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评判的能力。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       

时间

史实

周平王四十七年

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

周平王四十九年

郑伯弟段作乱

周桓王二年

卫弑其君桓公

周桓王十年

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宗法破坏,贵族内讧D.汉承秦制,郡国并行
2023-08-28更新 | 347次组卷 | 7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下图是商务印书馆不同时期的两部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叙述。导致认识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06年版的《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法惊受杀,百姓死者,几二千万人。1933年版的《复兴历史教科书》:“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进一步想推翻满清,实行民族革命。

A.史料选取不同B.史学观念不同
C.内外时局不同D.社会性质不同
2022-11-21更新 | 248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实行科举制度以后,打破了士族门阀对官吏选任的垄断,有效地巩固了封建统治的基础。通过推行科举制度,唐代选拔官员的范围从魏晋时期少数豪门望族,扩展到地主阶级各个阶层。参加科举者的门第、品行限制并不严格,他们所代表的阶层也比较广泛,这对加强唐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唐代举子在参加科举考试前,要进行“行卷”。所谓“行卷”,就是应试者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在考试前写成卷轴送呈至当时有较高声望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投“行卷”是为了“公荐”。“公荐”就是声望地位较高的公卿大臣向考官推荐考生

——摘编自庞峰伟《略论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科举制实行中政府与名门望族的关系”提出观点,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料真实,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以下对该史料相关知识解读合理的是(     
A.“本朝”是指宋朝,在地方实行州郡二级制
B.枢密院与“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
C.设诸路三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大部分上缴朝廷
D.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国家统一和安定
5 . 有学者指出,辽宋夏金元时期,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整合农耕区和游牧区的统治模式,进行局部的二元制统治模式的探索,从而加强和扩大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格局。下列史料,不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A.“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B.“自中书令、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以下,皆命蕃汉人分为之”
C.“于时大别人类……为四等。曰蒙兀人,曰色目人,曰汉人,曰南人”
D.女真民迁内地“与百姓杂处,计其户口以给官田,使自播种以充口实”
2023-11-10更新 | 340次组卷 | 9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闻喜中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6 . 据史料记载,宋代城市空间较前代有了较大扩展,“打墙侵街”“接檐造舍”随处可见。另外,商铺建筑发展迅速,这使都市有了更大的容纳量和吞吐量,传统大都市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材料说明宋代(     
A.政府管理职能发生转变B.城市坊市界限未被打破
C.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D.城市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2023-11-01更新 | 626次组卷 | 15卷引用:山西省名校2024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司马迁写《史记》,有关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史实多有错误,而秦国的历史就相对精确详实,这是由于有关东方六国的史料缺失所致,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可能是(     
A.东方六国文化相对落后B.秦朝统一焚烧诗书
C.百家争鸣导致学术分歧D.汉武帝时独尊儒术
2022-10-10更新 | 220次组卷 | 36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某学者在论及商鞅变法时指出:“变法的意义不仅是单纯的改变法令规章,不仅是单纯的改变上层建筑,而是彻底的改革-军事改变、政治改变、政府组织和社会结构改变、风俗习惯改变。”下列文献史料,可以对其佐证的是(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③“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②“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④“有事请殹(也),必以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关于武昌起义之时革命党领袖黄兴是否主张放弃武昌,有如下观点,由此可见(     
观点概况
黄兴主张放弃武昌辛亥革命后武昌起义功臣谭人凤回忆,黄兴不只是由于打了败仗,无颜再见同志,重要的是认为仍用现在的军队保卫武昌是不能取胜的,也不能坐待援军的到来,于是想放弃武昌
黄兴根本没有提出过放弃武昌主要依据是1912年9月28日上海《申报》整理发表了黄兴的演说词。汉阳失守后,他提出了严守武昌的主张
A.考辨史料真伪是历史研究的关键B.个人立场影响历史叙述
C.对历史事实的判断应持慎重态度D.亲历者自述更具可信度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近日,我市某中学的历史研学小组开展了一次"感受北魏魅力共创文明大同”的北魏历史资料收集活动,他们收集了相关史料并展示如下。请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迁都后,(孝文帝)大力推行族际婚姻,借此来增强鲜卑与汉族之间的联系,促进鲜卑人生活方式的改变,继而博得汉人的支持与效忠,孝文帝自身"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义、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咸纳其女,以充后宫。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联,莫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并且他还为其五个弟弟分别指婚迎娶陇西李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等高门之女,并宣布"前者所纳,可为妾媵”。

——岳雪莲《从北魏孝文帝改革看拓跟鲜卑的文化变迁》

材料二   云冈第二期石窟建于文成帝死后至孝文帝迁都洛阳前(465494)o……孝文帝太和十年(公元486年)的服制改革与云冈石窟造像关系密切。自东晋十六国以来,南方地区在魏晋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将佛教与神仙思想结合,形成了始于顾恺之、戴逵,终于陆探微"秀骨清像”一派的画风。这种新形象、新画派随着南北方的交流与太和改革中大力吸收南朝文化,使一种面相清瘦、褒衣博带、眉目开朗、神采飘逸的形象,在云冈石窟太和年间的造像上初见端倪。因此中期的飞天从形象到服饰都渗有汉民族文化典型的"秀骨清像"因素。如第6窟中心塔柱北壁下层龛楣内的飞天,高发髻飞天与逆发型飞天相间分布,前者不露足,后者露足;前者体态清秀飘逸,后者健硕豪放。

——李南芹《由北魏历史看飞天形象演化——以云冈飞天的演变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孝文帝在社会风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并分析其原因。
(2)从材料二中提取一条历史信息并加以说明。(要求:说明要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