀斯特地貌区土层薄B.森林植被覆盖率较低
C.农业种植技术水平低D.人类对耕地需求增加
2.促使2000—2020年黔西南州石漠化面积发生变化的直接措施是(     
A.生态环境改善B.大规模生态移民C.实行生态退耕D.严格控制旅游规模
昨日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地理试题

2 . 陕北延安至榆林间的森林草原区(图1)黄土丘陵沟壑地貌发育,图2为该区自沟壑底部到丘陵顶部自然植被分布的典型剖面示意图。当地水土流失严重,1999年以来,该地区实施了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据此完成下题。

1.导致图2所示区域自然植被产生空间分异的根本因素是(     
A.热量B.地形C.降水D.土壤肥力
2.图2中最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部位是(     
A.各部位相差不大B.丘陵顶部C.坡面D.沟壑底部
3.该地区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植被建设的有效途径是(     
A.培育耐旱特色树种B.采用植被自然恢复
C.营造大面积人工林D.人工干预促进植被恢复
昨日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月考地理试题
单选题-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3 . 淤地坝的产生源自人们在生产与生活中对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自觉追求以及对水土保持、防灾减灾的现实渴望。淤地坝具有充分利用水土资源、拦泥淤地、建设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减少入河泥沙等功能。一般淤地坝不设反滤层,但一些泉水多、有常流水的沟道,在坝的下游坡脚修反滤层,反滤层由细沙、石子、块石干砌(砌体之间的缝隙没有砂浆,直接铺码在一起)而成。下图示意我国某地淤地坝布置形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淤地坝工程措施中坝地的主要功能是(     
A.增加耕地B.涵养水源C.保持水土D.蓄洪防洪
2.淤地坝设计反滤层的主要目的可能是(     
A.降低坝坡的稳定性B.提高排洪、泄洪能力
C.排出坝内地下水D.增加坝地土壤湿度
2024-05-11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周至县周至中学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地理试题

4 . 中部粮食主产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省,粮食产量占㒰国粮食产量的30%以上,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该区人口众多,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有明显优势。下面两图分别为中部粮食主产区分区图(甲)与各区耕地等别结构图(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注:根据中国耕地质量等级调查与评定成果,将中国耕地划分为1-15等,1等地质量最好,15等地质量最差。

1.下列地区耕地质量最好的是(     
A.黄土高原区B.长江中下游区C.黄淮海区D.四川盆地区
2.为提高图乙中耕地平均等别最低区的耕地质量,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A.种植经济作物B.全部施用农家肥C.修建水平梯田D.大规模更换表土
2024-05-07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韩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长江上游量大面广的陡坡耕地,既是当地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区域粮食自给和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补充。基于对当地农民采用的“大横坡+小顺坡”耕作模式(如下图)的调查,专家分析了其优点,并提出了改进方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长江上中游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地势高,气温低B.夏季降水集中C.耕作习惯落后D.石灰岩分布广
2.横坡沟的主要生态作用是(     
A.提高肥力B.方便耕作C.沉积泥沙D.提高产量
3.与坡地改梯田工程相比,该模式(     
A.水土保持效果较差B.劳动力需求量大
C.资金需求量更多D.需要更深厚的土壤
2024-04-28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多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

6 . 生物结皮是蓝藻、地衣、苔藓及其他生物体与土壤表层颗粒胶结形成的具有生命活性的复合体,生态效益显著。六道沟小流域属于黄土高原向毛乌素沙地的过渡地带,生物结皮主要分布于流域内的梁、峁,在人为干扰少、侵蚀弱、水分条件好的地块发育最好。下图示意黄土高原某沟壑区一次降水过程中不同坡面产流(降雨形成径流)量和产流率随降雨历时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流域生物结皮发育最好的地块,最可能位于梁、峁的(     
A.东坡B.南坡C.西坡D.北坡
2.两种坡面随降雨历时产流量和产流率总体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是(     
A.裸土坡面下渗量更大B.生物结皮坡面涵养水源能力更强
C.裸土坡面蒸发量更大D.生物结皮坡面地表径流速度更快
3.该地生物结皮发育受多种因素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退耕后,生态环境得以修复,有利于生物结皮发育
B.多次人工降雨改善土壤水分条件,可以促进生物结皮发育
C.黄土峁顶部平坦,人工干扰强,相比于山坡生物结皮发育较差
D.草本植物生长茂盛的区域,水土流失弱,有利于生物结皮发育
2024-04-07更新 | 777次组卷 | 8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汉中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检测文综地理试题
7 .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东侧与山西隔黄河相望,气候类型为暖温带半干旱向半湿润气候过渡区,年均降水量不足400mm,降雨多集中在7、8月份。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加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榆林市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下图为榆林生态环境示意图。



说明榆林南北地区采取生态防治措施的差异并简述其对改善榆林土地生态带来的有利影响。
2024-03-14更新 | 92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文综试题-高中地理

8 . 放牧作为高寒草甸的主要利用方式,家畜采食和践踏会对草地生态系统造成影响。在青藏高原,放牧活动对高寒草甸表层土壤的入渗能力产生一定影响。研究人员在祁连山某河谷划分了5个放牧强度不同的样区。如图示意某次降水结束后不同样区土壤入渗率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放牧强度4.35和2.75的两个样区土壤入渗率存在差异的影响因素最可能是(     
A.降水强度B.植被根系C.地形坡度D.冻土厚度
2.从土壤入渗率的角度考虑,最有利于降低地表径流侵蚀土壤效果的放牧强度是(     
A.2.75~3.64B.3.64~4.35C.4.35~4.76D.4.76~5.20
2024-03-05更新 | 777次组卷 | 7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地理试题
9 .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流水侵蚀作用,使地表呈现出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鱼鳞坑是黄土高原常用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治水土流失的一种方式,是在较陡的山坡上,有序地挖掘半月形坑穴,这些坑穴呈品字形交错排列,状若鱼鳞,因此被称为鱼鳞坑,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材料二:图甲为我国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分布图,图乙为鱼鳞坑示意图,图丙为固沙工程示意图。

(1)材料一、二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有________等。
(2)我国荒漠化地区不断扩大的人为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
(3)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鱼鳞坑对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的作用。
(4)结合图说出固沙措施有:①____;②____

10 . 淤地坝的产生源自人们在生产与生活中对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自觉追求以及对水土保持、防灾减灾的现实渴望。淤地坝具有充分利用水土资源、拦泥淤地、建设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减少入河泥沙等功能。一般淤地坝不设反滤层,但一些泉水多、有常流水的沟道,在坝的下游坡脚修反滤层,反滤层由细沙、石子、块石干砌(砌体之间的缝隙没有砂浆,直接铺码在一起)而成。下图示意我国某地淤地坝布置形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淤地坝工程景观常见的地区是(     
A.云贵高原B.东南丘陵C.黄土高原D.塔里木盆地
2.淤地坝工程措施中坝地的主要功能是(     
A.增加耕地B.涵养水源C.保持水土D.蓄洪防洪
3.淤地坝设计反滤层的主要目的可能是(     
①防止坝地盐碱化             ②提高排洪泄洪能力
③避免坝体坍塌滑坡             ④增加坝地土壤湿度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