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新文化运动时期,梁启超、吴虞认为墨子关于社会起源的见解和卢梭的“民约论”很相似,方授楚则认为墨家有主权在民的思想,吕思勉认为《管子》中的“轻重”诸篇与近代的国家社会主义政策很相似。这说明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     
A.全盘否定儒家的思想学说B.把西学中源作为指导思想
C.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D.重视墨家学说的复兴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866年,洋务派创办的同文馆拟添设科学班并招收科甲正途人员。顽固派则宣扬学习西方是“奉夷为师,变而从夷,师事仇敌”。在这种言辞影响下,投考科学班的人员仅72人。这说明当时(     
A.中体西用难以推动近代化B.争论焦点是西学的价值
C.华夷观念妨碍了西学传播D.两大派别的出发点不同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3 . 下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
A.中书省B.内阁C.军机处D.礼部
2019-01-30更新 | 1442次组卷 | 23卷引用:【区级联考】内蒙古包头市昆区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4 . “两弹一星”,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迸发。在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攻关中,先后有26个部委,20个省、市、自治区,包括900多家工厂、科研院校参加。由此可知,“两弹一星”的研制(     
A.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作用B.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和科技实力
C.承载了民族的精神价值和诉求D.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
2023-03-30更新 | 163次组卷 | 8卷引用:内蒙古赤峰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A卷)试题
5 . 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当时也备受西方瞩目。下图是1894年刊登于《伦敦新闻画报》的漫画作品《日本小武士挑战中国巨人》。画面中,日本武士矮小、机警,正挑战强悍勇武的中国巨人,西方人则站在梯子上远远观望。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A.它是研究英国漫画史的原始史料
B.它全面客观反映了当时中日两国实力对比
C.它侧面揭示了战争爆发时西方国家的立场
D.它真实反映了当时作者对战争形势的理解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9年中国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

年代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增长率(%)
30.2

16.2

5.6

28.2

11.4

66


(1)据材料指出1953年至1957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发展的趋势,并指出影响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
(2)有人指出:“1958年的全国工业增长率的数据不可靠。”请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为该观点提供合理依据。
(3)据此谈谈对你使用史料有何启示?
2019-08-14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儒家始终以积极心态和入世情怀对待社会、对待生活。树立高尚的道德信仰,强调个体修养、社会教化、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价值。儒家爱国主义认为个人从来就是与一定的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就没有个人的私人利益。儒家的仁学爱国思想强调“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血亲之爱为基础发展起对国家民族的爱,使血亲的骨肉之爱与对国家民族的爱合为一体。在忠与孝之间,主张牺牲对父母的孝而对国家尽忠,甚至主张大义灭亲。这种价值导向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灵培育出一种国而忘家、精忠报国、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

——摘编自史康健《略论儒家仁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材料二   梁启超在《爱国论》中写道:“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在避难日本期间,梁启超走向了以思想影响社会,构造国民思想,以服务于社会变革的文化改造活动。梁启超希望国家的建立,要既实行宪政,又能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孕育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国家。这样的国家的国民必须是“新民”--时时为国家与民族一体化而存在的“国民”“公民”,是以一种整体性而存在的国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实践中,梁启超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摘编自商植桐郭瑞军《论梁启超的个人自治思想与共和爱国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的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爱国主义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及其影响。
8 . 龙山文化在山东省龙山镇首次发现,后来在黄河中下游发现了许多同类型文化遗址。其中郑州龙山文化遗址发现有大型宫殿、护城河等遗迹,据历史文献记载,此为黄帝“有熊国”故地。而山西陶寺遗址,一般也被认为属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尧都平阳”。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     
A.为研究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提供了证据B.说明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互证才有价值
C.表明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成熟的城市规制D.反映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9 . 荣德生等刊登宣言:“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让步......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进行,对于一切有碍于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这可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迁就
B.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历史命运
C.近代实业家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
D.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
2019-01-30更新 | 2348次组卷 | 51卷引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新文化运动旗手陈独秀说:“新文化运动的通俗易解是新文学的一种要素,不是全体要素,现在欢迎白话文的人,大半只因为他通俗易解,主张白话文的人,也有许多只注意通俗易解。文学、美术、音乐都是人类最高心情的表现,白话文若只是以通俗易解为止境,不注意文学的价值,那便只能算是通俗文,不配说是新文学,这也是新文化运动中一件容易误解的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根源在于辛亥革命的失败
B.新文化运动的深层目的是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C.白话通俗易解,但是难以承载思想的厚度
D.拥护“德先生”“赛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旨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