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9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表所示为唐代高门士族清河崔氏入仕情况统计。这可以用于印证,唐代(     
入仕总人数为287人有确切记载入仕途径的有84人。其中,18人为门荫入仕,66人为科举入仕
为相总人数12人1人门荫入仕,3人入仕途径不明,其余8人均以科举入仕。在8人科举及第科目中,7人为进士科出身,1人为诸科出身
A.士族仍旧把持国家大权B.科举制为士族所垄断
C.官僚队伍素养明显提高D.科举取士日益受重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863年,清政府因教案与法国交涉,请求美国公使蒲安臣推荐一部权威的国际法著作,蒲安臣即推荐惠顿的《万国公法》,并安排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与文祥等4位总理衙门大臣商议翻译。次年,经总理衙门批准,由北京崇实印书馆印行300部,颁发各省督抚备用。这表明(     
A.中国学西方深入到制度层面B.清政府关注国际交往规范理念
C.中国近代外交体制得以确立D.封疆大吏的主权意识逐渐增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杭州贡院附近的书商异常活跃,“已开设五十余家,兹又续开二十余铺”,所售书籍除《廿四史《九通》《纲鉴》等,《原富》《国富论》《天演论》等也成为书店畅销书。《新民丛报》(梁启超于1902年创办)等新报刊也被学子“一时竞购,大有洛阳纸贵之象”。该材料反映出(     
A.维新变法运动后续影响深远B.新政教育体制改革新旧交织
C.科举取仕具有一定的务实性D.进步力量开始主导文教事业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全民族抗战时期,各根据地创办大批中小学校,积极发展干部教育,组织大批知识分子参加国民教育工作。各抗日根据地普及文化知识的社会教育,如夜校、冬学、识字班(组)、读报组和剧团等有了很大发展。这些活动(     
A.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B.旨在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
C.以密切军民关系为宗旨D.根除了根据地的陈规陋习
5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各地纷纷兴办女学,甚至曾出现“兴女学”思潮。该思潮大致包括“培养新型的贤妻良母、实现男女平权、造就社会胜利者、发展女子健全人格”等内容。这反映出当时女性(     
A.社会价值受到关注B.以追求知识为时尚
C.热衷爱国救亡运动D.竞相接受西方思想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从考古学上看,中原仰韶文化晚期的城市文明有如表所示的三个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形成的必要前提是(     
人口大量集中于中心聚落,出现了早期的城市和城乡一体的新型区域聚落布局
在中心聚落中开始出现了分区规划的城市建设理念
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分化开始出现
A.工商业得到独立的发展B.集市在中原大量兴起
C.农业发展和生产力进步D.小农经济的高度发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872年,一位外地来沪的游客,对上海人流行怀表的时尚感到新奇,他作竹枝词描绘这一情景道:“腰悬小表转金轮,巧比铜壶刻漏真。相约只凭钟几点,不劳子午标时辰”。这反映出当时上海(     
A.奢靡之风受到推崇B.钟表得到普及使用
C.城市商业发展迅速D.传统陋习面临挑战
8 . 据《1921年浙江社会经济调查》记载,在浙江与上海的内河运输中,“小轮船除运载旅客外,还拖带货船,但运输的货物以上海过来的为多,从湖州到上海的极少,有时往往空船返航”。对该记载解读正确的是(     
A.技术进步推动农业生产繁荣B.内河航运加强东西部的联系
C.城乡交流促进民族工业产生D.新式交通便利工业品的销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考古学家将河南省洛阳市苏羊遗址出土的遗物按照器形、纹饰、质地等特征分为三期:第一期属于仰韶文化;第二期属于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第三期属于龙山文化。据此可知(     
A.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中心B.中华文明起源多元而统一
C.南北文化间存在交流与碰撞D.中国社会已进入文明时代
2024-05-24更新 | 8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质量预测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10 . 东周时期,各类民间音乐百花齐放,出现了具有商业性质的专业乐人和进行音乐消费的娱乐场所。据《苏秦列传》记载,“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工具的改进B.宗法分封体制遭到破坏
C.礼乐制度的传承D.思想争鸣促进艺术创新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