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礼记·王制》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当时受益于该制度的有哪些人?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2024-05-24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济源市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墨子提倡全民同利、有财相分、有利相交的平等公正观。他主张“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在社会关系上,应提倡“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免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强调,正义在于公利,为天下兴利除害,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对策。追求公共利益,就要反对自私自利的思想与行为。墨子把“国家百姓之利”作为义与不义的尺度,义作为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它的终极目标在于惠民,这正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理念。墨子主张尚贤、尚同,消除歧视,君主平等用人,人民平等参与政治。

--摘编自何芳《墨子“民本”平等思想的现代审思》

材料二  谭嗣同的社会教化观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颐“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观点,确立了社会生活实践的基本要求。政治方面谭嗣同反对“势”(君主的威势),要求消除“众生业力”,提倡“自主之民”,以期达到西方的平权;他提倡君民地位平等、世界(各国)“互通”、中西贸易要讲“均”,从根本上还是要自强兴国,以真正达到和西方各国的平等;他还强调“君民犹本之于末”、人无“等差”“分殊”、男女天生“无异”,最后落脚于伦理立法,以构建新的伦理关系;他肯定孔子“有教无类”、主张不以科举内容“差高下”,终极目标是以“感化”取代传统“教化”。

——摘编自董平平《谭嗣同平等思想研究》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墨子平等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简评其影响。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平等思想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3 . 有学者指出,西周是以一个“小邦周”的身份灭了“大邦殷”的,武王面临着人多势众的殷遗民的严重威胁,在夜不能寐的情况下而采纳了周公提出的“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政策而始行分封的。由此可见,周初分封制(     
A.深受儒家“仁政”理念的影响B.借鉴了商王朝统治的经验教训
C.实为收揽民心的安抚怀柔政策D.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
2023-12-07更新 | 644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9-2020学年河南省九师联盟高三9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4 . 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发展史,也是各民族共同推动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奋斗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王朝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也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将公主嫁与吐蕃、契丹、回纥、突厥等边疆民族的首领,加强了和这些边疆民族的关系。对于边疆民族的求学要求,唐王朝也都予以满足,不仅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而且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边疆民族。这是以前各代所未曾采取的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王朝对边疆民族采取的政策。结合所学简述文成公主入藏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省制度有何特点?有何影响?
2023-12-30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渑池县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湘赣边界的秋收暴动是在共产党的旗帜下进行武装斗争的伟大尝试,它在开始时也是以攻占大城市为目标的,在暴动遭到严重挫折时,毛泽东能够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开始闯出一条与农民相结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摘编自《毛泽东与中央早期领导人》

材料二1927119日至10日,瞿秋白在上海召集了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做出《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强调了“暴动”的重要性:城市工人暴动的发动非常之重要;轻视城市工人,仅仅当作一种响应农民的力量,是很错误的……城市工人的暴动是革命的胜利在巨大暴动内得以巩固而发展的先决条件……当然,最激烈的主张暴动的,是共产国际新任全权代表罗明纳兹。会后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共新中央,向各地党组织发出了一系列要求组织暴动的指令,但都一一痛遭失败。

——摘编自《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材料三 遵义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决议根据党和红军当时所处的战争环境,集中解决了最有决定意义的军事路线问题。鉴于当时党内大多数同志对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政治上的错误尚未清醒认识,决议上写了“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无疑义的是正确的。”

——郑广谨等著《中国红军长征记》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当时党内在探索革命道路上存在着何种分歧,并分析产生原因。
(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遵义会议召开的背景、特点。
(3)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点和历史作用。
2021-03-09更新 | 554次组卷 | 16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第一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测试(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周时期,殷人认为自己乃是"有城方将,帝立子生商",周人也强调正是因为“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所以才能够“诞受厥命越厥邦厥民”。但西周统治者深刻意识到单纯的以大于名义并不能够解决复杂的社套问题这一残酷事实,转而提出天命转换这一概念,形成了“以德配天”的治理思维,强调“敬德保民”。西周统活者通过在祭祀活动中对先祖的神圣性崇拜,逐步从“祭”转化为“礼”,经周公而制度化。这一时期治国理政的目的是让统治者能够“修德”而维持统治,警惕天命从自己跑到另一个统治者手上。

——摘编自王聚芹、饶一鸣《先民理想国:商、西周治国理政思想借鉴研究》

材料二   楚国老子、庄子皆楚人,而沛县在战国时即属楚国,刘邦、何、曹参等皆西汉王朝建立后,统治者面临的是生产破坏工穷田历局面。在治国方略方面,汉初统治者推崇的黄老思想继承发扬了《老子》中“清静无为”“崇俭禁奢”“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思想,主张“省苛事,节赋敛,毋夺民时”,强调“节民力以使,则财生。赋敛有度,则民富。民富则有耻,有耻则号令成俗,而刑罚不犯……则守固战胜之道也"。

——摘编自康晓红《试论西汉前期治国方略的两次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周治国理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前期推崇黄老思想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统治者选择治国思想的历史启示。
2023-10-25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青桐鸣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孝公以商鞅为左庶长,实施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商鞅变法从阶级结构、政治文化、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推动了社会转型。

——摘编自何彬《社会转型视角下的商鞅变法》

材料二   对孝文帝汉化问题,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拓跋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自觉的、坚定的比较彻底地推行汉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他的以封建化为实质的汉化,是一种使少数民族文明化的进步的历史运动。

观点二孝文帝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吸收的多是汉文化的糟粕,丢掉的却是拓跋族的勇武质朴的特点和长处,因此是迂腐的汉化。

——摘编自景有泉《近年来北魏孝文帝改革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经济和社会习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商鞅变法的实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孝文帝汉化问题的认识。
2023-10-11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创建了前所未有的帝国体制,一个管辖全国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在行政体制上,废除西周的封建制,改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材料二   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史大决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日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监御史,秦官,掌监郡。……郡守,秦官,掌治其郡,……郡尉,秦官,掌佐守典武职甲卒。

——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

材料三   据班固《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秦王焚文书而酷刑法。……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材料四   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则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唐】吴兢《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秦始皇对“政治体系的设计”具有什么特点,这一政治体系在历史上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2)据材料三,指出秦朝是如何“仁义不施”的?
(3)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为实施其“存百姓”思想而采取的经济措施.
(4)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指山秦始皇和唐太宗实行其不同政策的不同结果。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以定价收买之法实现土地国有;以核定地价、涨价归公之法限止地主的剥削并逐步达到消灭地主,使国家为唯一的地主,而国内人人皆为租地者;以只向土地的价值征税的方法,废除所有的税收,达到消除少敦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窦,并使国库充裕,人民富足,最终达到社会改造之目的。

——摘编自沈渭滨《平均地权本义的由来与演变》

材料二19302月,毛泽东在赣西东固地区的陂头村主持召开中共红四军军委、赣西特委和红五军、红六军军委联席会议,会议确定赣西南党委的主要任务是:抓住时机,扩大苏维埃区域,深入土地革命,发动农民参加革命斗争,大力扩大工农武装。按照这个方针,在兴国等六个县的全境和永丰等县的部分地区,轰轰烈烈地全面展开了分田运动。广大贫苦农民分得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土地以后,热烈地拥护共产党和红军,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支援革命战争、保卫和建设革命根据地的积极性。

——摘编自黄少群《国民党新军阀混战与工农武装割据》

材料三198042日,邓小平同中央负责人谈到农业问题时说:对经济落后穷困的地区,政策要放宽,使他们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发展自己的特点。要使每家每户都自己想办法,多找门路增加生产和收入。有的可包给组,有的可包给个人。这个不用怕,这不会影响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531日,他又进一步强调: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

——摘编自樊宪雷《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对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探索创新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主张及其所体现出的思想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探索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办法,扼要指出这一探索对中国民主革命正确道路形成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八十年代初邓小平就农业问题发表系列谈话的目的及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天下之士,什什伍伍,戴破帽,骑蹇驴,未到门百步,辄下马奉币刺,再拜以谒于典客者,投其所为之文,名之曰“求知己”。如是而不问,则再如前所为者,名之曰“温卷”。如是而又不问,则有执贽于马前,自赞曰“某人上谒”者。
————唐《文献通考》卷二九《选举二》
材料三     宋代确立了三级考试制度,地方主持的选拔初试称之为“乡试”。……全国性的选拔考试,即省试,由皇帝临时任命主考官。……皇帝亲自主持的殿廷复试,称之为“殿试”,经殿试而最终录取者,即为“天子门生”。
考试之前,被指定的考官全部进入贡院,考试期间不得私自外出或会见亲友。……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注:糊名)、“誊录”。
据学者统计,唐代290年,共取士6603人。……两宋310年,仅正奏名进士即达43000人之多,,当时的135位宰相中,90%以上是通过科举以及太学三舍考选等途径获得出身的。(注:宋代科举考试录取时,分“正奏名”与“特奏名”两类。经过中央省试合格的举人,称“正奏名”;因多次落地且年高而在殿试时另立名册、受到特殊照顾者,称“特奏名”。整个宋代特奏名录取数目,大约占全体录取数的45%左右。)
————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三卷和《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材料四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有哪些?
(2)概括材料二中唐朝科举存在的现象,试说明其不利影响。
(3)据材料三,说明宋代科举考试的特点。
(4)结合材料一与材料三,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5)据材料四,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