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汉“明习律令者”的政治形象

类别概况
以改革著称的法学家晁错学“中商刑名”,力主“削藩”,汉景帝采纳晁错谏言,连削吴、楚、赵、胶西诸郡,吴、楚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汉景帝在袁盎的谗言下腰斩了晁错
传承法家思想和律令的“法学家”秦汉时期“明习律令者”中有李斯、吴公、张释之、赵禹、张汤等共计21人,他们不但“掌刑辟”,走实践道路,而且有自己的法家主张
文吏文吏是能够断狱决疑的刀笔小吏。如帮助刘邦建立汉朝的功臣萧何就是文吏,名臣魏相“以文吏至丞相”;秦汉时期的大杜律与小杜律分别以执法严苛和宽平著称,传习此二家的“明习律令者”中不乏著名的文吏
经、律兼通的思想家贾谊“明中、商”,文帝时主张削藩、礼治,他的政治思想与言论对汉初统治思想从无为转向有为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董仲舒是汉代著名的思想家、经学大师,同时他“通于世务,明习文法,以经术润饰吏事”,还著有《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此外,儒生兼习文法吏事者还有汉相孔光、瞿方进,郑昌、郑弘兄弟,等等

——摘编自于凌《试析秦汉时期的“明习律令者”》

从材料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对当时(国民革命兴起阶段)的国共两党来说,“合则两利”是再清楚不过的事实:如果一定要说谁在这中间得到的更多,发展得更快,大约只能是国民党而不是年轻的共产党。大革命为什么失败?其决定的因素是客观的力量对比。

材料二   1944年豫湘桂大溃退造成的强大冲击波,使大后方人心发生变动,在相当程度上埋下了国民党政府失败的重要种子。在全国抗战中,国民党表面上看来依然是庞然大物,但它的政治地位和受民众信任的程度,却一步步衰落下去;共产党的力量却从小到大迅速地壮大起来,并且团结了越来越多的朋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924—1944年这20年间,国共两党力量的强弱变化是客观历史规律作用的结果。从材料中任意提炼一条历史规律,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杨度,1875年生,18岁考中举人。

1907年,杨度阐释“君宪救国”思想。经袁世凯推荐,为清廷权贵大臣讲授宪法,并起草了《湖南全体人民民选议院请愿书》,开启了清朝国会请愿的先例。

1915年,以“筹一国之治安”为名,为袁氏称帝大造舆论。“洪宪”皇帝梦破灭后,杨度被判为帝制祸首,通缉捉拿严惩。

1922年,杨度对孙中山坦诚的说:“我的君主立宪主张已经失败,目前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革命运动,才是救国的唯一出路。”此后,他跟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为南方革命军北伐统一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927年,李大钊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李大钊“矢志于民族解放之事业”的精神让杨度深为感动。杨度表示“为了挽救中国,愿尽一切力量为共产党工作”。杨度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搜集了大量情报,为党在白色恐怖中坚持革命斗争作出了突出贡献。

——摘编自谢春涛《入党——40个人的信仰选择》等

从材料中提取至少两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雕版图书之传播迅速,宋人笔记或言“即日传播”,或云“家至户到”,或曰“不日传都下”,或谓“落笔辄为人所传诵”,媲美置邮与传驿。若是写本,无论躬自抄录,或请人假手,都旷日废时,缓不济急,图书传播之速度与广度均嫌迟缓与狭隘,远不如印本图书传播所造成的效应。印本图书流行,购求容易,学者易得书籍,士大夫不劳力而家有旧典。南宋时,刻本书已超过写本书,知识传播更加便利,对读书穷理、创作评论生发许多影响。李约瑟强调,“印刷术的普遍应用,被认为是宋代经典研究的复兴,及改变学术和著述风尚的一种原因”。当时出现了一些雕版印刷重镇、知名刻书中心;刻书既丰富多元,藏书家亦随之兴起。

——摘编自张高评《宋代雕版印刷与传媒效应》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阐明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2024-05-19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校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押题卷(二)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经学教育自汉确立,直至清末,始终占据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流和主导地位。在此期间出现的教育思想或实践(如下表)。

东汉末年汉灵帝在洛阳皇宫鸿都门内创设了一所有别于太学的教育机构——鸿都门学,并从中选拔官员。鸿都门学以“尺牍辞赋及工书鸟篆”为内容
南北朝时期宋文帝召名儒雷次宗在京郊鸡笼山开儒学馆,次年又命丹阳尹何尚之开玄学馆,太子率更令何承天开史学馆,司徒参军谢元开文学馆。至此,儒、玄、史、文四馆并立
隋唐在专设的教育机构中有律馆、书馆、算馆,它们与传授经学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一道受国子监管理。在附设的教育机构中,有各政府部门管理的乐舞学、医药学、卜筮学、天文历法学、工艺学等
宋初在地方官学“分斋教学”。将官学教育分为“经义斋”与“治事斋”,其中“经义斋”专攻儒家典籍;“治事斋”开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术等实用学科
清初将宋的两斋扩充为文事、武备、经史、艺能、理学、帖括六斋,“斋有长,科有领”,每一斋各有所长,且每一斋中的每一科又各有不同

——摘编自郑梦雪《楔入正统:经学教育的五次冲击》

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2024-05-13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安阳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中华民族在近代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从反洋教斗争到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从戊戌维新运动到辛亥革命,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爱国主义运动一浪一浪高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从自发走向自觉。抗战时期,中国同美、英、法等帝国主义结成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完成了中国从近代初期笼统排外主义到科学地打倒帝国主义原则的转变。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爱国主义理性提升的历程》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围绕材料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2024-05-0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新乡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世界历史研究的成果之一、是史观不断发生变化。如表是中国学者将历史研究视野扩大到整个世界后史观变化的统计。

时间学者著作史观
1849徐继畲《瀛寰志略》“坤舆大地,以中国为主。”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梁启超《欧洲心影录》对中国中心论史观提出异议,力斥“中华外夷”乃千年谬论。
19401949周谷城《世界通史》反对“欧洲中心论”,用全局来考察世界历史。
1962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编著的世界历史著作。
2023钱乘旦《新世界史纲要》应摒弃“西方中心主义”,重视除少数几个大国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区和文明的历史,注意人类交往的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

——摘编自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和钱乘旦主编《新世界史纲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世界史的史观变化提炼出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方逢辰(12211291年),浙江淳安县人,淳祐年间状元。因不满南宋宰相贾似道等人专权误国,曾多次上书揭露而遭忌恨,遂辞官而归,杜门著述,授徒讲学。宋亡后,元朝复以高官征召,亦拒不接受,其学宗陆九渊,而又自成一派,蒙学教材《名物蒙求》是其重要著作。以下内容摘录自该书:丽乎天者,日月星辰。润以雨露,鼓以风霆。云维何兴?以水之升。雨维何降?以云之蒸。阳为阴系,风旋飚回。阴为阳蓄,迸裂而雷。惟霁斯虹,惟震斯电。散为烟霞,凝为雹霰。日中则昃,月满则亏……读书为士,耕田为农。行商坐贾,技艺百工。是谓四民,各有所业……内寝曰室,外寝曰堂。门侧为塾,两庑为厢。寄托曰庐,居土曰舍。累土曰台,有屋曰榭。周垣曰院,堂前为庭……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别而夫妇,信而友朋。长幼有序,是谓人伦。出而交际,师友主宾。人而亲睦,伯叔弟兄。诸姑姊妹,皆父党亲。曰姨曰舅,母党之姻。高曾祖父,在己身前。由己而后,子孙曾玄。是为九族,教人亲亲……物有知者,鸟兽之属。

——摘编自张彬《浙江教育史》

提取《名物蒙求》中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观之当代西方史学界,他们在研究清代历史时,也大多将康雍乾时期称为“盛世”或“盛清”,其中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魏斐德,在《盛清,1683—1839》和《洪业——清朝升国史》两书中认为,清朝统治之下的中国,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快地摆脱了17世纪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令欧洲君主羡慕的是,在多尔衮、顺治帝和康熙帝奠定的牢固基础上,清朝统治者建起了一个疆域辽阔、文化灿烂的强大帝国,在此后的近两个世纪中,都没有真正的对手能够向清朝的统治挑战。孔飞力在《叫魂)一书中.甚至将乾隆统治时期称作是一个“镀金的时代”,虽然他的要义在于揭示18世纪晚期的盛世之潜伏的危机与焦虑。这当然是对“盛世”之说在另外一种意义上的批判性采用。

——摘自刘焕性《“康乾盛世”之说的由来》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评价材料中关于“康乾盛世”的观点。
2024-03-22更新 | 163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宇华实验学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传统殡葬制度中不仅包含了殡葬的自然功能,还包含了更多的社会功能。

中国古代殡葬制度演进表

时期

丧葬礼仪

原始社会

出现了随葬品和原始殡葬观念

夏、商、周

殷商重视人祭、人牲和车马陪葬等行为,厚葬之风盛行。周人开始以“礼”规范殡葬制度

春秋战国

丧葬变得“无序”,隆丧厚葬之风在诸侯之间蔓延

两汉

殡葬礼仪趋于隆重化,明器陪葬之风盛行

魏晋南北朝

帝王贵戚之家丧葬趋简。出现了渴葬,即不按传统殡葬礼仪的时间程序而提前埋葬

在参照周礼基础上更系统化、程序化,殡葬礼仪具有异常繁复的程序

宋、明、清

礼制逐步严密,国家直接干预殡葬力度远胜以前各个朝代,殡葬礼仪趋向制式化

——摘编自张丽丽《中国殡葬制度演进的经济学研究》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自拟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4-03-14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