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朝代——夏朝》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2019-11-06更新 | 123次组卷 | 57卷引用:山西省现代双语学校南校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强化 (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浅议中国政治制度对城市行政管理的影响》文中写道:“…在这样的制度框架下官员对下管理地方事务,对上服从或者等待调遣,很多建设环节仅限于政府强大的纵向行政运作体系中……“由此可见郡县制下的城市管理模式
A.不利于公众力量的积极参与B.有利于民生问题的有效解决
C.有助于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D.官员疏于政务贪污腐败成风
3 . 新课改提倡研究性学习。在学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有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研究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浅议西周分封制》B.《谈北宋“重文轻武”的特点与影响》
C.《元朝行省制影响》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5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   隋炀帝即位后,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供应隋中央政府的需要,为此开通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在开河过程中仅通济渠便先后征调民夫二百万,隋炀帝还在沿途建置了许多专供个人享乐的“御用”工程。开通后的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全长2500多公里,加强了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等

(1)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则材料,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8年,在《共产党宣言》发表100周年之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中国知识理论界开展了马克思主义百年纪念活动。马克思主义学者与自由知识分子通过发表马克思主义百年纪念文章,其内容主要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所取得的成就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革命的介绍分析。纪念活动反映出了1948年知识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与发展的思考,以及自由知识分子从改良主义到马克思主义复杂的心路历程变迁。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纪念活动注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阐释,而自由知识分子在纪念活动中则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运用关注较多。这一年,各民主党派与知识分子对待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党的态度都在悄然发生改变。

——摘编自贺金林、江东屹《1948年中国知识理论界的马克思主义百年纪念》

(1)根据材料,概括马克思主义百年纪念活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释马克思主义百年纪念活动的政治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1988年,在各类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达到9000多万人,城镇成为当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最主要目的地。这一时期人口迁移以短距离迁移为主,以小城镇为主导的“自下而上”农村城市化模式逐步建立。1990年代后,呈现出农村人口向大中城市流动和内地人口向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1982年,规模最大的10个城市吸纳了11.86%的流动人口,1990年上升为17.04%。大城市和沿海城市逐渐主导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

——摘编自殷江滨、李邮《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材料二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8%。我国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上升40.6个百分点。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7年的76.7岁。我国社会大局保持长期稳定,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人口流动的阶段性特点。
(2)根据材料二、归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
2024-02-18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涵括四种伟大精神,即“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与“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已然化为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胡长栓《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请从四种伟大精神中任选一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自拟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表述清晰)
2024-02-02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立国之初即改郡为州。贞观元年,鉴于州地域太小,数显过多,便设“道”,全国分十道,每道派出采访使,为代表中央的具有督抚监察职能的官员,后增至十五道。景云二年,唐政府正式置节度使,集军、政、财、监察权于一身……特别是边境藩镇,拥兵自重,威专一方。由此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平定后,唐朝出现落镇割据。黄巢起义之后,唐朝彻底失去了对藩镇的控制,已经名存实亡。

材料二   宋代地方行政组织分路、州、县三级,同时另有府、军、监等机构。宋仁宗时全国有州府、军、监一级政区二百二十二个。《宋史·职官志》说:“宋初革五季(五代)之患,诏各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宅)以留之。分命文臣出守列郡”。宋还在行政首长之外又增设“通判”一职。规定凡州府文件,必须经通判连署之后方能有效。宋还在州一级设“监当”一职,制衡知州或知府的财政权。宋代的这些政治措施,虽然能防范地方造反或违抗中央,但其弊端也很明显,便是造成内重外轻。

——以上材料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1)根据材料,简析从唐到宋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两代地方行政区划设置产生的不同结果及对现代治国理政的启示。
2024-02-01更新 | 222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怀仁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中国疆域如此辽阔,区域差异如此鲜明,但又同属于一个舞台平面,上演出一幕又一幕波澜壮阔的历史话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般来讲,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要比不发达的地区行政区划要细要多。下表为秦代到北宋的地方行政区划。具体如下:

时间北方行政区南方行政区
秦代29个郡15个郡
西晋12个州9个州
唐代5个道5个道
北宋10路14路

——摘编自甘霖《变局:前11世纪以来至21世纪中国区域发展与社会变迁》

材料二   一五时期经济布局的这种内向的趋势,还注意照顾沿海地区的发展,使沿海地区的经济也保持了一定的发展速度,基本上属于一种区域(或地区)平衡发展战略的范畴。从投资比例看一五期间,沿海地区包括工业在内的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1.8%,内地占47.8%。限额以上的694个工业建设单位,有472个分布在内地,占总额的68%,有222个分布在沿海地区,占32%。19521957年,内地地区工业平均每年增长20.2%,沿海地区工业为17%。

——摘编自甘霖《变局:前11世纪以来至21世纪中国区域发展与社会变迁》

材料三   一五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中有68个全部或部分建成投产。过去中国不能生产的高级合全钢、无缝钢管、喷气式飞机、坦克、大口径火炮、警戒雷达、汽车、大容量成套火力和水力发电设备、大容积高炉设备以及新型机床等,现在都能生产了。一大批旧中国没有的工业部门一个个建立起来,一大批工矿企业在内地兴办,旧中国重工业过分落后的面貌和不合理布局大大改观。

——摘编自洪向华、石建国 《 一五计划:步履铿锵》


(1)从区域发展的视角看,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经济现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概括“一五”计划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024-01-28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